第632章 祭陵,北狩!(第2/3页)

李洛皱眉:“采风使以长辈的身份带着皇子,可是他们真能将皇子当成晚辈来对待吗?要是小心翼翼的供着,那还有什么用?”

崔秀宁道:“首先,采风使的选择,就会很慎重。选择之后,还要由大安府和统计司教他们怎么做,怎么保密,怎么和皇子相处。在这个时间段内,皇子的身份会暂时被冻结,只要能保障皇子的人身安全,就足够了。”

“采风使在任务期间,生活是很节俭的,薪俸不会全发,只有三年任务结束后才会全额补发,就是为了他们和基层打成一片,便于底层的信息数据采样,他们的身份在地方也是保密的,这是纪律。他们不可能随便违反。”

李洛叹息,“也只能这样了。嗯,跟着采风使体验两年后,就再送到军中体验两年。没有经过这些体验,没有资格封王,更没有资格即位。”

“还有一条,规定一下。后世没有两年以上基层体验的,不得立为皇太子。征儿他们就算了,我们就是这四个带把的小瓜。就是分封海外,也只能分孙子去,不能封儿子去,不保险。”

两人你一件事我一件事的商量半夜,直到月亮西沉才回天乐阁歇息不提。

第二天,李洛携带皇后太子,以及各衙主官,去祭拜先陵。

皇帝法驾卤簿仪仗数千人,还有禁军侍卫,文武大臣,队伍超过万人,浩浩荡荡的离开长安。

第一个去向,就是唐高祖的献陵。献陵位于长安北的三原,离长安也就是五十余里里,早上出发,下午就到了。

李洛恢复关中后,献陵也得到修葺,恢复了献陵的风貌。来到献陵后,但见山陵巍巍,气势雄浑,华表石兽简约大气,松柏蓊蓊郁郁,陵殿完好如初。

唐主很是满意,夸赞文天祥办的好。

韦素道:“陛下,这高祖献陵,当初臣也来此凭吊祭拜过。虽说金代有过几次修葺,金帝也禁制盗陵,可献陵破败之势,仍不可避免。当时,臣见到这陵园石像埋土,殿阁坍塌,就是山陵树木,也枯败无光,真令臣涕零。”

“可是如今,就说这陵中古树,也变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了。这难道不是大唐重光,陛下圣德充沛天地,而使得祖陵有感,气运氤氲吗?”

李洛不禁有些无语。虽然他内心不信韦素的话,但还是很高兴。

群臣也都说,是陛下的功德,使得大唐祖陵再生气运,是大吉之兆。

接着,李洛身穿衮服,亲自在灵殿祭祀,诵读翰林院写的祭文。

官样文章典雅晦涩,但其实就是一个意思:承蒙你保佑,我恢复大唐了,你放心吧。我会好好治理天下,你要保佑李氏子孙,好好享受贡品吧,香火少不了你的。

至于祭礼,祭舞,牺牲等,都是礼部和鸿胪寺早就准备好的,完全不用李洛操心。

祭祀完了之后,李洛就在献陵驻跸扎营,算是陪了李渊一夜。

第二天,李洛又祭祀了献陵附近的端陵和庄陵,然后继续北上,在嵯峨山一代祭祀了简陵等五陵。

这些唐陵虽然早不复当初的风采,可无不依山为陵,眺望渭泾,恢弘大气,显示出唐王朝的雄浑之风。

时值三月,嵯峨山漫山遍野的樱花,烂漫如雪,随风飘零,群臣不禁都有些动容。

想不到嵯峨山,竟然有这么多樱花林。樱花这东西,其他地方已经很少见到了。因为他们觉得樱花不吉。可此时见到,却如斯之美。

李洛有点感慨。

当年,正是因为嵯峨山气势万千,钟天地之秀,加上樱花如云,古迹密布,才让参加唐德宗祭祀大礼的日国使者大为震撼。

日国遣唐使回国后,禀告天皇,天皇大为艳羡之下,就把京都附近的一座山命名为嵯峨山,将太子的宫殿命名为嵯峨院,又大量移栽关中的樱花树,这就是嵯峨天皇和日国樱花的由来。

可笑的是,后世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听到嵯峨山就以为是在日国,看到樱花就以为是日国的。殊不知真正的嵯峨山在关中,而樱花也是从关中移栽过去的。

唐人喜爱樱花,唐诗中有大量樱花的记载。但是到了宋朝,樱花不受欢迎了,反而在日国大放光华,被人为的大量种植。

某种意义上讲,后世的日国继承了秦汉隋唐的一些内核审美因子。虽然他们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可是内核却和秦汉隋唐密不可分。

而后世的华夏文化,不好意思,基本上就是元清异化后的东西了。经过元清的两次异化,其实后世究竟是怎么回事,明白人都知道,不愿意承认而已。

李洛看着简陵附近的如云樱花,在春风之中随风飘零,落英缤纷,绚烂若粉雪,忍不住开口吟道:

“分明三月春光好,缘何嵯峨山雪轻。陌上花飞飘八水,碑前樱落祭五陵。若非夕霞失颜色,便是青娥洒玉瑛。绝似王孙幽思意,说与皇祖天下心。”

唐主一首咏樱思祖的应景诗一出口,随驾的文臣都是面露赞叹之色,就是文天祥和姚隧等大家也认为,平心而论,陛下这首诗在帝王咏物诗中,算是上品了。

这八句诗,格律森严不说,而且从头对仗到底,四联一气呵成,既情景交融,发静穆之孝思,又能抒发天下家国之怀。

陛下并非文士,于诗词小道并不上心,能临场发挥的信手写出这样的诗,已经不比温八叉的诗才差多少了。

本来,文天祥等人都有诗意,可李洛一作诗,他们反而不好再作。

主要是,怕天子难堪。

拿皇帝不擅长的诗词,在皇帝面前显摆,那既不是忠孝之心,也不够聪明。

韦素道:“陛下此诗,犹如天成,非帝王之心,胸怀天下,便不能为也。而在懿宗皇帝简陵之前颂出,就更显陛下孝心啊。我大唐虽然以道治天下,却也是以孝治天下。此诗,大善!”

都知道,懿宗是陛下血缘最近的帝王。

张养浩拱手道:“不知陛下此诗何名?”

李洛淡然道:“就叫《嵯峨山·五陵樱》吧。”

张养浩立刻取出纸笔,记载:“洪武六年三月二十九,上祭简陵。见樱落如雪,幽思先祖,心怀天下,乃作《嵯峨山·五陵樱》。诗云:……”

群臣个个肃然颔首,对天子追思祖宗的孝心,很是满意。

小太子李征稚嫩的声音也响起:“父皇之心,皎如日月。儿臣之心,洁如樱花。这便是天下心了,也就是君道,臣道。”

李洛听了,心中暗喜,儿子真是聪慧啊。但简陵前不宜高兴发笑,所以他只能淡然点头,不轻不重的夸赞道:“太子虽年幼,却有见地了。嗯,到明年,这祭祀诸陵之事,就由你代朕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