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祭陵,北狩!(第3/3页)

李征心中一喜,赶紧谢恩:“儿臣遵旨!谢父皇!”

他虽然只有十虚岁,可被颜铎调教的很是懂事,加上本就聪明伶俐,当然知道代替父皇来祭祀祖陵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他在父皇母后心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祭与戎!

元从大臣们闻言都是心中欣喜。太子之位,稳如泰山啊。

而非元从系的臣子,其中有些人就有点失落了。

唉,难道越王这口冷灶,就完全烧不起来么?真的没有希望?

李征得到父皇的彩头,不知为何目光有意无意在大臣中搜寻了一下,直到看到她那张熟悉的脸后,这才隐晦的收回目光。

很明显,即便他不是人小鬼大,那也绝对比一般孩子早慧一些。

可是这看似隐晦的一幕,却被目光敏锐、心怀关注的崔秀宁,捕捉的一丝不落。

李洛手抚简陵前的石翁仲,目视群臣喟然道:“朕坐了这大位子,虽承昊天之命,诸卿辅弼,却也赖祖宗遗泽,数百来,中原犹思大唐。”

“可朕今见诸祖陵,无不被盗贼所犯,心生凄然。是以,朕不但要修葺关中十八祖陵,还要将嵯峨山周围五十里地圈起来,修建一道围墙,作为大唐山陵之城。”

“太上皇义陵在此,朕和皇后的山陵,也会修建在此,这后世之君陵墓,也都要修建在此。以后这嵯峨山一带,就叫唐陵山城,也可称为嵯峨山城。”

什么?修建一座山城,将以嵯峨山为中心的五十里地圈起来作为皇陵区?

妙啊。

如此一来,后世皇陵集中在一处,就能更好的保护了,祭祀起来也更方便。而且,嵯峨山一带本就已经有五座先唐皇陵,太上皇的义陵也在这。

将陵邑区圈建为一座山城,还能安置将来的闲散宗室,一举两得。

林必举道:“陛下英明。以臣所见,占地五十里的山城,城墙大概两百里。如果城墙高三丈,那么五万劳力,三年可成,工程并不大。”

李洛道:“城墙工程虽不甚大,但此事慢慢办,先用万人慢慢修。修个十几年也不打紧。可这工程,要修的精细,要利用山川地势,修出气势,修的与众不同。工部可以立项研究。”

“遵旨!”工部尚书领命。

接下来,天子法驾西行,先到礼泉祭拜太宗昭陵。昭陵同样被文天祥修葺过,焕然一新。李洛看到昭陵八骏,又不禁作诗道:

“昭陵八骏西京待,穆王八骏西天游。我家太宗何雄哉,奋击天下照春秋。煌煌贞观盛世到,赫赫武功万里收。千秋圣主何如似,天可汗名青史留。”

做完之后,李洛还不忘说一句:“此诗名《祭昭陵》。”

文天祥等人虽然觉得这首诗远不如上一首,近乎打油诗,可也觉得很有雄豪之气,但要说好,却委实难以夸出口。

不过,诗虽然太一般,可对太宗的孝心,却是值得肯定的。

于是,文天祥等人不夸赞皇帝的诗写的好,却夸赞陛下至孝,肖祖。

崔秀宁听得心中直腻味。唉,男人怎么这么喜欢作诗啊?真染上那所谓十全老人的毛病了?

祭拜昭陵之后,李洛又祭拜乾陵等诸陵。

关中十八唐陵全部祭祀完,李洛又去骊山陵墓,祭祀始皇帝,亲自写祭文烧给始皇帝,并下令恢复骊山的石兽和神道,再立碑重写始皇帝功绩。

离开骊山,法驾到渭水北岸,又祭祀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等九座汉陵。最后,又祭拜隋文帝的太陵。又下令修葺九座汉陵和一座隋陵,恢复年节祭祀之礼。

李洛带着群臣在关中逛了半个月,祭祀了二十八座帝陵。这才于四月中旬回到长安。

整个关中百姓,都知道天子巡视关中,祭拜皇陵了。

这还不算,李洛回到宫中不到十天,就下令皇后摄政,太子监国,他又要去祭陵了。

这次不在关中,而是在雍州北方的延安郡,黄帝陵!

但是,不光是祭祀黄帝陵,还要过黄河,巡视河套,登阴山,到塞外。

崔秀宁很是无语。女人觉得,男人怎么越来越有始皇帝和汉武帝的调调了啊。

四月二十三,皇帝下诏祭祀黄帝陵!北狩河套,巡视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