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三重点评(第2/10页)

六皇子年纪小,偏还爱笑话个人,在一边道:“我看,秦探花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父皇,您就赏秦探花两个螃蟹吃吧。”

秦凤仪摸摸嘴角,根本没口水呀!秦凤仪见个小屁孩儿都敢笑话他,倘若别人,人家毕竟得想,六皇子便是年纪小,也是皇子啊!秦凤仪不一样,他自小也是娇惯着长大的啊,况且他这性子也是说上来就上来的,当即道:“谁说我口水流出来啦!我刚没说,就你那字写得最差,看写得跟螃蟹爬似的,肯定是小时候吃螃蟹吃多了。”

六皇子道:“你才小时候螃蟹吃多了呢!在父皇面前你敢这样说我,我看你是属螃蟹的吧!”

“笨,十二生肖,哪里有螃蟹啊?我属牛的!”六皇子气极:“你听不出我在讽刺你吗?”

秦凤仪挽挽袖子,想了想,又把袖子放下道:“看你这个年纪,又当着你爹的面儿,我不与你计较。”

六皇子的爹心道:你这是想揍我儿子吗?

大皇子看这位秦探花不像什么懂事的人,且年纪轻,生怕他真与六皇子打起来,便岔开话:“秦探花比我还小一岁。”

比起六皇子这种小屁孩儿,秦凤仪当然更愿意与大皇子这样的同龄人说话,当即不再理六皇子,与大皇子道:“那回在琼林宴上见到殿下,我就觉着,我与殿下年纪差不多。”

大皇子早听闻这位秦探花甚得他爹青眼,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大皇子问:“秦探花的字是什么?”

秦凤仪一下子被人问愣了,想了想,自己没字啊,不过他一向机灵,立刻给自己起了一个:“我字大善。”

六皇子扑哧就乐了,觉着秦凤仪这字特可笑。

“有什么好笑的,我立志做一大善人,就字大善了。”然后,秦凤仪一脸得意,与六皇子道,“你一小孩儿,哪里懂得字不字的,这都是大人的事啦。”

六皇子又被他气得够呛,他爹的臣子没一个像这姓秦的这般放肆的,敢不尊重他。秦凤仪就这么厚脸皮地一路跟着皇家父子一行,往慈恩宫去了。

秦凤仪跟过去一看,寿王、永寿公主也在。

大家彼此一番见礼后,裴太后笑道:“秦探花也过来了。”

秦凤仪笑道:“陛下召小臣过来欣赏几位殿下的文章,也是小臣今日有运道,赶上了娘娘这里的螃蟹宴。”

寿王道:“这好容易休沐一日,皇兄也不让侄儿们略歇上一歇。”景安帝笑道:“不过游戏之作罢了。”

裴太后笑道:“不知是谁的文章更好些?”

永寿公主笑道:“这不必猜,定是大皇兄拔了头筹。”

景安帝笑道:“文章是大郎的最好;字嘛,朕觉着大郎的最佳,凤仪倒是认为三郎的更好。”

裴太后笑道:“这我倒是要看看。”

内侍捧上几位皇子的文章,裴太后显然是内行:“三郎的字,锋芒太露,若不能敛锋,终难成大家。大郎的字,则是内藏锋芒,外具圆融,很有样子了。”

裴太后说字,大家就听着呗,三皇子只是冷淡地嗯了一声,没有过多表示。大皇子歉然道:“孙儿的字,终是气势不足。”

裴太后笑道:“你才多大,现在已是不错了。”

六皇子道:“刚刚都听秦探花说咱们的字,不知道秦探花的字如何?”

秦凤仪道:“人都说字如其人,其实,不必看小臣的字,就是看小臣这一表人才,也当知道小臣的字如何的。”

六皇子又给秦凤仪噎了个够呛,稚声稚气道:“你可真会吹牛。”秦凤仪不理他。

景安帝笑道:“行了,再不开宴,朕肚子都要咕咕叫了。”

慈恩宫的螃蟹宴,那自不消提。

原本时值八月中,虽有蟹可食,其实尚未到食蟹的最佳时节。但慈恩宫的螃蟹已是个个肥厚,满满的蟹黄,秦凤仪不禁赞道:“果然是娘娘这里的好吃食,在外头,小臣还没见有吃蟹的呢。”

裴太后笑道:“看来探花郎也是喜食蟹的。”“以前在老家,每年中秋开始,一直要吃到十月,重阳前吃团脐的,重阳后就要吃尖脐的了。”秦凤仪也不必宫女服侍,自己掰来吃。只看他那剥蟹的手艺、那用蟹八件的熟练度,就知道这是吃蟹的老手了。秦凤仪还有个习惯,吃蟹从来不是只吃蟹黄蟹肉,他是将一只蟹完完整整地吃完,而且还会一面吃一面随手把剥净的蟹壳蟹脚规规矩矩地再摆成一只蟹的模样,这手艺,连六皇子都看直了眼。

裴太后笑道:“秦探花一看就是吃蟹的行家。”

“行家不敢说,是太后娘娘这蟹好吃,这么大的蟹,肉也生得饱满,剥起来容易。”秦凤仪吃得眉开眼笑。

永寿公主也说这蟹好,又道:“今年是食蟹的年头,我倒觉着较去岁要更肥美些。”裴太后笑道:“是,今年的第一拨蟹,也比往年要早几天的。”

寿王道:“我记得,小时候随皇兄去靖江办差,就吃蟹黄汤包,还闹了个笑话。”景安帝笑道:“你还记着呢。”

“把臣弟烫了个好歹,这岂能忘。”大皇子问道:“王叔,是什么笑话?”

寿王正色道:“我可是做叔叔辈的,这岂能与你们小辈说。”

秦凤仪略一想就猜到了,偷笑不已。永寿公主与几位皇子都不晓得,永寿公主道:“看王叔,你要不打算说,就不要提嘛,这提个头儿,又不说了,干叫人着急。”

景安帝早看到秦凤仪一面大口吃螃蟹,一面偷笑了,便道:“凤仪是南方人,定是猜到了。”

秦凤仪剥出一壳子蟹肉,浇上姜醋,笑道:“小臣倒不是猜到,就是寿王殿下出的那笑话,小臣也出过。”

秦凤仪就坐在六皇子下首,六皇子催他:“快说快说。”秦凤仪与寿王道:“殿下,那小臣就说啦。”

寿王只是笑,秦凤仪道:“几位殿下肯定也吃过蟹黄汤包的,靖江的蟹黄包是大个儿,这么大,有我大半个巴掌大小。”秦凤仪比画,“他们当地的汤包,做得皮薄多汁。吃这个汤包是有讲究的,须‘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喝汤’。我头一回去靖江,是小时候跟我爹一道去的,那会儿还小,吃东西急,一见包子上来了,我提起来就吃啊!结果,噗一下,溅我一脸汤汁。当时把我烫得把那包子扔得老远。”

寿王笑道:“看来,闹这笑话的也不止我一人。”

“头一回吃靖江那大蟹黄包的,多会如此。”秦凤仪话说得很公道,“后来我才知道,他们上这种大汤包,边上还会一并上根秸秆,用秸秆往包子中间一插,先喝里面的汤,鲜得不得了。”

永寿公主道:“我总觉着蟹黄包太腥了。”“那是公主吃不惯,你要吃惯了,秋天要是不吃俩蟹黄包子,简直过不了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