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微修)(第3/4页)

他们吃完饭的时候已经很晚了,餐馆后厨的服务生把没吃完的食物倒进潲水桶,有面条、馒头、肉、米饭,大家都心痛得不得了。要不是有苏叶拉着,杨雪爸甚至要上前劝人家不要浪费食物。

“苏老师,我好羡慕他们……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像他们这样过上富裕的日子?”刘刚感叹道。

刘刚的感叹,也正是大家的心声。

苏叶摸了摸刘刚的头,告诉他,“我们大陆迟早会变成这样,以后甚至会比它更繁华、富裕!”

怎么可能?刘刚心想,苏老师又在开玩笑了。这里的街上有着数不清的单车,好像这里人人都有一辆自行车,而上沟村翻遍了也找不出一辆单车。这里大街上气派的汽车随处可见,街道上路人穿着体面的衣服,而他们还挣扎在一年到头都裁不上一套新衣服的窘迫中。

差距太大、太大了。

迟早是多久,大陆要花多少年才能变成这样?杨雪爸心里默默想,他根本不敢想这件事。

对岸贫穷、落魄的鹏城才是华国农村的缩影,它几千年、上百年都是这个模样,它的改变太缓慢了,让人毫不怀疑它以后几十年、上百年依旧是这副模样。

苏叶笑而不语,拍了拍刘刚和李明的脑袋。

可以的。六十年后,沪市和鹏城真的超越了港城。

正是你们这一代人、下一代人努力学习、工作,给华国创造了源源不断的机会、积累巨大的财富,后来的他们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正是这一代尝过饥饿的你们,才让以后的华国人永远都能吃饱饭。

所以不必自卑、不必羡慕别人,你们更优秀!

次日清晨,他们接到了显微镜。果然是很大的一个机器,他们重新租了船才把它运到鹏城。

离开港城之前,杨雪爸狠狠心,到他不敢进入的商店买了一本笔记本,他笑呵呵地对大家解释道:“难得来一趟,不买点东西好像没来过一样,回去我一定要把港城的事告诉小雪他们。”

司机师傅掏空了身上的钱,买了几只菠萝包。

杨雪爸要把苏叶会说英语这件事告诉他的孩子们,以前他觉得孩子们念得下书就好,不强迫他们。现在他的想法改变了,这一次回去之后他要告诉他们一定要争气、要努力学习。

只有努力学习、长大后才能报效祖国,他们才有机会过上像港城人那样的好日子!非但如此,他自己也要继续学习。

刘刚和李明的世界观在这一天迅速地重建。

回来的路上,他们一直在回想港城的事情。刘刚深深地记住了苏老师的那句话,他认为只要他们这一代人努力,未来总会有机会过上那样的好日子。

而李明站在轮船上凝视着远方。繁华的港城不断地后退,最后缩成一个黑点,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一刻他的心里复杂极了。

港城繁华,大陆贫穷、落后,他踏上港城的那一刻起就遭受到了很多白眼,令人不自觉地产生一股浓浓的自卑感。李明终于明白了苏叶曾经说的那番话的意义。她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过去不明白,现在终于明白了。

为中华崛起,即是为个人的崛起、为下一代的崛起,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是连结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国家贫穷落后,人民也会变得没有底气、没有自信。

……

C市。

陆厂长把电子显微镜正式捐献给了X大,他与X大的校长约定这台显微镜的主要使用权归长友油厂所有,实验之外的时间可借给X大师生使用。

同时他提议学校和长友一起建立一个联合的实验室,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他这么一弄,阮儒良忽然有了属于自己的、正式的实验室。油厂间接地有了自己的人才队伍。

苏叶没想到陆厂长这么会借风使力,这一手“投桃送李”送得恰恰好,让三方都得到了好处。

她原本也是这样计划的,不过还没来得及和陆厂长商量。这台显微镜来之不易,它是苏叶用“技术”交换来的,换成了别人绝不会那么轻松地买到它。

X大的校长被陆厂长这一招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长友虽然只是一个油厂,确实也被评为省先进单位,但这么搞会不会过于隆重了些?别的省级老牌大厂也没有他们这么大阵势的,但学校的教授极力地争取这台德产的显微镜,为了它,长友要实验室……就要吧。

阮儒良得知这件事后,当场愣了许久。他激动又不安地搓了搓双手,黝黑的脸渐渐憋得通红。

“不、不用这样。”

苏叶笑吟吟地说:“使得的,阮老师好好用它,好马配好鞍!条件跟上去了才能全心全意做研究。”

请不要大意地去研究红薯吧!

于是,阮儒良这个披着“长友技术顾问”头衔的假顾问,就这样被赶鸭子走马上任了。他第一次用那么好的实验室,已经是年近半百的老头子,第一次看到这些器材感动得都快哭了。它们虽然不全是崭新的,却比他抠抠搜搜捡的那些淘汰了的器材要强上百倍。

他十分稀罕这个宽敞明亮的实验室,一会拿抹布擦擦桌子、一会切层植物细胞来看,忙里忙外一刻也闲不下来,那台昂贵的显微镜就像他的心肝宝贝,怎么也用不腻。每周一三五他都在X大实验室里,二四六回乡下亲自带学生下田干活。

……

上沟村。

刘刚和李明回到上沟村后变得“勤快”了,这种勤快就像忽然开了窍似的,两个平时只懂得吃吃喝喝、干农活的男生,忽然闷头研究起英语。

苏叶虽然一直有给他们补数理化,鼓励他们参与明年的高考,但他们很多人都没有深造的念头。

一方面高中文凭已经足够,比上不足比下绰绰有余。他们算是知青里很有“文化”的那部分人。另一方面,在上沟村过过这样的日子也挺好的。一群咸鱼里忽然多了两条勤快的鳗鱼,大家挺不能适应的。尤其李明这种平时吃喝拉撒第一,浑身上下散发着颓丧气息的咸鱼。

林媛用眼神瞟了刘刚一眼,“苏老师到底带你们去港城见识了啥,你们咋跟变了个人似的?”

林媛也是有机会跟她去港城的,但她舍不得宿舍里养的小兔子,就没缠着苏老师一起去。

刘刚和大家说了在港城的经历见闻,他描绘着港城人民有多么富裕,灯随便开、食物吃不完倒垃圾桶、牛奶当成白开水来喝,听得大家不禁眯起眼,眼神中流露出憧憬。

“天啊,没吃过的馒头都倒垃圾桶?”女同学听得咋舌。

“路灯彻夜地开,家家户户都能用上电?”

就算搁在饥荒前,这也是没发生过的事。

刘刚沉痛地点头,“是的,他们的日子就是那么好,和电影里的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