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十六)(第6/7页)

东门市的主街道是黑色砂石铺设的路面,远比大明绝大多数府县的街道更宽阔。中间是车道,只许马车、手推车、黄包车和牲口通行,街道的两侧修筑有单独的石头人行道,人行道上种植有椰子树——澳洲人似乎十分喜爱椰子树,在他们的地盘上到处种植。让人不解的是沿街的一个个高杆,上面顶着个铁网玻璃,不知是干什么用的,徐霞客隐约觉得这或许是灯火,但又认为应该不会有人舍得如此奢侈浪费。

在东门市的街道上,不但有装货的马车、骡车,更有许多“澳洲人力车”在来来往往——在东门市上几乎没有一顶轿子或者滑竿,满街跑得都是这种拉人的双轮小车,简单来说,这就是一把蒙了布的圈椅,两侧分别装上了一个轮子,前面还有两根长长的把手,让车夫拉着,靠背上又有几根叠起来的竹骨布面,似乎能撑起个车蓬来。车夫们穿着蓝布对襟小褂,背后涂着一串“阿拉伯数字”,在挤挤挨挨的人流之中硬是把双轮小车给拉得飞跑,车上的铃铛叮呤当啷的响个不停。此外亦有几辆体型宽敞的双轮马车傲然在街上行驶而过,拉车的是蒙古马,身披大氅的车夫却站在车后驾车,如此奇特的造型,令徐家兄弟啧啧称奇。

虽然东门市的街上车水马龙,但路面却是干干净净,不要说垃圾,连个果皮都找不到,繁华市面上常见的乞丐混混儿,这里一概没有。连跑马卖解之类的江湖人物都看不到一个。只有在街道两侧商铺林立,陈列着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几乎所有店铺都是二层以上的,三层楼房很普遍,五六层的“高楼”同样有几座,那些单层平房反倒罕见有临街的,总之一栋挨着一栋,密密麻麻,式样也和中原的不同。每一栋房屋都用瓦覆顶,无论大小都使用镶嵌着大块玻璃的窗户。店里店外人流涌动,一眼望去甚是繁华。

徐霞客兄弟俩就这样走在人行道上,虽然有心想要保持某种士人风度,但是东门市这里的新鲜东西实在太多,很快就让他们忍不住开始东张西望,那些商铺里的每一件新鲜货件,都引得这对自诩为见多识广的兄弟驻足观看,而她们走在街上的路线逐渐变成了“z”字形——街道两边的每一家铺面都要进去逛逛。哪怕被嘲笑成土包子、乡巴佬也厚着脸皮忍了:像这样人头攒动的繁华街道,徐霞客在南京、武昌也见过,但却绝不如此地市面上的秩序良好,街道整洁,还有房屋的“异国情调”,从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街上还有许多衣裙花俏的年轻女子,三五成群,拿着各种零食小吃,一边吃着,一边打闹嬉笑,旁若无人,有的女子甚至是孤身一人在街上行走。让徐霞客忍不住在心中暗暗诧异:在大明地界上,良家女子出门逛街本已少见,身边竟然连个跟着的男人都没有,这成何体统?万一遭人调戏拐骗又当如何?即使这里的治安极好,不惧拐骗,但女子这般狂放又算是何样风俗?即使在宋朝也不应如此吧。

徐霞客摸着下巴想来想去,也只能推测是“髡人”离开中原日久,忘记礼教,逐渐染上蛮夷之俗了。不过,这些女子看着还打扮得真是漂亮,怎么似乎……比自己江南老家的那些姑娘还要秀气?

——中华自古即有苏杭出美女之说,一来确实是因为这里水土温润能养人,二来其实是因为此地较为富庶,即使贫寒人家的女子,往往也有能力修饰自己,所以才有江南美女众多的错觉……而在穿越者统治的临高,由于工业化的碾压式生产力,底层百姓的生活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江南水乡,临高本身又出产大量化妆品,在本地售价较低,平民女子自然有能力消费各种化妆品,故而在古人眼中就异常靓丽了……

于是,徐家兄弟就这样转来转去,既看人也看不知不觉便走到了临高合作社总店附近——这座穿越者的“官办百货商店”,不但规模是这条街上最大的,装饰也是最为气派的,一走进店门,就是直达屋顶的中庭,二、三层全部是走马楼。只要站在屋子中间,那份高旷的气势就压得人说不出话来。

最让人吃惊的还是屋顶,居然是穹顶玻璃天窗――整个中庭上面全是用铁条搭建的框架,上面镶嵌的整块的玻璃“瓦片”。明媚的阳光从玻璃瓦上透过,把这三层楼宇里照得极其敞亮,和大明内地那些里面黑黝黝的寻常店铺大为不同。而在玻璃覆顶的中庭里面,还摆了不少盆栽的花草,看着宛如室内花园一般。

望着这座充满各种“澳洲风”特色的奢华建筑,徐家兄弟一时间不由得怔住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至于店中的商品更不必说了,原本徐霞客觉得南京应该是天下第一等的天下奇珍异货汇集之所,没想到和这里相比简直连个零头都比不上。各式五彩缤纷的小首饰、精美的糕点和糖果、嵌入了花瓣的透明肥皂……不知有多少小玩意儿是他没见过的,让他恨不得全买回家里当做分赠亲友的礼物,而推销的女伙计也是异常的热情,但徐霞客和徐仲昭最后还是咬牙一样没买――倒不是因为他们囊中羞涩,而是因为他们接下来还打算去看看黎母山的风光,现在就买太多的东西,进山肯定会不方便,只能等到回程的时候再说。

……

如此走马观花地游览了一番,眼看着日头偏西,徐霞客赶紧拉住意犹未尽的族兄,从袖子里翻出旅游地图看了看,决定离开商市街,穿过民居抄小巷返回为民旅社休息,顺便看看髡人治下的民生如何——两人拿着地图一路钻巷子,发现这东门市的民宅也很是不错,不管么多幽深偏僻的巷子,也都是石板铺地,亦很洁净,不但没有垃圾粪尿,连积水都很少看到。而且每个巷口必有厕所,巷子中间则有公用的井台,用水洗漱很是方便——连给百姓小民的居所都是这般讲究舒适,也难怪这么多人宁可剃头易服都要投髡了。

走了不到半刻钟,为民旅社已经遥遥在望,但此时已到晚饭时分,徐家兄弟就先没急着回去休息,而是按照之前旅社里那个女伙计的指点,去旁边的公共食堂吃了晚饭——走进那食堂里,只见地面墙壁全铺瓷砖,罩着玻璃罩子的长长柜台上放满了大瓷盘子,堆满了花样繁多的各色现成菜肴:蔬菜、豆皮、粉条、咸菜、米饭、窝头、米线……荤菜以鱼虾贝类为主,肉食基本没有。食客自己拿个盘子,愿意拿几个菜拿几个,走到柜台尾巴上就结账付钱,所费不多,吃得却很饱,最后还奉送一碗带着些油花的豆腐海带汤。

徐仲昭的年纪大了,晚饭不敢吃太多,只要了一碗蔬菜蛋花粥和一个小窝头;徐霞客则要了一份油汪汪的虾仁贻贝番茄酱炒米线,然后回头看看,发现在这食堂里吃饭的,多半是些粗短打扮的“体力劳动者”,比如街上拉人力车的车夫、码头扛大包的苦力之类,但吃的饭菜居然也不比自己兄弟差……而在大明内地,即使是号称丰饶的江南水乡,底层百姓也是绝对吃不起这等饭菜的。至于北方各省,更是连缙绅之家也未必能顿顿吃上白面米饭——可见这“澳洲人”的治下,百姓的日子确实是相当的好过,比大明治下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