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各奔前程(第2/2页)

而赵士程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叹息了一声。

老张如今执政数年,虽然平稳,却少了些进取之心,回头把宗泽和王洋调回来好了。

赵士程其实最想调回来的还是陈行舟,这位徒弟是最得他心意的,只是辽东的局面一直都是他在控制,辽东孤悬海外,在金国威胁下,除了他再找不出第二个有足够威望的人物镇住场面。

他可不想把舟儿调回来,结果却为他人做了嫁衣。

再等等吧。

等岳飞、韩世忠等人再磨炼几年,解决了金国外患,再让他归来。

赵士程起身,回到书房,又翻看起了如今大宋关于工坊的记录。

在他多年的治理维护下,如今大宋有大小工坊八千余家,在册工人一百六十余万,至于那些小的、三五个人的小作坊,因为人数太少,很少登记,暂时没有消息。

按如今大宋的丁户数,工业人口百分之一都不到,资本、工人的势力都还未形成规模。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七月,大雨倾盆。

李娃举着雨披,踩着街道的污水,从大雨中跑回家里,在头口长出了一口气,将雨披用力抖动,见水珠滚落得差不多了,这才整理了衣角,珍惜地挂在了屋檐下。

这是涂了桐油的细毛毡,可比沉重的蓑笠好用多了。

“看你这穷酸样!”李氏的声音传来,“旁人都用斗笠,就你娇贵,要用这么贵的玩意!”

李娃笑了笑:“娘啊,要是受了寒,半月去不了织坊,那亏掉的工钱,也够买一张雨披了。”

李氏抱怨道:“就你有理,说一句你顶十句。”

她当没有听见,进入房中,细碎的光芒从细玻璃窗格中透下,阿弟正在认真读书,旁边是在窗边借光缝补衣物的母亲,屋中放着一个小煤炉,正烧着热水。

李娃轻声道:“阿娘,你知道消息了么?”

“什么消息?”李氏放下针线,不悦地道,“轻声些,你阿弟要温习功课呢!”

“朝廷出了消息,各地士子,将来会分区录取……”李娃把今天报纸的重要的消息说了一遍,“咱们的户籍虽然已经改到京畿路,可阿弟的学籍还在宜兴老家呢,按律,得回江南路乐科考!”

学籍是在落在大宋州学、县学的,要想修改,还得找各地学政。

“那怎么行!”他弟弟骤然站了起来,“我本来课业就差,要是回了宜兴,岂不是更考不过?”

李娃看了弟弟一眼,有心想说你不回宜兴其实也考不过,但看了一眼脸色难看的母亲,还是没有说这话。

“得快些把学籍给你迁过来才是!”李氏焦急道,“对了,那北区不是最好考么,要不然,咱们搬到北边去?”

李娃一愣,本想反对,却又想起在慈恩坊的白姐姐说她就要去北边给从军的丈夫操持家业,还说想在北边建一个工坊,帮助军中孤寡老幼,问她愿不愿意一起去。

因为家中走不开,她本来已经拒绝了,但在听到母亲的话后,却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阿弟的学业还是差了些,去河北路也得不到州学看重、帮着改籍,不如,去燕京府?”

李氏顿时脸色一白:“这也太远了,且那里原是辽国治下,都是蛮夷,我怎能去那种地方。”

李娃还没说话,她阿弟已经激动地站了起来:“对,去燕京府,那里的州学县学听说都是新建的,要是去落学籍,肯定比河北路容易,咱们就去燕京府。”

“那、那咱们的宅子怎么办?”李氏还是不愿意。

“卖了!”李家阿弟毫不犹豫地道,“去燕京府那么远,肯定要花钱,落户找房,正好用这钱!”

“行!只要你能考上!”李氏果断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