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校内校外学习忙(第2/3页)

龚氏一族从前清开始,就在地方推行义赈义学,世代子孙热心义赈事业,几代人都曾因善举被封官嘉奖。

在座的都是见多识广的学问家,未必会轻易佩服什么人,但提起平陵龚氏的人,无不是肃然起敬,赞不绝口。

说完这个,他们又讲起别的话题。

海宁大学的孙离教授,也许怕珍卿一个女孩儿,在这里太过尴尬,特意跟珍卿闲聊起来。

孙离教授是杜教授同事,他年纪不超过四十岁,而且人也长得很俊朗气派。

温文尔雅这个词,简直是为他量身打造的。

他们由珍卿在学校的科学课,聊到了提倡无神论的理学。

孙离教授稀奇地发现,珍卿小小年纪,读书涉猎广泛不说,而能对旧学做批判地理解,言谈中很有与众不同的见地。

这孙教授就把珍卿的高论,转述给大家听。

这帮子人听得新奇,就你一言我一语地,问了珍卿不少问题。

珍卿被弄得像毕业答辩一样,左答一问右答一问,一会儿讲到理学,一会儿讲到佛学,一会儿又岔到神话里。

珍卿跟过的两个师父,都是学问上的杂家。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加上她对生活俗事的留心,肚子里自然装了不少杂货。

所以不管在座的诸位,问的是哪方面问题,她都能敷衍上三五七句的。

这帮人就引经据典,上天入地地夸奖珍卿,夸起人来简直是老母猪戴胸罩,一套又一套。

顺带杜教授以及杜家,也被恭维得了不得。

杜教授这个不要脸的,平常就有誉女癖,喜欢在外面讲述女儿的言谈趣事。

他被众人当场一恭维,神经又开始乱弹跳了。

他说珍卿学问好口才好,性子好长得好,总之啥都好得不得了……

他心里的自豪感,简直像泛滥的洪水,没有节制地四处奔涌。

自觉脸皮厚心态稳的珍卿,都被他狂吹滥捧,弄得臊眉搭眼儿,简直想以袖掩面,借机尿遁。

就她这点学业上的成色,跟刚才的平陵龚氏一比,这算个什么呢这个。

好在杜教授吹捧她的话,就像膀胱里的尿液,库存积的再多,也有趋近于清空的时候。

等晚饭吃完的时候,这个话题终于过去了。

这帮人要移步杜教授书房,杜教授扯着珍卿也过去坐。

珍卿发现,有文化的人随便聊天,那也是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科学伦理无所不涉。

这帮大教授纵谈奇论,有时深入地谈论精深的学问,有时浅出地说出趣味的东西。

珍卿听得有意思极了。

这一会儿他们谈到神话,正在讨论屈原《天问》的一个典故。

屈原的《天问》一诗中,有一句“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对于诗句中“顾菟”这个意象,学界长久以来的解释,就是说“顾菟”指的是兔子。

而珍卿在拍卖会上见过的,那个矮瘦的吴寿鹃先生,却引经据典地推翻这个结论。

他说常在月亮里的“顾菟”,指的并非是兔子,而应指的是蟾蜍——就是土话中的癞蛤蟆。

吴寿鹃先生罗列了五六条证据,来证明他这个独树一帜的观点。

比如《淮南子·览冥篇》中,就有嫦娥窃药奔月,“化为蟾蜍,而为月精”的记叙,等等。

珍卿听得真是大开眼界,原来训诂求源,是这么有意思的学问。

不过,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珍卿免费听了这帮学界大佬的座谈,难免又应他们之求,做了十几幅的字画。

可是听这诸君一席话,真比一个人闭门读书强太多。

古人讲“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集众家学术之广,集众人思想之长,果然于学习大有裨益的。

——————————————————————————

四月中旬的一天培英女中

旧教学楼的一间音乐教室里,坐了不少穿制服的女学生,她们作为观众,正专注地观赏台上的表演。

宽阔的讲台旁边,钢琴声娓娓地响奏着,一个瘦得很伶俐的女孩儿,手指在琴键上优雅地运动着。

一个单薄灵秀的女孩子,在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

“夕风荡着夜的纱

露水浥湿了黄花

草丛里浮起了

一个个小青伢伢

那翩翩的小青伢

它把草木人家

都以青光粉刷,

仿佛漫天流星雨落

却听不到雨声滴答

忽见乌云蔽月华,

一霎间

风泼泼雨哗哗

它浮着湿翅在风中轻斜

娟娟地,飞到草间树下

黑夜它何曾惧怕

寒雨时也闪光华

它的基因里

载着古今照明家的诗话

它有风雨不灭的神火

也要做黑夜里的照明家

沉沉无际的黑夜

翅子半干的照明家

飞光千点再出发

只愿那煜煜的清光,

播洒在学子的书窗,

照亮他的求学生涯……”

念完了这一首不短的诗,台下响起来很热闹的掌声。

弹钢琴的女孩子,也走上讲台中央,跟诗朗诵的女孩子一起,给台下的观众鞠躬致谢。

然后弹钢琴的女孩儿,拉住诗朗诵的女孩儿,高高兴兴得走下来了。

……

在教室外观摩的赵教务长,忍不住也热烈地鼓掌——她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

赵教务长一边笑着鼓掌,一边问这班上的国文□□施家和:

“这首白话诗是谁做的?听起来颇有蕴意,她这诗里的小青伢,象征什么人物?”

年轻的施家和先生,给赵教务长一指,笑着说:

“就是朗诵的那位,叫杜珍卿,小姑娘灵得很,写得好字,做得好诗,挺乖巧的小姑娘。

“据她自己说,这首诗是从前写的,赞颂的就是她从前学校的校长、教务长,还有她的先生们。

“她说那些师长们,在乡下办教育,受到的阻力更大,但他们一直顽强坚持,从不放弃……她很佩服那些师长。”

赵教务长颔首说道:“我晓得她,她在招考里拔得头筹,我们破格让她上了一年级。倒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小小年纪,心志也颇不凡。”

大家都颇为奇异地,仔细看那个小女孩儿。

小姑娘还没有完全长开,看起来不起眼的样子。

但她刚才在台上朗诵,还有在台下跟人说笑,都是利落洒然的的形态,一点不怯场。

管教务的次长孙先生问:“杜同学是南方人吗?听她诗里伢长伢短的呢?”

说得周围的领导□□,都不觉笑起来。

施家和先生解释道:

“她是禹州人,但来了海宁许久,习染不少南方话,就带了一点出来了。”

大家不免谈论了一阵她。

赵教务长回过头来,谆谆告诫大家:“像杜同学这样,各科优秀又有特长的,你们要因材施教,让她发挥特长,不要搞什么平均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