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进军莱茵兰:摸到英、法“底牌”

如果说普鲁士军人们第一次与希特勒合作(重整军备)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即反对强加于德国,使德国人感到屈辱的《凡尔赛条约》,那么他们第二次听从希特勒的指挥,就是因为那个“奥地利下士”确实显示了高人一筹之处。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1936年3月7日凌晨,一支人数不多,实际上只有象征意义的德国军队越过莱茵河,进驻按《凡尔赛和约》不准德国驻军的西岸地带,也就是一般所称的莱茵兰(Rhineland)。如果从上台算起,“养兵”也就刚够“千日”,希特勒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用兵”了。当他决定这样做的时候,大多数德军将领认为太冒险,法国军队会把这少得可怜的军队彻底消灭。但是,法国政府,尤其是法国军方对这件事的反应却出乎意料地“冷静”,只集中13个师来加强他们的马其诺防线,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进行哪怕是象征性的干预。在下达出兵命令的时候国防部长布隆别格曾经色厉内荏地扬言,如果法国采取行动,他将保留军事上采取“反措施”的权利,后来人们才知道那“反措施”预案竟是赶紧撤回越过莱茵河的三个营!

不但普鲁士将军们当时非常紧张,就连希特勒自己,后来也对一个译员说:

进军莱茵兰之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兰,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资利用的那一点军事力量,即使是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

在德军违反《凡尔赛和约》进驻莱茵兰四天以后,3月11日,法国外交部长飞赴伦敦寻求英国的支持,表示法国准备采取军事行动,但是英国政府没有答应。一位英国官员说:“德国人终究不过是进入他们自己的后院而已。”英国不支持,法国也就没有采取行动。这样,这个明目张胆的挑衅行为,在巴黎和伦敦只引起了一阵哄乱,很快就重归平静。

大多数德国军官都积极支持希特勒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重整军备,但却并不赞成他贸然使用武力。不赞成的理由各种各样,作为军人,许多人自然是从军事角度考虑的,认为德国还不具备打赢那样一场战争的实力。在军事问题上,人们恐怕没有理由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只当过传令兵的希特勒会比以路德维希·贝克将军(Ludwig August Theodor Beck,1880—1944)为首的陆军总参谋部更高明。但是,进军莱茵兰这一事实却给人们开了一个大玩笑,证明“下士”是对的,将军们错了。

进军莱茵兰的成功,使希特勒声誉大增,1938年1月,他对德国国防军动了第一次“大手术”。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召集纳粹德国军事和外交最高官员开会,时任希特勒军事副官的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上校(Friedrich Wilhelm Ludwig Hoβbach,1894—1980)所作会议纪要被保存下来,称《霍斯巴赫纪要》,成为现在人们了解那次重要会议的宝贵资料。与会者有外交部长康斯坦丁·冯·纽赖特(Konstantin Freiherr von Neurath,1873—1956)、战争部长(Reichskriegsminister,1935年以前称国防部长)布隆别格、陆军总司令维尔纳·冯·弗里茨(Werner Thomas Ludwig Freiherr von Fritsch,1880—1939)、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Erich Johann Albert Raeder,1876—1960)和空军总司令戈林。希特勒在会上提出,要在不远的将来(大约5年),在法国、英国还没有在军备竞赛中领先之前,在中东欧地区发动一系列局部战争,为德国夺取所需要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并且为可能发生的与法国、英国的战争做好准备。

纽赖特、布隆别格和弗里茨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觉得他的主张太冒险,德国的重新武装尚在进行中,军队还不够强大。他们认为,如果对东欧动武,必将引发与法国的战争,因为法国和波兰、捷克等国都签订有同盟条约。而且,英国也会参战,那就不再是局部战争而将是一场全面战争。戈林和雷德尔支持希特勒的意见,这里面有复杂的原因。戈林早就想取代布隆别格,由自己来当战争部长。雷德尔则一直抱怨海军建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反映出德国军队内部海、空军与陆军之间的矛盾。

不同意希特勒意见的三个人很快都被解职。

纽赖特:尽管从1932年6月起就担任德国外交部长(当时还是魏玛共和国),希特勒上台后被留任,并且在1937年加入了纳粹党,但1938年2月4日还是被里宾特洛甫取代。从那时起到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为止,一直担任“不管部长”(Reichsminister ohne Geschäftsbereich)。那是一个权力可大可小极具“弹性”的职位,而纽赖特在那个位置上整整7年,过得很清闲。

布隆别格:1938年1月12日,59岁的他第二次结婚,新娘是他26岁的女秘书埃尔娜·格鲁(Erna Gruhn)。不久一名警官发现埃尔娜有“案底”,1932年曾经由当时与她同居的一个犹太人拍摄过色情照片,便把这事报告了盖世太保和戈林。尽管婚礼上戈林是布隆别格的男傧相,却毫不犹豫地报告了希特勒。希特勒认为这不但有损德国军队的声誉,对他个人也有严重影响,因为婚礼上他是证婚人,于是要求布隆别格解除婚约。布隆别格拒绝了,戈林便威胁要把他这位新娘子过去的刑事记录公之于众。1月27日,布隆别格不得不宣布辞职,和妻子去了意大利卡普里岛,一年后被允许回国,但再也没获启用。

弗里茨:他没有结婚,一直过着独身生活而且从无风流韵事,被戈林和希姆莱指控有“同性恋”嫌疑。当时德国社会对同性恋普遍持不宽容的态度,而且希特勒最痛恨的就是同性恋。弗里茨有口难辩,2月4日被迫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但很快就查明对他的指控纯属子虚乌有,3月18日他被宣布无罪。他随即提出要与党卫队头目希姆莱决斗,但被伦德施泰特将军劝阻。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弗里茨被重新征召入伍。这倒符合他的意愿,因为他和许多普鲁士军人一样是敌视波兰的,早在1928年就参加过制定进攻波兰的计划。尽管担任陆军总司令时已经是上将军衔,这时却被任命为“第12炮兵团荣誉上校”。9月22日围攻华沙时中弹身亡,4天后在柏林举行了“国葬”。美国记者夏伊勒在他那天的日记里写道:

今天早上,他们在这里埋葬了冯·弗里茨将军。下着雨,又冷又暗——我能够记得的在柏林最惨淡的一天。希特勒没有露面,里宾特洛甫、希姆莱也没有露面,尽管这个下午他们都从前线回到了柏林。

不但撤掉这三名高级将领,希特勒还对政府做了大变动,取消国防部(那时称“战争部”),改设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由他自己担任国防军最高司令,威廉·凯特尔(Wilhelm Bodewin Johann Gustav Keitel,1882—1946)担任参谋长。下设三个军种总司令部:陆军总司令部、海军总司令部和空军总司令部。海、空两军总司令仍分别由雷德尔和戈林担任,弗里茨辞去陆军总司令以后,希特勒原本想让1932年就加入纳粹党的瓦尔特·冯·赖歇瑙(Walter Karl Ernst August von Reichenau,1884—1942)接任,但大多数将领都反对,没能如愿,于是改而任命瓦尔特·冯·布劳希奇(Walther von Brauchitsch,1881—1948)。历史上一直由普鲁士军人掌控的德国国防军,就这样落到了希特勒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