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彩排”

1936年7月17日爆发,持续两年零八个多月,1939年4月1日才结束的西班牙内战,以有大量外部势力介入为特点,实际上是一场以“内战”形式出现的世界战争,也许可看作“二战”前夕世界法西斯阵营与反法西斯阵营的“前哨战”。那场战争以西班牙右翼势力获胜、佛朗哥上台结束,然而它还有另一个大赢家,那就是希特勒。

西班牙内战中长枪党(Falange)党魁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1892—1975)领导的“民族派”(Bando nacional)得到葡萄牙、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支持,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共和派”(Bando republicano)则得到苏联和墨西哥政府的支持,还有许多国家的非官方援助,尤其是共产国际的援助,它动员各“支部”(当时各国共产党、工人党都是其支部)组织了有50多个国家志愿者参加的“国际纵队”,前往西班牙参战,共约32,000人。值得注意的是,参加“国际纵队”的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人很多(德国和奥地利5,000人,意大利3,350人),仅次于法国(9,000人)。其他人数较多的国家有波兰(3,000人)、美国(2,800人)、英国(2,000人)、捷克(1,500人)、匈牙利(1,000人)、南斯拉夫(1,500人)、加拿大(1,500),还有瑞典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1,000人)。中国共产党旅德支部负责人谢唯进(1904—1978)担任了“国际纵队”炮兵营政治委员。志愿者中犹太人很多,不同估计在3,000至10,000人之间。“国际纵队”不少人在西班牙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墨西哥政府对西班牙反法西斯阵营的援助主要是在财力、物力方面,真正出兵相助的是苏联,派出约2,000人参战,一部分人担任军事顾问和教官,更多的是飞行员、空军地勤人员和坦克部队人员。

纳粹德国派出主要来自空军、名义上由志愿人员组成的“秃鹰军团”,也有一些来自陆军,主要是坦克兵。前后参加过那场战争的达到16,000人(或说19,000人),显然,希特勒把西班牙战场当作了德国军队的练兵场和武器试验场。后来的“二战”历史证明,他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极佳效果。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德国军官,很多都成为后来德国军队,尤其是空军的骨干。

胡戈·施佩勒(Hugo Sperrle,1885—1953),“秃鹰军团”首任司令官(1936年11月—1937年10月),“二战”开始时担任德国空军第3集团军司令官。该军团没有参加入侵波兰的军事行动,但在1940年5月开始的法国战役中是空军主力之一。战役结束后(1940年7月19日),施佩勒晋升为元帅。“秃鹰军团”接着参加“不列颠战役”,起初负责轰炸英国西南部、中部和英格兰西北部,后来主要执行夜间轰炸任务。

1940年9月施佩勒和戈林发生争执,他主张继续轰炸英国空军机场、飞机制造厂及其他重要军事目标,戈林却改变战略,下令轰炸首都伦敦等英国城市。“不列颠战役”结束后,施佩勒没有被派往苏联战场,此后3年一直留在法国,除对北非战场的隆美尔有过一些支持行动外,没有什么大的战事,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便是坐了“冷板凳”。1944年负责指挥整个西欧,包括德国本土的德国空军,但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以后德国空军绝大部分力量调往苏联战场,他所指挥的部队在飞机、有经验的飞行员以及燃油上都极度匮乏。1944年6月英美盟军诺曼底登陆,施佩勒手里还能作战的飞机只剩下319架,以此来对付盟军9,000架飞机,结果不难想象。8月他被希特勒解除职务。德国战败后,施佩勒进了战俘营,接着被送上纽伦堡军事法庭,但审判后无罪释放。

沃尔弗·冯·李希霍芬(Wolfram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5—1945),“秃鹰军团”第三任司令官(1938年10月—1939年3月),出生在西里西亚一个显赫的普鲁士贵族世家。他的两个堂兄,曼弗雷德·冯·李希霍芬(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2—1918)和洛塔-齐格飞·冯·李希霍芬(Lothar-Siegfrie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4—1922)都是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王牌飞行员”。曼弗雷德有击落敌机80架的骄人战绩,名列“一战”各国所有“王牌飞行员”之首,洛塔-齐格飞也有40架的不俗战绩。沃尔弗拉姆18岁入伍,起初在骑兵部队服役,后来受两位堂兄影响转入空军,并且就在曼弗雷德指挥的第一战斗机联队,“一战”期间他也有击落敌机8架的记录。西班牙内战期间他先任“秃鹰军团”参谋长(1937年1—10月),后来升任司令官。这样的经历使他取得了指挥作战,尤其是空地配合作战的经验。根据西班牙内战的经验,他积极支持发展俯冲轰炸机,改进空地通讯联系,这些对德国空军作战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影响,也使他成为“二战”德国空军指挥官中的佼佼者。从1941年6月入侵苏联开始,他便是苏联战场德国空军的主要指挥官之一。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联战场80%的德国空军都由他指挥。1943年2月16日晋升元帅,1945年他因病(脑瘤)去世。

威廉·巴尔塔萨(Wilhelm Balthasar,1914—1941),1933年入伍,原来是炮兵军官,1935年转入空军,第二年即被派往西班牙参战。1938年3月返回德国之前共击落敌机7架,是西班牙内战的德国25名“王牌飞行员”之一。“二战”开始,他所在部队的任务是保卫首都柏林,没有参加入侵波兰的行动,但第二年参加法国战役,5月11日首次升空便取得击落3架比利时战斗机、1架法国战斗机的显赫战绩。“法国战役”共击落敌机23架,是德国空军最成功的战斗机飞行员。“不列颠战役”中,他又把自己的战绩扩大到47架,但1941年7月3日在法国上空一次空战中因机械故障飞机坠地身亡。

君特·吕佐(Günther Lützow,1912—1945),在西班牙取得击落敌机5架的战绩,“二战”期间又有105架的战绩(西线20架,东线85架)。要注意的是其中2架是战争后期驾驶梅塞斯密特Me 262喷气式战斗机取得的,那是空战史上第一种投入实战使用的喷气式战斗机。1945年4月24日,他在拦截美国空军轰炸时击落1架B-26“掠夺者”(Marauder)轰炸机,但自己也没返回驻地,被报告“失踪”。后来虽经搜索,但既没见机也没见人。

在前后总共110架不俗战绩之外,吕佐还有一项重要贡献不可不提,那就是和另一位德国王牌飞行员维尔纳·莫尔德斯(Werner Mölders,1913—1941)一起在西班牙内战中发展、完善了战斗机战术编队,即所谓“四指队列”(finger-four formation)。

吕佐是个典型的职业军人,他做过的两件事对我们认识、了解德国军人大概有所帮助。其一,1942年6月他任战斗机飞行大队长,党卫队要求他派部下参与屠杀犹太人、苏军战俘及其他“人类渣滓”的行动。他当即命令整个大队着装整齐集合,告诉他们党卫队提出的要求,然后说他认为那是野蛮的犯罪,部下哪怕有一个人参加,他也会辞职并脱下军装。这让党卫队十分恼怒,但顾忌到他的名声,没对他采取什么行动。其二,1944年,因为苏联战场战事失利,又没能阻止英、美同盟国空军对德国本土的轰炸,戈林怪罪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指责他们怯懦、无能。为此多位最有名望的战斗机飞行员集体面见戈林,向他提出抗议,说他的指责不符合事实,对飞行员不公平。参加这次“犯上”行动的共9人,领头并且充当发言人的就是吕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