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从德军“堡垒行动”到苏军“巴格拉季昂行动”(第4/7页)

大量使用对地攻击机、亦即俯冲轰炸机是二战、尤其是苏联战场一大特点。原来,炸弹落下轨迹要受投弹高度、飞机飞行速度以及风速、风向的影响,“平飞轰炸”很难准确命中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俯冲轰炸技术。其“发明权”属于英国空军,但把它发展到极致,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却是纳粹德国,这与前面提到曾经负责德国军用飞机生产的恩斯特·乌德特有关。西班牙内战期间使用的型号Ju 87 Α配备三挺7.92毫米机枪,最多能携带250公斤炸弹。后来对法国、英国作战使用的Ju 87 B,机枪配置不变,但增加了携弹量。在苏联战场大量使用的Ju 87 D型是生产最多的型号(从1942年春到1944年生产了约3,300架),两挺7.92毫米机枪换成两门20毫米机关炮,机身下携带1枚500公斤或1,000公斤炸弹,两翼各携带4枚50或70公斤炸弹。为了对付T-34等德军坦克难以对付的苏军坦克,1943年又改进出“斯图卡”最后一个型号Ju 87 G,以两挺37毫米机关炮作为攻击武器,不带炸弹,因而得到“炮鸟”(Kammenvogel)和“坦克碾手”(Panzerknacker)的诨名。

卫国战争初期苏联使用的对地攻击机是佩特利亚科夫佩-2型,昵称“佩什卡”。那是一种双引擎三座(飞行员、机枪手、投弹手)俯冲轰炸机,配备4挺7.62毫米机关枪,携弹1,600公斤。让人惊讶的是它有很好的自卫能力,多有击落向它发起攻击的德军战斗机的记录。苏联另一种更好的攻击机是伊柳申伊尔-2型,昵称“伊柳莎”,德军则给它起了“屠夫”、“黑死神”等诨名,这是因为它攻击力强大,自卫能力也不弱,除完成对地攻击任务外,还不乏空战中击落德军战斗机的记录。除2挺7.62毫米机关枪、2门23毫米机关炮外,后舱还装备1门12.7毫米可操控重机关枪,携带炸弹600公斤,或8枚82毫米火箭弹,或4枚132毫米火箭弹,某些型号更装备1门40毫米钨弹头反坦克炮。机身不是用铝材、而是用钢材和木材制成,并且对驾驶舱、引擎、油箱等要害部位用装甲保护,装甲重量占到飞机总重的15%,所以一些人称它“飞行坦克”。它非常结实,曾经有带600个弹痕仍然安全返航的记录。

遗憾的是,伊尔-2虽然早在1940年就研制出来了,但在纳粹德国入侵前只生产了249架。后因工厂搬迁,两个月后才开始生产,产量上不去,影响到前线的使用。为此斯大林专门给生产负责人打电报提出严厉批评。

你们辜负了国家和红军的希望,至今没有生产出Ил-2来。红军现在需要它,就像需要空气呼吸,需要面包吃。……我要求你们生产出更多的Ил-2。这是我的最后警告。

在斯大林亲自督促下,有关人员想尽办法,伊尔-2的生产不久便进入“快车道”。1942年古比雪夫的两家工厂共生产出6,933架,莫斯科的一家工厂生产出1,053架,就连德军包围中的列宁格勒也生产了243架,总数达到8,229架。1943年夏库尔斯克战役苏联空军大量使用伊尔-2,就因为有这样雄厚的军工生产作后盾。该役伊尔-2大显威风,7月7日,20分钟时间里就有德国第9坦克师70辆坦克被它击毁在伊尔-2飞行员中,“二战”期间涌现出129名苏联英雄,而且其中26人两次获该殊荣,还有3人多年以后因当年的战功获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有女飞行员,例如,1944年获授苏联英雄称号的安娜·叶戈诺娃(1916—2009),1993年10月1日获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的莉迪亚·舒莱金娜(1915—1995)。

7月5日德军发动进攻,库尔斯克战役拉开序幕,12日北翼苏军就开始反攻,接着南翼苏军也发动反攻,攻防转换之快是历次重大战役所没有的。17日希特勒下令德军撤退,更不寻常,此前都是前线指挥官为避免伤亡过重下令撤退,遭到他严厉斥责,不少人且因此被撤换。对于元首这个命令曼施坦因曾提出抗议,认为只要再坚持一下就有希望取得胜利,后来颇有一些人为他鸣不平,其实在这一点上正确的恰恰不是他而是希特勒。如果再坚持下去,那将不是取得胜利而是损失更大。

其实,曼施坦因提出并制订“堡垒行动”计划本身就是一个重大错误,就连稍具普通军事常识的人,只要还能正常思维,都能看出他的计划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对他的建议和计划一再表示反对的古德里安、莫德尔都知道这时的苏军已经不是战争开始时的苏军,德军也已经不是那时的德军,他也不可能不知道。“知己知彼”而仍然犯这样的错误,说明这时他已经和他的“元首”一样,持有的是一种赌徒心态。他还在做1939年突然袭击波兰、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的美梦,企图重演“闪电战”的奇迹,而那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当年在兵员素质、军事指挥水平、武器装备等所有方面都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不敢掉以轻心,仍然要以多胜少,在数量上明显超过对手,现在这些优势都已经很微弱甚至不复存在,反而想以少胜多,岂非痴人说梦?按照格兰茨的资料,此役坦克数量苏军是德军的2.3倍,兵力苏军是德军的2.7倍;按照弗里舍的资料,坦克数量苏军是德军的3倍,兵力苏军是德军的3.2倍,火炮苏军是德军的5倍。西方许多人对曼施坦因推崇备至,说他不仅是德国最伟大的将军之一,也是世界最伟大的将军之一。对不对?从库尔斯克战役当可得到答案。

8月5日北翼苏军收复奥廖尔,南翼苏军收复别尔戈罗德,标志着库尔斯克战役胜利结束,为期刚好一个月。23日收复哈尔科夫,随之在乌克兰发起全线反攻,瓦图京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科涅夫指挥的草原方面军攻向第聂伯河中游,马林诺夫斯基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和费多尔·托尔布欣(1894—1949)指挥的南方方面军攻向第聂伯河下游和克里米亚半岛。包括沃罗涅日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在内,全线苏军能够迅速发起新的进攻并取得进展,对库尔斯克战役他们损失情况也是一个清楚说明。

8月12日希特勒发布“元首第10号命令”,要求“立即构筑东部壁垒”,即“美洲豹-沃旦防线”(Panther-Wotandefence Line),那是一条北起波罗的海、南到黑海的防线。发布这个命令,说明他清楚知道战争主动权已经不在自己手里,现在还能做的就是全线防守。但也说明他很糊涂,法国战役胜利后他参观过马其诺防线,仓促构筑的“东部壁垒”能与其相比吗?而且那命令完全不具可行性,构筑那样的“壁垒”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多少时间?从9月8日起,德军北集群投入约5万人构筑工事,大约修筑了800个碉堡、180公里铁丝网、超过30公里防坦克壕,但其他地段还没来得及动工苏军就打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