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两支“小乐队”

在德国10个死刑执行地中,鳊鱼湖监狱以处死“红色小乐队”(Rote Kapelle)和“黑色小乐队”(Schwarze Kapelle)多名成员而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

“红色小乐队”是纳粹反间谍部门给一个为苏联刺探、提供情报的间谍组织起的名字,电台报务员称“钢琴家”,所用电台称“钢琴”,他们的上级称“乐队指挥”。包括柏林的舒尔茨-博伊森-哈纳克小组(Schulze-Boysen/Harnack-Kreis),华沙的赫伦斯塔德小组(Herrnstadt-Gruppe),巴黎、布鲁塞尔等地的特雷伯—古列维奇小组(Gruppen um Trepper und Gurewitsch),瑞士的“红色三人”(Rote Drei)和“露西间谍网”(Lucy spy ring)。“小乐队”其实并不小,柏林的小组就超过百人。

“红色小乐队”很早就得到纳粹德国计划发动“巴巴罗萨行动”的情报并且通知了苏联有关方面,可惜没有引起斯大林的重视。“露西间谍网”核心人物是因政见不同而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移居中立国瑞士的鲁道夫·洛斯勒(Rudolf Rößler,1897—1958),除了关于“巴巴罗萨行动”的情报,1943年他还提供了德军“堡垒行动”(库尔斯克战役作战计划)的情报。他的许多情报都既准确又及时,往往在德国做出决定一天之内就被他获取,但获取途径至今仍然是个谜。

“红色小乐队”大多数成员是德国人,也有少数其他国家的人,例如提供过不少重要情报的桑多尔·拉多(Sándor Radó,1899—1981)就是一个匈牙利犹太人,但也的确有由苏联军事情报局“格鲁乌”派出的间谍。它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利奥波德·特雷伯(Leopold Trepper,1904—1982)便是一个出生在奥匈帝国诺马克特(Neumarkt,意“新市场”,现在波兰Nowy Targ)的犹太人,他的主要助手阿纳托里·古列维奇(1913—2009),是一个出生在列宁格勒的犹太人,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特雷伯在十月革命后加入布尔什维克,后来在英国托管地巴勒斯坦又加入巴勒斯坦共产党,因参加反对英国统治的活动被驱逐,到了法国,1932年又被法国驱逐。回苏联后成为军事情报局成员,1938年被派往比利时建立情报网。情报网被盖世太保破获后他逃往法国,在那里被捕。盖世太保企图策反他做双面间谍,但他1943年摆脱控制转入地下,巴黎解放后与法国抵抗运动成员一起露面。由于有一段难以说清的历史,回到苏联后没受奖励反被关进卢比扬卡监狱,1955年获释,随后去了以色列,1982年在耶路撒冷去世,以色列以最高军礼葬之,时任国防部长的阿里埃勒·沙龙(Ariel Sharon,1928—2014)出席了葬礼。

希姆莱手下原来有安全局和安全警察两个机构,后者包括秘密警察(Gestapo,即人们熟悉的“盖世太保”)和刑事警察(Kriminalpolizei,Kripo)两部分,1939年9月27日把它们组合成国家安全总局,由党卫队第二号人物莱因哈德·海德里希(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1904—1942)任局长。1942年国家安全总局建立专门机构“红色小乐队特别处”,不久便破译了“小乐队”使用的密码,7月(或说6月)30日在布鲁塞尔逮捕了报务员约翰·温策尔(Johann Wenzel,1902—1969)。温策尔早在1922年就加入了德国共产党,精通无线电技术,会俄语、法语、英语、荷兰语等多种语言。被捕后他按纳粹分子要求发了一份假情报,但暗藏警告并于11月18日成功脱逃,加入比利时抵抗组织。

“红色小乐队”其他成员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许多人被捕并且很快就被处死。德国空军参谋部军官哈罗·舒尔茨-博伊森(Harro Schulze-Boysen,1909—1942)和他的妻子丽伯塔斯(Libertas Schulze-Boysen,1913—1942)在8月31日、9月8日先后被捕,12月22日在鳊鱼湖监狱被处死。同一天被处死的还有德共党员、车工汉斯·柯丕(Hans Coppi,1916—1942)和在德国经济部工作的经济学家阿维德·哈纳克(Arvid Harnack,1901—1942)。柯丕的妻子希尔达(Hilde Coppi,1909—1943)与丈夫同时被捕,当时她已怀孕,11月27日生下一个男孩,但孩子未满1岁,1943年8月5日她也被送上鳊鱼湖监狱的断头台。

“红色小乐队”成员中有一个人十分特别,那就是威利·莱曼(Willy Lehmann,1884—1942)。他是一个老警察,1911年进入柏林警察局工作,1920年成为反间谍处副处长,早在1929年就开始给苏联提供情报,代号“药剂师”。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他进入盖世太保,并且成为对苏反间谍部门负责人,由于他及时提供情报,苏联间谍、后来以发展“剑桥五杰”(Cambridge Five)闻名的阿诺德·多伊茨(Arnold Deutsch,1903—1942)得以逃脱。“Deutsch”其实就是“德意志”,不过用作姓时译作“多伊茨”也许比较合适。“剑桥五杰”中最出名的是成为许多小说、影视作品主角的“双料间谍”哈洛德·菲尔比(Harold Adrian Russell“Kim”Philby,1912—1965)。

1934年,按照内务部长戈林的命令,莱曼参与了镇压冲锋队罗姆的行动,他颇感震撼,但也巩固了自己在盖世太保的地位。1939年转到国家安全总局4处,负责防止苏联间谍对德国军事工业的破坏。由于地位特殊,他得以及时获知许多重要机密。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前3天,1941年6月19日,他向苏联情报部门报告了进攻开始的准确日期,但贝利亚却在收到的电报稿上用绿色墨水批注为“假情报”。1942年“红色小乐队”被纳粹侦破,莱曼身份暴露,这让希姆莱大失面子,极其恼怒,没经审判,12月13日命令将莱曼直接枪杀,把这件事掩盖起来。

和“红色小乐队”主要为苏联提供情报不同,“黑色小乐队”与西方有联系而与苏联没有关系,他们的目的是推翻纳粹统治,并且“擒贼先擒王”,通过刺杀希特勒来实现政权更迭的目标。为此策划实施过多次刺杀希特勒的行动,1944年7月20日克劳斯·冯·斯陶芬贝格伯爵(Claus Philipp Maria Justinian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1907—1944)在东普鲁士“狼穴”实施的一次是最接近成功、也最有名的一次。值得注意的是,那是一个堪称庞大的反希特勒、反纳粹、反战集团,参与者有众多政界、军界高层人士。他们的活动早在1938年希特勒准备进攻捷克苏台德地区时就开始了,斯陶芬贝格加入他们其实比较晚。

斯陶芬贝格出生在巴伐利亚州一个显赫贵族家庭,1926年入伍,1928年入汉诺威骑兵学校学习,1930年成为一名少尉军官。1938年7月在第1轻装师任参谋军官,而该师师长就是密谋集团重要成员艾里希·赫普纳,当时已经是中将军衔。战前就有人动员斯陶芬贝格参加反对希特勒、反对纳粹的活动,但他没有同意。1939年入侵波兰,他和许多德国军人一样怀着对波兰的仇恨心理参加。1940年参加法国战役,也和许多德国人一样为德军的辉煌胜利兴奋不已,并归因于希特勒领导有方,他自己也因战功获授一级铁十字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