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永不凋谢的“白玫瑰”

弗莱斯勒亲自审理的重要案件之一,是1943年2月“白玫瑰”案。两名“主犯”,慕尼黑大学学生索尔兄妹被判处死刑。由于酷刑拷问,妹妹索菲·朔尔(Sophie Magdalena Scholl,1921—1943)带上法庭时腿已骨折,牺牲时这个生物系学生还没满22岁,她学医的哥哥汉斯(Hans Fritz Scholl,1918—1943)也才25岁。兄妹二人是2月18日在慕尼黑大学散发反纳粹传单后被捕的,四天后(22日)即受审并被判处死刑,下午17点,判决后仅仅几个小时,就在慕尼黑斯塔德海姆监狱执行。美国记者夏伊勒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中说他们是被绞死的,联邦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则说是被斩首的。夏伊勒应该知道(也许忘了),纳粹德国执行死刑原来都用斩首的办法,北部各州一般用手斧,南部巴伐利亚、萨克森等州用断头台,1936年根据司法部长弗朗茨·居特纳(Franz Gürtner,1881—1941)的建议,希特勒下令全德一律使用断头台。后来兼用绞刑,那也是根据希特勒的命令,而且是从鳊鱼湖开始的。

和朔尔兄妹同一天被处死的还有“白玫瑰”另一成员、汉斯学医的同学克里斯多夫·普洛伯斯特(Christoph Hermann Probst,1918—1943)。接着,7月13日,同样学医的亚历山大·施莫洛尔(Alexander Schmorell,1917—1943)和他们的老师、慕尼黑大学音乐与心理学教授库尔特·胡贝尔(Kurt Huber,1893—1943)也被处死。10月12日威利·格拉夫(Willi Graf,1918—1943)被处死,1945年1月29日汉斯·莱佩尔特(Hans Conrad Leipelt 1921—1945)被处死。这几名大学生都曾服兵役到东线战场做医疗救护工作,是德军战争罪行和屠杀犹太人罪行的目击者。他们全都在慕尼黑斯塔德海姆监狱被处死,那是德国最著名的监狱之一,德国10个死刑执行地之一。1922年6月至7月希特勒自己便曾在这个监狱的70号囚室坐过牢,1934年除掉“冲锋队”那条恶犬,其头领恩斯特·罗姆被关、随即被枪杀,也在70号囚室。

联邦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有对“白玫瑰”的介绍和索菲的相片,他们先后散发6种揭露事实真相、号召人民起来反对希特勒、反对纳粹统治、反对战争的传单,还于夜间在大街上刷写“打倒希特勒!”“自由”等大标语。1982—1984年我在哥廷根期间,这群普通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胡贝尔教授,在两个德国都是妇孺皆知、备受崇敬的民族英雄。

在这些年轻人的母校慕尼黑大学,主楼前两个广场现在分别以朔尔兄妹和胡贝尔教授命名,学生宿舍区的许多道路分别以“白玫瑰”成员名字命名。大学政治学研究所被命名为“朔尔兄妹研究所”。当年审判他们的慕尼黑法院审判厅被作为纪念地开放,不过每年春秋两季举行法律考试期间例外。1980年设立朔尔兄妹奖(Geschwister-Scholl-Preis),1987年设立白玫瑰基金(Weiße Rose Stiftung)。德国许多地方都为他们建有纪念碑,许多学校、街道、广场以“白玫瑰”或其成员的名字命名。德国各地以威利·格拉夫命名的学校,我查到的就有7所。

他们的事迹还多次搬上舞台,多次拍成电影、电视。我到德国的时候,正好赶上1982年拍摄的电影《白玫瑰》上映。导演米夏埃尔·维尔霍温(Michael Verhoeven,1938—)曾因导演(兼编剧)反战影片o.k出名,那部影片1970年被西德选出送往美国参加第43届学院奖(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竞争,但连提名都没获得。好在第二年获得德国自己的“金影片奖”,这是一个很能说明美国与联邦德国差异的例子。影片讲的是越战期间一个美军四人小组巡逻时抓获一个路过的年轻越南女孩,拷打、强奸并且杀害了她。四人中只有一名士兵拒绝参与犯罪行为并且向上级告发,上级的回答却是那仅为战争中一个简单事故。告发的士兵不得不为自己的安全担忧,罪犯后来虽然受到审判并被判刑,但经过上诉刑期便大大减少。1970年正是越南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这样的影片在美国没能获得提名、更不用说获奖,自可理解。人们应该想到的是,如果没有对“二战”的深刻反思,一名德国导演怎会拍出这样的影片?

前面提到2003年德国电视二台做过“最伟大的德国人”民意调查,结果也能说明一些问题。阿登纳名列榜首,马丁·路德第二,卡尔·马克思第三,第四就是朔尔兄妹,第五是“华沙之跪”的威利·勃兰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