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西线与东线(第4/5页)

明斯克战役失败后,德军的优秀指挥官瓦尔特·莫德尔取代了对希特勒唯命是从的恩斯特·冯·布施[272],成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官。莫德尔以惊人的效率把部队重新整合在一起,并且与在波罗的海地区面临困境的北方集团军群重新建立起了联系。到7月底,德军成功地守住了拉脱维亚的里加市。8月,德军甚至能够在维尔纽斯(7月8日陷落)附近发起反击。作为东欧犹太人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天主教的巴洛克艺术殿堂,在“二战”爆发之前,维尔纽斯这座历史名城已经在波兰人的统治下走过了20年的光阴。此时,为了赶在苏军到来之前夺取这座城市,年轻的波兰人发起了反抗,结果却遭到了德国人的屠杀。苏军占领维尔纽斯后,这些波兰人又遭到了苏联人的屠杀。与此同时,苏军在南部发起了进攻。经过两天的战斗,苏军于7月27日攻陷了比亚韦斯托克,苏军也曾在这里遭遇惨败。从7月18日到8月2日,苏军在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率领下逐渐逼近华沙。7月21日,苏军抵达布格河,并于8月2日夺取了维斯图拉河对岸的桥头堡。

这时,华沙城里发生了暴动。在暴动发生前,波兰抵抗军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而且纳粹德国占领军虽然一开始非常残暴,但后来就开始麻痹大意,他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信仰天主教的波兰人。这次暴动看起来是可以成功的,因为德国人已经在打点行装,苏联人也逼近了位于维斯图拉河东岸的华沙东郊。抢在苏联人前面夺取华沙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如同戴高乐抢在共产党前面夺取巴黎一样。然而,德军对暴动进行了血腥的镇压,他们也使用了憎恨波兰人的乌克兰军队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军队。华沙近半被德军炸毁,暴动也归于失败。后来,德军坚守华沙,直到1945年1月。面对华沙城内的暴动,苏军借口补给线需要加强,坐视德军发动反扑。而且,他们甚至拒绝为帮助波兰人的英军飞机提供降落地点。事实上,斯大林乐于见到纳粹镇压波兰人(1940年,斯大林曾在卡廷森林等地屠杀1.5万名波兰人)。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犯了错误,它夸大了英军的力量,并且拒绝在边界问题上向苏联做出任何让步。捷克人的做法与此不同,他们同莫斯科达成了协议,在东部割了一个省给苏联,后来捷克斯洛伐克复国,苏军便立即撤了出去。尽管共产党在1948年夺取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权,但是这与苏军占领波兰,直接扶植共产党政权的做法还是有所不同。不管怎么说,华沙的暴动失败了。解放后,整个城市满目疮痍,瓦砾遍地,只有外国使馆区和盖世太保占据的布里斯托尔酒店仍然完好。看到这番惨状,一些波兰知识界人士不禁把目光投向了东方,探寻启示。与波兰人相比,为什么苏联人反而更为成功?

此时,德国的盟友也开始一个接一个地退出战争。年轻的罗马尼亚国王不得不逮捕他信仰法西斯主义的总理,随后与盟军停战,接着又向德国宣战。与罗马尼亚相比,保加利亚的处境也没有什么不同。一时间,它发现自己竟然与几乎所有的国家为敌,于是转投了盟军的阵营。芬兰的情况与捷克斯洛伐克相似,芬兰一直与莫斯科保持着联系,并且审慎地与德国保持距离,最后作为中立国生存了下来。匈牙利也做了同样的努力,但是最终没能成功。匈牙利的精英阶层是亲英派,于是没有与莫斯科保持任何形式的联系。当匈牙利政府试图退出“二战”时,它随即被党卫军政变所推翻。现在,苏联人的目标就是德国本身了。11月,伊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273]所率领的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成功攻入东普鲁士,并对一个德国村庄采取了行动(这次行动成为了德国宣扬苏军暴行,激发抵抗的展示品。后来,东线德军抵抗的顽强程度要远远大于西线德军)。稍作停留后,伊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大军随后指向了波罗的海地区东南部的哥尼斯堡[274]和默默尔[275]。罗科索夫斯基从华沙逼近但泽,一心想包围整个东普鲁士地区。此时,恐慌已经开始在德国东部蔓延。

结局
1945年,苏军士兵在勃兰登堡门残存的雕塑上树起旗帜。

[244] 克莱芒蒂娜·丘吉尔(Clementine Churchill,1885—1977),丘吉尔的妻子。

[245] 即意大利外交部部长加莱亚佐·齐亚诺。

[246]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

[247] 伊斯梅特·伊纳尼(İsmet İnönü,1884—1973),土耳其第2任总统(1938—1950)。

[248] 图古尔特·奥扎尔(Turgut Özal,1927—1993),土耳其总理(1983—1989)、第8任总统(1989—1993)。

[249] 希腊东南部岛屿。

[250] 即签订于1939年8月23日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51] 位于埃及东北部,连接地中海和红海,间接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也是亚非分界线。

[252] 位于今天的克罗地亚。

[253] 伊夫林·沃(Evelyn Waugh,1903—1966),英国作家。

[254] 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对“二战”中美国的战时经济乃至“二战”后欧洲经济的复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55] “二战”中的补给船。

[256] 位于菲律宾中东部。

[257] 艾森豪威尔的昵称,在“二战”中,士兵都称呼他为艾克。

[258] 麦肯齐·金(Mackenzie King,1874—1950),加拿大第11、13、15任总理。

[259] 流经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地区,注入英吉利海峡。

[260] 法国西北部城市,位于奥恩河畔。

[261] 位于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半岛,北侧是英吉利海峡,南临比斯开湾。

[262] 法国北部河流,流经巴黎,向西注入英吉利海峡,是法国第2大河。

[263] 法国西北部城市。

[264] 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1027—1087),法国诺曼底公爵,1066年攻入英国,成为英国国王(1066—1087)。

[265] 哈罗德·亚历山大(Harold Alexander,1891—1969),英军将领,1944年底晋升为陆军元帅。

[266] 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的游牧社群。

[267] 帕尔米罗·陶里亚蒂(Palmiro Togliatti,1893—1964),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前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

[268] 意大利东北部港口城市。

[269] 扬·安东内斯库(Ion Antonescu,1882—1946),罗马尼亚军将领、政治家,“二战”期间任罗马尼亚总理(1940—1944),实行独裁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