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917(第6/8页)

在第三次伊普尔战役中,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或其他任何战争中都最为反常的一件事。在战役的第一天,天降大雨,随后连下了7天。在整个8月,只有3天没有下雨。暴雨连连,降雨量竟然是这个月平均水平的两倍。重炮射击让情况变得更糟,因为战场和通往战场的道路都被炸成了泥潭。如果伤员从运送他们到后方的车上掉下来,就会淹死。一位战地救护车上的中士写道:“每个担架都需要6个人,其中的两个人忙忙碌碌,要不断地帮助其他人避开泥坑。在有些情况下,泥浆都没过了我们的腰。在有些线路………最强壮的人也要随时准备倒下。”而为了躲避德军的射击,即使把一樽最轻的大炮挪动250码,由于泥浆太深,也需要6个半小时。为了安全而匍匐进入弹坑中的伤员发现,下雨使得坑中积水不断上涨,他们能够预感到死亡的临近,预感每次一点点在上涨的雨水会淹死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高夫将军发起的8月攻势,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了可悲的失败。

黑格将军随后命令普卢默将军进行增援。普卢默将军坚决主张要在一定程度上巩固阵地,这曾被高夫将军拒绝。与此同时,普卢默将军还坚持“攻下和守住”原则。他提出只采取非常有限的军事行动,部队应该在设法实现开始设定的目标之后就加固阵地,而不是在超出炮兵的能力和准备之外再尝试进一步向前推进。另外,普卢默将军也非常幸运——天气变晴,地面虽然没有完全干透但也已经开始结实起来。在这一点上,高夫将军可一直好运连连。

在初秋时节,英军进行了3次有限的战斗,其中最著名的是攻占布鲁德塞恩德村。这3次战斗的特点是使用高度密集的徐进弹幕射击,保持弹幕刚好在进攻者的前面,且只打到他们前面1 000码处。与此同时,步兵在小心翼翼地跟进。这样的炮击粉碎了德军的反击,由于英军离他们自己的阵地并不远,所以可以指望得到还算不错的支援。面对英军的这种战术,德军毫无办法。普卢默将军的有限军事行动(像同一时期的贝当将军一样)取得了成功。但英军付出巨大的努力却只能控制3 000码长的距离。按这种速度,永远也不可能赢得战争。

黑格将军又开始做梦了。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他竟然确信德军的士气正在瓦解,他们很快就会成批地投降。于是,他命令普卢默将军继续进攻。正当此时,天又开始下雨。整个10月和11月的上半月,英军全力进攻帕斯尚尔这个微不足道的村庄,他们在泥浆中奋勇作战,最终占领了它——但所取得的进展只是建立了一个脆弱的突出部。而每个人都知道,如果遇到像以往那样猛烈的反击,英军就必须退出这个突出部。

在第三次伊普尔战役行将结束之时,终于有一位高级参谋来战场视察。当走近战场时,他竟潸然泪下,并问他的司机,“是我们把士兵们派到这种地方的吗”?而当黑格将军自己的情报主管警告他德军没有崩溃时,他倒是补充了一种极富个性的解释——这个主管是一个天主教徒,因此,他有可能是从那些不干不净的家伙儿那里得到的信息。不过,黑格将军至少确实对最终胜利抱有信心,就是说,他从未丧失信心。这一年是以预示着“一战”结束的大事件——康布雷战役——而收场。

在西线战场,坦克专家们的才智最终还是得到了承认。他们曾指出,如果在硬实的地面上并在真正炮兵的支援下,大批量集结使用坦克会取得出色的战果。在1917年,空中支援也开始变得重要,因为它能够迫使防御者无法抬头还击,抑或只能向别处瞄准——这是闪电战应用的开始。在1918年,这种战术将帮助作战双方赢得多场战役的胜利。此外,炮手们还有其他以前不能使用但现在可以使用的技术。大炮最重要的打击目标是敌人的大炮。在早些时候,炮手们要从空中或根据他们自己的大炮射程来确定敌军炮位,而用来攻击敌方大炮也必须进行校准。也就是说,要发射测距炮弹,可以确定敌方炮位,这样就不可能对敌方进行突袭。现在,通过空中侦察(这是更为专业的方式,使用严格的拍照技术),敌人的炮位就可以标在网格状的地图上,由此,用以攻击敌军的大炮就可以在理论上进行准备,而无须实际炮击来测量。换言之,在康布雷,英军成功地实现了突袭。11月20日,英军开始进攻,并迅速取得了胜利,部队向前推进相当大的距离,缴获了许多大炮,俘获了大批俘虏。在英国,教堂钟声齐鸣,庆祝胜利!但和往常一样,先头部队前进得过远,超出了补给线的范围,甚至进入毫无防守的空旷地带。而德军指挥官是一位能力超群之人,他依据东线战场上使用过的新方法——尤其是训练能够迅速移动、会用手榴弹和规避敌军据点的“突击队”——组织了一次反击。如果英军有预备队的话,那么他们本可以阻止住德军的反击,但英军根本没有预备队,帕斯尚尔战役中的一幕再次重现。

在10月下旬的同一时段,德军也曾采用新的作战方法,取得了整个“一战”中最聪明的一场胜利,当然,勃鲁西洛夫将军取得的胜利可能要排除在外。德军确实聪明,用智力和决断力弥补了物资缺乏的问题。到1917年夏天,精明的德军炮手已经揣摩出了英军熟悉的作战方法,而且他们更为彻底地应用了这些方法。大炮要能够在射程和方向上有所调整,否则风雨都有可能影响到火力。因此,为了查看每门大炮的变化,炮手们要检测它们火力射程,这样就能够考虑到客观情况的适度变化。炮击的目的主要不是要摧毁防御工事,而是要依靠暴风雨般的炮击和爆炸产生的气体来使敌方的指挥系统失灵,并压制住敌方预备队的调动。9月1日,德军在里加试验了这些新方法,他们动用13个师从里加城逆流而上,对位德维纳河岸上的俄军阵地发起进攻。这完全是一次突袭。敌军的预备队一般会对精疲力竭的攻击者造成致命伤害。但在这次进攻中,因为德军采用“方形弹幕”炮击隔绝了俄军防御区,并利用稳定的火力网阻止了俄军预备队赶来增援,因此,俄军预备队没有发挥作用。

步兵中也出现了新战术。每支集团军都配有经过特殊训练的突击营。营中的士兵都携带轻机枪和喷火器,他们的任务是在采用散兵线战术作战中,能够快速突进。在康布雷的反击中,德军就是使用这些方法取得了胜利。在里加,虽然这些方法是与新型的炮击方式结合在一起加以使用,但还是体现出了它们的价值。现在,德军最高统帅部把熟知这种新战术的指挥官从俄国战线调到了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