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917(第5/8页)

俄国革命就是一场大规模的兵变。尽管在1917年夏天,俄军还驻守在前线,但它完全无法发起攻击性行动,也几乎不能进行防御。简言之,在1917年8月,临时政府试图镇压布尔什维克,但即便是当时,这种镇压也非常混乱。稍微乔装打扮的列宁,在芬兰等待着混乱的结束。当各方在莫斯科大剧院召开讨论俄罗斯未来的“国家会议”之时,附近许多餐馆实际上都在进行罢工。随着秋天脚步的深入,苏维埃成了剩下的唯一一个有组织的机构。到此时,布尔什维克已经控制了苏维埃。公历11月7日,它的部队废止了临时政府。在实际“夺取政权”过程中的死亡人数,甚至要少于在拍摄纪念十月革命10周年的电影时挤踏而死的人数。

协约国方面会对发生在俄国的动荡作何反应呢?美国人完全没有准备,法国人还在舔舐他们自己的伤口。意军在8月发起了第十一次伊松佐河战役,在的里雅斯特北面的贝恩西查台地(Bainsizza plateau)向前推进了5英里,但造成了两倍于奥军的伤亡,于是意军停止了进攻。只有英军还有力量采取大规模的行动。在1917年夏天,他们确实在佛兰德斯地区取得了进展。英军的行动与俄国局势有关,也与美国人有关,因为英国人总的目标是在美国总统威尔逊把欧洲的战局搅乱之前,赢得战争并推行一种英国式的和平。劳合·乔治出任首相后命令避免军事冒险,但在实际过程中又听任其发生。“帕斯尚尔(Passchendaele)”已载入历史,这是一个小村庄的名字,坐落在当地具有一定战术价值的一条山脊上。在3个月的战斗、造成40万人员伤亡之后,英军占领了这个村庄。这或许是英军战略行动的最小目标[85]。

黑格将军确实一直渴望英法联军能够在佛兰德斯地区取得进展,这种想法本身也合情合理。伊普尔突出部不易防守,由于德军占领着梅西讷岭(Messines ridge),能够从他们那一侧向伊普尔开火,造成英军每周有7 000人伤亡,这还是“正常损耗”。伊普尔离荷兰边境并不远,换言之,如果能够占领比利时沿海地带,就能够解决掉泽布鲁日的德军潜艇基地。英军的计划本身不是无的放矢,而且现在,他们在利用炮击松动敌军防御方面,已有了大量的经验,此外,他们还拥有数百万发炮弹。但英军要发动攻势的整个地区,被称作低地国家,这有非常充足的理由——因为这个地区形成于海上,地下水位接近地表。如果炮弹击穿地表在地下水中爆炸,就会出现泥浆。如果遇到持续的降雨,当地就会成为一片沼泽。

和往常一样,最初的成功往往会把将军们诱进灾难之中。在一场史诗般的持续奋战中,英军坑道工兵在梅西讷岭下面不断地进行挖掘,在坑道中埋下21个用来爆破的巨大地雷,塞满了100万吨炸药。军官们按照梅西讷岭的比例模型对步兵进行细心训练,而现场的第二集团军的指挥官普卢默是一位小心谨慎、足智多谋的将军,他关注细节,没有浮夸的野心。6月7日,英军引爆地雷中的炸药,爆炸声震耳欲聋,伦敦都能听到。与此同时,英军大规模的连续炮击让德军的排炮黯然失色。德军随之瓦解并开始撤离,这样就把能够进行射击的高地让给了英军,英军到伊普尔的攻击路线更加安全了。但和往常一样,在取得最初的胜利之后,英军的进攻却渐渐停了下来,黑格将军又一次丢弃了已取得的优势。

当时,在英军发起下一轮进攻之前,出现了非常奇怪的间隔——一直持续到7月31日英军都没有发起进攻。在此期间,德军加强了防御:他们采用的方式令人畏惧和惊叹,十分复杂,这种方式在后来成为德军强化防御的惯用手段——在五六公里的范围内,密集地挖掘战壕,并用混凝土建造配有重机枪的“弹药盒”(英国人对这类防御建筑的称呼),这样就能够把各个火力点连接成一个对进攻者造成致命(和出其意料)的火力网。当然,这些防御方法需要一定的巧计。如果防守的前线过于脆弱,防御者可能会变得士气低落,他们会以为他们是人肉盾牌;如果防守的前线极为坚固,防御者会被密集的火力消灭掉——一般是复杂的轰炸(俄国人估算过,击穿一个金属障碍物,需要25 000发炮弹)。

在梅西讷岭战役和所谓的英军攻势,也就是“第三次伊普尔战役”之间,有7周的间歇,这意味着德军防御专家冯·洛斯伯格(von Lossberg)上校能够尽其所能地打造6个不同的防御阵地。最前面的阵地有3道防线:由充当壁垒的矮墙,而不是复杂的战壕组成,每道防线之间相距200码,配有几个步兵连。第一个阵地向后2 000码是第二个阵地,这里的混凝土“弹药盒”为支援部队提供掩蔽。而在两个阵地之间,则建有更多的“弹药盒”,并都配有重机枪。这些属于“前方战斗地带”。第二个阵地后面一英里是为预备队提供掩蔽的另一套系统。它后面一英里就是第三个阵地,洛斯伯格预料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会在此发生,因此,这里是“更重要的战斗地带”。

“第三次伊普尔战役”要比列宁曾写过的任何东西都更令英国的教育阶层感到不满。当时的降雨远多于平常。虽然从这个角度来说,黑格将军是运气不佳,但气象专家可能已经告诉他那些地区一定会下雨。最初的炮击开始于7月中旬,并持续了两周。这自然告诉了德军将会发生什么,因此,德军没有丝毫的惊慌失措!发动进攻的9个师,面对着防御的5个师。天气非常糟糕,不可能进行空中侦察。“声波测距”,这种根据敌人火力的声波来探测敌人炮台位置的精妙方法,也无法发挥作用。“空前残忍的”炮击,并不十分精准——英军发射了430万发炮弹,但放在帕斯尚尔山脊后面的德军大炮,毫发未伤。面对攻击者从左路和中路的进攻,德军的64个据点仍然都完好无损。7月31日凌晨3:50分英军发起进攻,低垂的云雾预示着暴雨来临,遮蔽了正在升起的太阳。由于炮击摧毁了德军前面的几个阵地,英军步兵往前推进了一些,但并没有占领梅西讷岭和格鲁沃尔德高地(Gheluvelt plateau),中部和右侧区域才是英军必须占领的地方,那样德军炮兵才能不再持续拥有高地优势。由于天气的原因,“徐进弹幕射击”在许多地方丧失了效力,甚至都不能确定前线的位置。即便如此,第三次伊普尔战的头一天,也并非不成功,并不像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那样惨烈。由于在伊普尔突出部,要保全士兵生命已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如果战役的目标仅仅是占领伊普尔突出部周围的山脊,那么军事行动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黑格将军野心勃勃,渴望实现战局的突破,而且他像往常一样,让无法发挥作用的骑兵堵塞了军需补给路线。第五集团军的指挥官高夫将军也相信英军将豪迈地跃进。可实际上,这次战役转变成了英军在沼泽中艰难地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