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加里波利之战(第3/4页)

截至5月8日,英军和法军的伤亡达到2万人。后备部队已经用光,炮弹的库存也相当低了。不仅加里波利处于绝望之中,伦敦也弥漫着悲观情绪。汉密尔顿给基钦纳发电报说:“如果再给我两个师的兵力,我们能努力向前,实现胜利的愿望。否则,我们将陷入战壕战。”不是每个人都像汉密尔顿那样乐观。费希尔有不同的意见:“该死的达达尼尔海峡,那地方是我们的坟墓。”

背景:巨大的炮弹耗费量

在人们的记忆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机关枪的战争。最典型的战场画面非常恐怖,不怕死的步兵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顽强地爬出战壕,然后像麦秆一样被成片地扫倒,扫倒他们的武器是机关枪,机关枪射手能以令人钦佩的每秒钟10发子弹的工业化速度向战士索要生命。这个画面并不虚幻。从1914年的夏天到1918年的秋天,这个画面不断地重复出现。机关枪是战场上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是导致大量进攻不幸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让将军们最头痛的难题。

但是,大炮才是真正统治战场的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炮杀死的人比轻武器和空袭杀死的人要多,比其他任何武器杀死的人都要多,这种情况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在大战的后期,大炮的优势被充分发挥,机关枪失去作用。没有大炮,步兵既不能在进攻中取胜,也无法在防守中不败。即使一支军队不理解机关枪的重要性,或者错误地使用了机关枪,这支军队仍然有生存的机会。但是,如果不会使用大炮,则是致命的错误。从大战一开始,双方对大炮的需求就是巨大的,而对炮弹的需求简直就是天文数字。那些不能提供足够炮弹的帝国,马上处于摇摇欲坠之中。

欧洲强国的军队在布尔战争、日俄战争、波罗的海战争之中,手持最先进的步枪,利用后膛装填炮弹的加农炮相互攻击,预示出未来战争的场景。但是,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一旦战争爆发,对炮弹的需求量到底能有多大。在1914年之前的几年里,欧洲各强国花费巨资制造大炮(在重型大炮的基础上,德国开战时有5000门较轻型的野战炮、1.2万门野战榴弹炮),而且为大战储备了被他们自己认为是巨量的炮弹。然而,炮弹供应枯竭的速度令各国感到困惑。西线和东线在1915年都陷入僵局,交战国都发现不仅缺少炮弹,而且极度缺少炮弹的生产能力。战争对炮弹的需求和对生产能力的需求,大得难以确定上限。

1914年7月底,法国人那时认为自己手上的炮弹存量够用3个月,但是,开战6周后,法军就不得不对每个炮位实行炮弹定量配给。马恩河一战,几乎消耗光了法国所有的炮弹。英国人判断自己的炮弹存量够用6个月,然而,开战才3个月,炮弹就用光了。俄国曾经骄傲地声称,俄军有足够的炮弹,因为平均每门大炮有1000发炮弹的库存,没有过多久,俄国同样变得很为难,因为每门炮每隔几天就需要炮击1000次。

最初,大公爵尼古拉告诉彼得堡政府,他每个月需要250万发炮弹。后来,他又提高到每个月350万发炮弹。俄国工业根本满足不了他的需求。所以,俄国开始向海外购买。开始的时候,俄国向英国购买炮弹(尽管英国无法满足英军的需求,但还是接受了来自俄国的炮弹订单,特别喜欢俄国人给的预付款)。后来,俄国也向美国购买炮弹。1915年初,俄国实际上已经破产,无法支付炮弹的款项,英国政府由于害怕东线彻底垮台,于是勉强同意提供每月2500万镑的信用额度供俄国人使用。俄国的采购体系中充满系统漏洞,存在系统性的腐败,大量奸商拿走了不少钱。俄国订购的许多炮弹根本没有供货,已经供货的也堆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阿尔汉格尔斯克等少数几个俄国还能卸货的港口,但处于闲置无用的状态。

虽然炮弹短缺是较普遍现象,但是不同交战国的短缺性质不一样。奥地利炮弹供应的灾难性问题是大炮的种类太多,奥地利仍然在使用许多旧型号的炮弹,而这些型号的炮弹早就被其他国家的军队在现代化和标准化过程中淘汰。不过,即使最现代化的军队也有炮弹种类过多的问题。所有国家在大战爆发前都把生产优先级给予榴霰弹,这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炮弹,能在空中爆炸,向一个很大的区域发散射出致命的小铅球。大战之初的几个月表明,榴霰弹对消除带刺铁丝网有效果,但是无法破坏碉堡和杀伤碉堡内的人。只有含有黄色炸药和硝酸甘油这样的高爆破性的炮弹才有效果。这类炮弹的生产较复杂,成本也较高,但是其消耗量呈指数增长的趋势。

法国和德国改善炮弹供应情况最快。在巴黎,一名年轻有为的社会主义政治家艾伯特·托马斯(Albert Thomas)被任命为法国战争部里主管武器的副部长,他立刻着手改革。他组织了35万有经验的产业工人投入生产,后来提高到50万人。他解除了这些工人服兵役的义务,指派他们到军需品工厂和矿山工作。他从政府和私人企业里召集了数万妇女,这项措施开启了妇女解放革命,彻底改变了欧洲社会。到战争结束时,妇女占有了英国和法国三分之一的企业工作岗位。罪犯和逃犯也被分配工作。于是,法国的炮弹生产量很快就能满足军队的需求量了,其改进速度令人吃惊。

在大战爆发的第一年里,德国的炮弹供应状况特别危险。毛奇在战前坚决要求发展工业生产能力,以便能适应战争对弹药的高度需要,他是欧洲战争策划人员中唯一提出此意见的人。德国的工业能力为弹药的扩大生产提供了基础,但是还远远不够。德国在马恩河战役中的炮弹用量超过了普法战争;第一次伊普尔战役进一步消耗了炮弹的供应;英国实施的海上禁运使德国短缺各种原材料。

法金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动用手中的权力聘用极有活力的年轻犹太工业家瓦尔特·拉特瑙(Walter Rathenau)。拉特瑙充分利用德国的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的产能,取得了奇迹般的成绩。黑色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樟脑,本来需要从日本进口,德国的化学工业很快发明新办法,能从普通的松节油中提取。氮,原来需要从进口的智利海鸟粪中提取,后来从空气中提取就行了。德国以前需要从美国进口棉花,提取丙酮,用以制造硝化甘油,后来发现可以用木头取代美国棉花。德国和法国一样,允许有技能的工人不服兵役,也允许妇女进入工厂做工。到1915年夏天,德国每月能生产400万发炮弹,这个产量刚好能满足德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