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战的主要特征[1]

这一章我们将探讨一战的主要特征。这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作为协约国的意大利三次获胜的事件:第一次是脱离三大国联盟,在马恩河之战中获胜(1914年8月至9月德、法在巴黎附近马恩河地区的会战);第二次是在协约国的关键时刻参战;第三次是和协约国一起取得胜利。这是令我们心情激动、值得骄傲的回忆。但是,如果我们想为未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应该暂时忘掉这次胜利带给我们的荣誉,应该冷静地去观察总结它,如同一名外科医生冷静地解剖一具尸体以探索生命的奥秘,而不是为生命的消逝伤感。

一战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整个世界成为战场,每个人成为参与者。要想重塑它的整个过程,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把望远镜反过来看,以月为时间单位来计算。如果我们这样做,就能看到一战与以往战争不同的特性,我称它为社会性。以往战争是专业化军队间不同程度的冲突,当时这是作为一种“最终方案”,各国按惯例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专门为此目的服务的特殊集团就是职业军队,通常是雇佣兵。这些集团在陆地上或海洋上交战,其结果相关国家自愿接受,几千人的战争常常足以决定整个民族长期的命运。

各国的最高领导从民众那里为自己的军队搜集物资,并将这些物资全部用于战争这场赌博中,赌注就是民众自身的命运。军事博弈的胜败决定了事情的结局,除非引进新的军队重新开始博弈。只有占民众一小部分的军队能决定这种冲突的结果,大部分民众不予理睬,即使不是漠不关心,也基本是无关痛痒的态度。简单地说,这些国家的高级将领使用陆军和海军在战场上为自己和本国民众的命运而奋斗,这些陆军和海军就相当于棋子,战区也就是棋盘,因此,冲突的结局取决于这些棋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棋手的能力。“军事学”,也就是最佳棋法的汇编,它包括一系列下棋规则和要求;棋子布局即编制,棋子走动即战略和后勤,出击是战术。能够出色运用这些规则和要求的人就成了伟大的将领。

棋局的主要规则保持不变,尽管棋子形式有变化,而棋手不变,棋局始终一样。棋局主要规则不变,棋子的在具体情况下的活动则取决于棋手的操作。出色的将领不过是较聪明、幸运的棋手,即使在自己的实力不如对方的情况下也能取得胜利。他们实际上就是突破陈规、使老旧的棋术焕发新生的棋手,他们具有强大的信心,他们相信自己的运气,关键时刻坚决果断,对敌人的作战方法有本能了解,有迷惑敌人的能力,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对自己的能力绝对自信。

这就能解释类似“为什么拿破仑仅凭一小部分人就能横扫欧洲”的问题了。但是,其实在一战到来之前,人民就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了,他们本能地感到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小部分人的战斗结局上是多么靠不住。当两个人(或是动物)进行生死决斗时,他们必将拼尽全力去战斗,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打败对方,取得胜利。一旦各国人民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地位,他们之间的斗争就将是同样的情况。他们会把全部能力和资源投入到战斗中,因为对于一个面临死亡的人,一切节约都是没有意义的。

大范围的征兵壮大了武装部队的规模,但这还远远不够,人民还掌握着其他巨大的资源,而这全部资源也必须投入战斗,因此一战是两个民族联盟间倾尽全部人力、资源和信念的生死大搏斗。

因此,在大战中,棋子就是倾尽全部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民众自身,武装部队只是参战的人民力量的一部分。在以往的战争中,武装部队是作战的唯一力量,而一战中的力量则是民众自己,武装部队只是他们使用的手段,只要民众坚定信念,也就能坚定地掌控它。当民众开始动摇屈服,强大有组织的陆军也将动摇屈服,整个舰队也将完全被敌人占据,就像德国。

这种战争的结局不能依靠某些聪明的将领指挥棋子来决定,也不能由某些军事事件来决定。百万高度文明、有觉悟的人民是不会把他们的未来托付给别人,也绝不会把他们的命运寄托在一个“雇佣兵首领”的英雄主义身上的。两个国家的队伍肯定不顾一切地直接战斗,任何一方除非全面崩溃,否则绝不会后退或认输。这种崩溃只有精神和物质受到严重的摧残、折磨才会发生,它几乎不受战争中纯军事活动的影响。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赢得军事胜利最多的国家成了战败方,也说明了战争的持久性是因为需要打败的是一群国家而不是一群军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战胜国和战败国在战后所处地位的不同。

武装部队只是国家人力、物力的一小部分,当战争仅由这一小部分决定时,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不会受到触动。战争的影响并没有被人们感受到,它只不过是获胜的一方向战败国索取赔偿后开始新的战斗。但是一战却用掉了参加战争的民族的所有资源,一方的全部力量在另一方全部力量的打压下完全瓦解。胜利者筋疲力竭,失败者一无所有。战败国像经历了强大的风暴袭击被破坏得体无完肤,而战胜国也用尽了全部力气,却发现并不能从败给他的敌人身上找回补偿。

用倒过来的望远镜,我们就能理解这场战争的社会性,认识到它所带来的后果。能够首先认识到现状会导致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有好处的,虽然认识到这一点并不难。为了证明这点,我引用1914年8月11日都灵《人民报》刊登的《谁能胜利?》一文中的几段话:

今天要说这场巨大战争的结局似乎是大胆的,但并非如此。这场巨大斗争的各种因素在大的方面是清楚的,因为它是由参战国全部物质和精神力量所构成的。今天各国不再把它们的命运交付给一支军队,军队一旦被打败,国家也就战败了。今天的斗争范围更大更复杂,这是国家之间而不是军队之间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战场上一次胜利或多次胜利并不足以决定结局,更重要的是国家的抵抗能力。

如果我们根据军队的实力和部署、它们的可能行动、参谋部的各种准备来进行预测,我们将犯大错误,因为我们忽视了真正的对抗力量——国家本身,军队只不过是斗争中的代表。不是法国、俄国军队对抗德国、奥匈帝国军队,而是法国、俄国、英国对抗奥匈帝国和德国,这个差别是很大的。

在这样一场巨大的斗争中,德、奥军队想要通过内线作战取胜,是注定要失败的妄想。德、奥迟早必然会发现它们面对着整个法国、整个俄国、整个英国,胜利将属于懂得在战斗中如何更有利地运用兵器、力量、信念进行抵抗的一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海港被封锁,陆地边界被为生存而战的敌国所包围,正如被一个铁环锁住。它们像一对野猪被一群猎犬紧逼在洞穴里,左奔右突,这边冲开了,那边又收紧,而猎犬越来越凶猛,野猪直到力尽被咬死,森林中响彻负伤猎犬准备庆贺的胜利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