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阿富汗的诞生(第3/7页)

到1730年,纳迪尔占领了阿什拉夫在设拉子的最后据点。阿什拉夫再度逃亡,最后被一个俾路支人部落杀死。阿富汗人已经被逐出波斯,纳迪尔顺势又展开了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他亲率大军进攻巴格达,兵锋指向高加索,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就。纳迪尔早已控制了萨法维王朝的朝政,于1732年将塔赫马斯普二世废黜,立其6个月大的儿子阿巴斯三世为波斯国王,自己实际上行使国王的权力。

1736年,纳迪尔的拥护者召开大会,要“把波斯的王冠赐予会议认为最值得佩戴的人”。纳迪尔的心腹们放出话来,纳迪尔用他的利剑打败了波斯的敌人,从而恢复了和平,但是他被这些战事弄得筋疲力尽,只想隐退。拥护者们回答,他们希望的国王就是纳迪尔,因为“他已使这个被敌人玷污过的王国的历史洗刷一新”。这样的一幕戏重演了三四天后,纳迪尔终于答应登上王位。以傀儡身份被他操纵多年的旧主塔赫马斯普二世和儿子阿巴斯三世被安置到呼罗珊一带。最后,这个放羊娃出身的波斯将领在一座特意修造的大厅里加冕成为波斯国王,开创了阿夫沙尔王朝[3]。

纳迪尔是彼时波斯与阿富汗关系中一位关键性的历史人物。他出身贫苦,当过放羊娃、奴隶和土匪,机智过人又手段狠辣;从奴隶到国王,他或许是中亚历史上出身最卑贱的统治者。有人这样形容纳迪尔:“一位年近四十、自幼即在武职中长大的人;他永远是英勇的,而且又是位有才智的人;他率直而又真诚,对勇武者善加奖励,但对有条件抵抗而不抵抗的逃跑者则处以极刑。”登上王位后不久,纳迪尔即率8万大军攻向坎大哈。霍塔克王朝的最后一位君王侯赛因无力同纳迪尔在战场上周旋,只得闭门固守。纳迪尔经过仔细侦察,发现坎大哈设防坚固,如无重炮,难以攻占,乃决定采取封锁战术。他环城修筑了一圈堡垒,每隔100码设有岗楼,将坎大哈团团包围起来。他还下令在坎大哈东南两里之处修建一座屯兵的新城,命名为“纳迪尔拉巴德”。

围城战长达一年,纳迪尔的军队攻占了城外的石守望塔,在塔顶架设大炮,控制了坎大哈城堡的大部分。接下来,得到了守军每周五要去清真寺做礼拜、仅留下一小部分人值守的情报,纳迪尔下令对坎大哈城外重要的布尔吉-依-达达炮台发动总攻。炮台当即被攻占,纳迪尔步步紧逼。无奈之下,侯赛因只得开城投降。纳迪尔命令将坎大哈居民全部迁往纳迪尔拉巴德,然后将坎大哈夷为平地,霍塔克王朝自此灭亡。

虽然征服了赫拉特和坎大哈,阿富汗人的反抗依然是纳迪尔的心头之患。坎大哈陷落一年后,新的起义就爆发了。更重要的是,纳迪尔的雄心壮志远非一个阿富汗所能容纳。如后人评价纳迪尔的那样:“我们发现一个人,他的诞生和身世不甚清楚,以致难以查考;他以坚毅决心把他曾为自己苦心擘画的各种机会引到这样一个结局……他孜孜不倦地把他的计划付诸实行,直到像他以前的其他伟大征服者一样;他在亚洲已令人望而生畏,并成为东方的无可怀疑的仲裁者。”早在1737年5月坎大哈围城战还在进行时,纳迪尔就派使者前往莫卧儿帝国首都德里,致函莫卧儿帝国皇帝穆罕默德,指责莫卧儿帝国包庇藏匿逃亡的阿富汗人。莫卧儿帝国扣押了使臣,打算看坎大哈围城战的结果才做定夺。结果拿下坎大哈后,纳迪尔马上向北进军,在加兹尼以南越过莫卧儿帝国边界。莫卧儿帝国控制下的加兹尼、喀布尔和白沙瓦等地望风而降,纳迪尔写信安抚当地的统治者:“你不用着急,只要尽到殷勤好客的义务就行了。”

1739年1月,纳迪尔率军渡过印度河,直抵拉合尔城下,击败莫卧儿帝国的1.5万军队。莫卧儿帝国皇帝穆罕默德召集各地总督和酋长带兵参战,集结起一支数量惊人的大军开往卡尔纳尔,打算与纳迪尔决战。纳迪尔率军依靠浮桥穿过满是鳄鱼的河流,也来到了卡尔纳尔。此战,纳迪尔身边的兵力为5.5万人,莫卧儿帝国大军超过30万人,还有数千头战象。

纳迪尔知道战象会造成巨大灾难。他命令士兵建造了许多木制平台,每个平台两边各有两只骆驼,木台上涂满石脑油。战场上纳迪尔看准时机,下令士兵点燃木台,让骆驼向敌人的战象冲去。印度的战象遇到带火冲锋的骆驼,掉头向莫卧儿军队跑去。莫卧儿军队立刻被自家的战象踩得血肉模糊,溃不成军。纳迪尔乘机率军随后掩杀,大获全胜,30余万莫卧儿帝国大军全军覆没。据波斯人声称,此战斩首3万级,莫卧儿军队互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纳迪尔的损失只有区区2500人。

莫卧儿帝国皇帝穆罕默德被迫亲自前往纳迪尔的军营求和。3月,纳迪尔的军队开进莫卧儿帝国都城德里。纳迪尔骑着马,走在以100头大象为先导的游行队伍前面,以胜利者的姿态入城。他住进莫卧儿帝国皇帝的宫殿,军队接管了整个德里。他下令铸造钱币,上面刻有这样的铭文:“王中之王、星宿幸会之主的纳迪尔,是凌驾于全球所有苏丹之上的苏丹。”

不过几天,德里居民就发起了暴动。有传言称,纳迪尔毒死了莫卧儿帝国皇帝穆罕默德。德里居民纷纷起来袭击三五成群的波斯和阿富汗士兵,印度贵族也趁机杀死守卫他们府邸的波斯卫兵。暴动持续通宵,据说有三千多名波斯和阿富汗士兵被杀。天亮之后,纳迪尔向自己的军队发布命令,德里人在哪里杀死了我们一名士兵,就将那里的男女老幼统统杀光。他以屠杀的方式镇压暴动,屠杀从早上八点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据说大约20万名德里居民被杀,数千妇女被强奸,纳迪尔的军队还掠夺了价值2000万卢比的财物。屠城之后,纳迪尔封闭所有粮仓,实行宵禁。如有人胆敢逃出城,一经抓获当场割掉耳朵和鼻子。饥饿的德里居民集体恳求纳迪尔给他们留条活路,纳迪尔最后同意德里人去其他城市买粮。

这番屠掠中,纳迪尔最重要的战利品当属莫卧儿帝国沙贾汗的孔雀宝座,以及堪称莫卧儿帝国镇国之宝的两颗巨大钻石——“光之山”与“光之海”。“孔雀宝座”的名字来自它的外形,宝座后方立有两只孔雀造型的饰品,孔雀的尾羽开启,以蓝宝石、红宝石、祖母绿、珍珠和不同宝石作为装饰;这尊富丽堂皇的宝座在后来的几百年里一直是波斯国王的帝王王座。而“光之山”的故事更为传奇。印度有句谚语曾如此警告:“拥有这颗钻石的男人将拥有全世界,但也会厄运上身,只有神或女人戴上它才能平安无事。”据说纳迪尔最想从莫卧儿帝国得到的就是这颗美钻。遍寻无获之际,有一名后宫妃嫔暗示他,钻石藏在莫卧儿帝国皇帝穆罕默德的头巾之中。当纳迪尔检查莫卧儿帝国皇帝的头巾并从中找出这颗钻石时,钻石的大小和光辉使他大吃一惊,忍不住大叫了一声“光之山”,这颗钻石即由此得名。“光之山”后来辗转被英国人得到,献给了英国国王。如今这颗著名的钻石镶嵌在英国女王的王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