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通道争议

红军进行无后方的战略远征,几乎所有人都感到给部队带来严重的困难。

博古、李德坚持与二、六军团会师的原定计划。这个计划是很有诱惑力的,哪一个指战员不想快一点有个“家”,以做立足之地?如果真能与二、六军团合在一起,战斗力就会增强许多。

三十九年后,李德仍然坚持他这一主张,为这个计划未能实现而耿耿于怀,他在《中国纪事》中这样写道:

在到达黎平之前,我们举行了一次飞行会议,会上讨论了作战方案。在谈到原来计划时,我提请大家注意:是否可以让那些在平行路线上追击我们或向西面战略要地追赶的周(浑元)部和其他敌军超过我们。我们自己在他们背后转向北方,与二军团建立联系。我们依靠二军团的根据地,再加上贺龙和萧克的部队,就可以在广阔的区域向敌人进攻,并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地带创建一大片苏区。

但是,毛泽东认为这个计划是不切实际的,认为这个计划将使红军有全部覆灭的危险。

毛泽东提议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这种思考并不是无足轻重的,也不是一种随意的想象。他是从与蒋介石的多次较量中,探索蒋介石本人的军事思想深度和原则,而得到的结论。他在最大可能的视界内,做到知己知彼。因为这次西征——大的战略转移,实际上是同蒋介石在战略上的一次总较量。

蒋介石是在对鄂豫皖、湘鄂西围剿取得决定性成果后,才集中兵力来对付中央苏区的。他对这次主力西征的目的地应该是很清楚的——与二、六军团会合。一个已经被敌人熟知的战略意图,仍然不顾一切地去实施,无疑是自投罗网。

毛泽东的这个判断是对的。蒋介石在他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防线被突破之后,他立即重新调整部署,进行新的追堵。他的计划是围歼红军残部于“黎平、锦屏、黔阳以东;黔阳、武冈、宝庆以南;永州、桂林以西;龙胜、洪州以北地区。”

蒋介石判定中央红军必然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因此,他把追剿兵力重点布置在湘西地区。根据蒋介石的指令,湖南军阀何健,在湘西地区赶筑四道防御碉堡线。

这四道封锁线,在红军总部的军用地图上,用蓝线标示出来,特别清晰。

第一道堡垒线:从新宁县起,经七昨桥、窑上、豆子坪、唐家园、五里渡、城步县城、丹口、菁芜州、通道县、靖县、让口、东城场、牛埠至藏江。

第二道堡垒线:从新宁县起,经江口、飞仙桥、马头桥、龙潭桥、石狮子、李家渡、五晨湾、铜鼓岭、城步县城、江口塘、十四铺、绥宁城、文昌阁、天重界、靖县、广平、牛角界至芷江。

第三道堡垒线:自新宁县起,经飞仙桥、石门司、半山、江口、石山背、西岸市、山口、高坪、茶溪、梅口、长铺子、河口、洪江至黔阳。

第四道堡垒线:自新宁经安心关、武冈、田心铺、药园、瓦屋堂、西坡、袁马、洪江至黔阳。

这四道堡垒线共修成的堡垒有二百余座。

除此堡垒线外,追剿军总司令何健,根据蒋介石的命令,为加强集中指挥以适应对红军的围追堵截,把分散的五路兵力编组为两个兵团,以刘建绪为第一兵团总指挥,指挥原一、三、五路的兵马及第十九师五十五旅并补充四团;以薛岳为第二兵团总指挥,指挥原二、三两路部队。

这样,敌人以其主力十五个师的兵力,部署于新宁、城步、绥宁、武冈、靖县、洪江、会同一带,并以一部兵力配合桂军尾追,妄图把中央红军消灭在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的途中。

当时广西军阀组织了两个追剿队,以其十五军军长夏威率两个师为第一追剿队,以其第七军军长廖磊率两个师为第二追剿队。

敌人共集结部队二十余万人,摆在三万多红军——疲劳之师的面前。这种严重的态势,在地图上标示出来,一目了然,可是,一目了然并不保证没有争议。

毛泽东认为这些堡垒是难以突破的,必须转向贵州,因为湘黔桂各方兵力比较,贵州军阀的兵力是当时最薄弱的一路:名义上有一个军,实际上派系林立,内部矛盾重重。将领无指挥才能,双枪(步枪和烟枪)兵战斗力又弱。贵州省主席兼国民党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为一派,副军长侯之担是一派;犹国才为一派,蒋在珍又是一派。口头上各派都听命于王家烈,实际上王家烈并不能调动他们的部队,他能直接调动的只有两个师所辖的五个旅十五个团。

因此,毛泽东认为向贵州进军是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