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密支那松山(第2/5页)

第114联队第二机关枪中队最后一名军官田中中尉,率领所部最后十名部下抢到一个木筏,开始了争渡。他把两名腿部负伤的部下放置在木筏中央,左面四人,右面四人,用简易的木桨划动前进,自己在尾部用竹篙撑筏离开岸边。仅仅走了不到300米,木筏在水中开始打转。无法操纵的日军只能任其顺流而下。不久,木筏撞上了水中的障碍物,一头顿时翘了起来。尽管日军大多出身水边,但对于这种平地木筏的操作却毫无经验,手足无措之中,两名伤员和四名右侧的日军落入水中。其余几名日军士兵勉强支撑,希望水流帮助木筏复原。正在此时,隐藏在岸边的中国军队开始对田中中尉等射击,田中的手臂中弹,落水。由于泳技娴熟,危机中田中爆发了极大的潜力,带着一处贯通伤依然拼命挣扎,被附近正在撤离的工兵信田伍长所乘木筏发现救起,而他的十名部下从此踪迹全无。田中是该中队唯一的幸存者。

(图为日军回忆录中所绘)

平井郁郎大尉是走在最后的少数人员之一,他本来负责携带全部花名册,奉命在部队“全灭”的时候,负责向总部报告战败经过。但是,密支那守军选择突围让他的使命失去了意义。因此,8月3日晚,他被派往城北通知失去联络的松木正信小队撤离阵地。一路上,路边都是被炮弹打倒的树木、残垣,平井需要不断避开飞来的炮弹,多次迷路,只能依据枪声定位寻找目标。当初风景秀丽的密支那已经不知去向。费尽辛苦完成任务之后,回到守备队司令部的平井发现此地已经空无一人——司令部撤退的时间定在当晚10时,此时已经是12时,该处人员早已撤往河边。赶到伊洛瓦底江边的平井发现这里一片混乱。他在堤岸的旁边发现一个竹筏,十余名日军正在那里张望。丸山大佐也在竹筏上,看到平井,喊了一声:“快点儿上来。”平井还在按照礼节在水边行礼报告:“我回来了……”得到的回答依然是不耐烦的“快点儿上来”,他这才发现丸山似乎没有心情听他的汇报。平井上筏的时候引发了剧烈的晃动,缅甸船夫连忙用力撑住筏子,但丸山依然是一副活死人的模样,筏子上面的人皆是无言。

周围混乱的抢夺,哭嚎声,炮弹的爆炸声,让任何指挥命令或任何试图恢复秩序的努力都是徒劳,丸山除了做活死人,又能做什么呢?平井在那一夜,看到的是一片真正的败亡之相。

密支那日军争抢木筏,开始逃跑大竞赛(图为日军回忆录中所绘)。

到达岸边的时候,传来了水上少将的死讯。8月1日,水上少将率先头部队撤退到伊洛瓦底江东岸的农塔落,在那里协调部队渡河。3日,第114联队本部渡河(不含联队长丸山房安大佐),水上少将还曾到那里,拜谒突围而出的军旗,随后在东岸的一棵大树下举枪自尽。死前,他向第33军和缅甸方面军司令部发了电报,承担了撤退的责任。尔后,他将自己最后的撤退命令亲笔抄写一份,由传令兵交给丸山大佐。

有人认为,从水上源藏少将一贯的思想来看,他对于法西斯军国主义有一定的抵制,因此他最后承担责任自杀,却让部下撤离不再死守,带有一种对上司无言的反抗。这也让水上源藏在日本陆军中成为极受争议的人物,很多死硬的右翼分子甚至干脆将水上放到了“反对圣战的国贼”之中。与此相反,水上源藏在突围而出的日军老兵中却得到相当隆重的纪念。因为,在那场战争中,大多数日军部队,碰上的都是以“玉碎”为荣,而不是像他这样,可以放士兵一条生路的指挥官。

密支那的美军在欢庆胜利——实际上,战役后半段他们是旁观者。

不管怎样,水上为缅北日军树立了一个先例。从此,日军的守备部队大多不再选择“玉碎”,而是开始在抵抗无望的情况下撤出战斗。

密支那突围战,到底有多少日军溃围而出呢?根据丸山房安大佐的报告,共有约800名日军突围成功。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数字。因为日军如果突围人员有800名,不可能人人成功。探索之下,我们发现了事实的真相:丸山房安所说的是突围前第114联队有1200人,突围后还有约800人。这中间,从名单上看,包括了预先随第18师团从孟拱地区已经退往滇西方向的第114联队留守人员400余人。

如此,试图从密支那突围的日军总数当在800人左右,途中损失半数,只有约400人逃离。在突围战中,除了水上少将以外,第114联队第二大队大队长山佃实盛中佐,日军缅甸第二野战医院院长荻生军医少佐等均死于乱军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日军虽然在突围中多次遭到打击,但中国阻击部队却没有及时将日军大举突围的信息转达给远征军指挥机构,因此使密支那日军未能被全歼。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军队如此耳目不灵呢?伊洛瓦底江东岸究竟是哪支部队呢?在日军方面的作战地图上,我们发现有一根从中国边境划过来的箭头,称为“云南军谋略部队”,似乎那里的中国军队是从云南穿插而来的一支部队,而不是从印度打过来的远征军驻印军。如果是这样,他们未能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远征军指挥部,也就可以理解了。

密支那战役的空中支援来自美军在印度的基地

然而,如果是这样,从国内西进的远征军与从印度东征的驻印军会合时间,是不是也应该提前计算呢?

可惜,这支部队的存在,尚未在中方史料中找到相关记载,所以,只能留待后人考证了。

密支那战役,开雨季攻势的先河,虽然付出了重大代价,但攻占了日军在缅北最重要的据点,也宣告了日军在缅北防御体系的崩溃。从此,日军在滇缅战场的抵抗转入苟延残喘的阶段。这一消息传出,整个中印缅战场一片欢腾。

在这次战役中,根据盟军方面统计,中国远征军共有972人阵亡,3284人负伤;美军有272人阵亡,955人负伤,共计伤亡5383人。需要注意的是,此外还有980名美军因病离开前线,而中国军人中,这个数字只有188人。

攻占密支那后,经过空运补充,从印度发起攻势的远征军驻印部队已经扩大到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军,并配属装甲、炮兵、汽车兵等辅助部队,大多经过实战锻炼,兵强马壮,战斗力渐趋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