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密支那松山(第4/5页)

反攻龙陵之初,似乎进展顺利。仅用了三四天,第87、第88两师便以破竹之势,直抵龙陵城郊。6月10日,第88师的一个团,甚至已经突入龙陵市区。围攻龙陵的中国官兵群情激奋,都以为胜券在握。6月下旬,中国一度宣布第11集团军第71军攻占龙陵,后方各大报纸纷纷刊载,同盟国的新闻媒体也予以热切报道。

但是,日本方面宣称龙陵仍在日军控制之下。经过证实,龙陵的确还在日军手中。第71军的确曾攻入龙陵,但由于士兵忙于争抢战利品,轻视日军的反攻,很快被打了出来。为此,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被调回后方,由黄杰代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之职。从此,龙陵陷入胶着战斗,中国军队骤然发现,日军第56师团竟是在全力死守龙陵,伺机反扑!

原来,狡诈的日军第33军参谋辻政信大佐协助军长本多政材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试图将进击迅速的中国军队滞留在龙陵周围,扼守中国部队补给线上的重要据点松山,使龙陵方向的中国军队失去可靠的后勤保障,而后发动反攻将远征军就地歼灭。

集中足够兵力以后,日军计划发动反击,将远征军击溃于滇西。1942年,日军曾经成功地将远征军逼入野人山,1944年,辻政信希望将这一幕重演。

这一作战计划经过补充,后被日军定名为“断作战”。

急于求成的远征军果然上当,在雨季撞入龙陵一线,却因为腾越松山始终无法拿下,前线补给困难,双方打成胶着,军心动摇,形势颇为险峻。

这位大佐战后曾出版《十五对一》一书,描述自己的战术杰作。十五对一,形容滇西前线国民党军对日军的优势。虽然有所夸张,但日军在以少打多中,用上这一“周亚夫破七国之乱”的招数,的确颇有效果。

关键一战,在于松山。

松山位于怒江惠通桥西北约六公里处,海拔2260米。这里是滇缅公路的咽喉,不拿下它,第11集团军在龙陵战场,第20集团军在腾越战场,就只能依靠人挑肩扛从山路获得后勤支持。滇缅公路由惠通桥向西,环松山过腊猛街,经狭长起伏的冈岭滚龙坡而至龙陵。这里,日军构筑大堡垒群16座,小堡垒群五座,各堡垒间均有隧道相通,甚至把一些坦克埋在阵地中充当支撑点。日军还设立了储备充足的粮服弹药仓库,其工事至为坚固。守卫这里的,是日军北九州久留米部队、第113联队松井秀治大佐所部。由于中国军队对高黎贡山一线的攻击十分激烈,5月上旬,松井率领一部分人员前往增援,在红木街与第20集团军所部展开混战。松山守军的实际指挥官是金光惠次郎少佐和真锅邦人大尉。

日军松山守军指挥官松井秀治大佐(前排左二)、真锅邦人大尉(右一)等人合影。

远征军攻击松山是从6月2日开始的。当天炮击中,日军通信部队木村英人军曹在察看线路时,颈部被弹片击中,当场毙命,成为日军中第一个阵亡者。6月4日,第71军第28师的主力开始进攻,但很快在惨重的伤亡之下退回阵地。此后三个月,松山守敌一直处于四面被围的境地,却凭借坚固的工事顽强抵抗。至6月20日,远征军第71军已伤亡1600多人。司令长官部急遣总预备队第8军的精锐荣誉第一师赴松山战场,代替新编第28师。第71军军长钟彬亲自坐阵督战。第6军的新编第39师亦南下到达松山附近,此时惠通桥经抢修通车,汽车日夜输送弹药于敌阵前数百米,继续发动攻势。7月4日以后,远征军开始第二次攻势,占领了日军前沿阵地,但因为日军抵抗十分顽强,工事布防严谨,致使远征军无法继续前进。

日军在松山将缴获的T-26坦克埋在土中充当堡垒

此时,龙陵方面的战斗,中国远征军在泥水中苦斗,已经出现不支状况。看到情况紧急,司令长官部又急派第8军主力第82师和第103师从昆明奔赴松山,卫立煌偕美国顾问多恩准将亲自到松山前沿视察。第11集团军总司令黄杰在其回忆录里写道:“实以松山地形复杂,蜿蜒数十里,敌人依据最强固之据点工事,凭险固守,虽经我空军炮兵之轰击,亦未能摧毁。”7月20日,经过充分准备的中国远征军开始第三次攻势。这次攻势持续到8月20日,日军最关键的子高地阵地,因为屡攻不下,被中国工兵以20天左右时间掘坑道至阵地之下,使用三吨TNT黄色炸药施行大规模爆破而彻底毁灭。至此松山日军核心阵地终于动摇。9月7日,日军彻底被歼灭,东京广播电台称:“腊勐(即松山)守军全员‘玉碎’。”

松山守敌指挥官金光惠次郎少佐的死,是一个谜。日军幸存人员木下昌已在他写的亲历回忆录中说,“9月6日,有人对我说,金光大队长那个时候被中国军队的迫击炮炸死了。”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余戈进行了更详细的考证,证明金光实际上在这之前一个星期可能就死了,其后,真锅大尉一直隐瞒他的死讯,以鼓舞士气。

松山之战,中国远征军使用兵力先后达三个师,日军被击毙1500余人,而远征军死伤合计为6763人,双方伤亡比例约1:5,打了三个月,充分反映了战事的惨烈。

尽管伤亡惨重,但松山之战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松山意味着什么?松山本身是一个很沉重的符号,这要从300年前说起。松山之战,是中国反法西斯战役正面战场全面反攻的第一仗。而300年前在另一个松山,还发生过另外一起战争,就是明末洪承畴率领明军最后的预备队第十三总兵出征到东北,营救锦州,在锦州城外的松山战败。那次战败是明军的最后挣扎,此后明朝的覆亡已经无法避免。松山符号对当时的中国军人来说,是一个惨痛的符号。在抗日战争的松山战役中,把过去惨痛的符号变成了走向胜利的符号。这是第一层意义。

远征军两年前原有机会打一场跟松山非常相似的战役。第一次远征军由杜聿明指挥的第5军、第6军、第66军,在1942年初出征,率军后撤到密支那时突然得到消息,说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这时杜聿明有两个选择:第一,率领军队打密支那,拼死一战,突破这个地方就可以回国,那样的话就可以把弟兄们带回家;第二,不去打,换一条路走。杜聿明选择了第二条路,走野人山回国,结果远征军因为病饿牺牲的人是参加战斗死亡的九倍。数万远征军没经过跟日军一战,死在野人山中。有一个姓蒋的中尉,在远征军穿越野人山时,因为饥饿把自己的皮带吃了,肠梗阻,最后没医没药疼死在山上。这个中尉死前说,为什么不让他们去跟日军拼死呢?要没有意义地死在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