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官场上的较量,玩的就是谋略(第6/9页)

朱元璋的仇富心理很极端。他为了修筑自己的帝国,强行对富户们采取迁徙手段,将苏州、杭州、嘉州、湖州等地四千多家富户集体迁往南京,美其名曰是为“京城繁荣”,实际上是将大批富豪连根拔离本乡,变相地掠夺他们的财富。

沈万三的典故便是出于这个背景。至于说沈万三充军云南,也是因为朱元璋自洪武十五年云南平定后,便不断将内地居民迁往云南。这项行为被冠上“支持边疆建设”的美名,实际上也是对富户变相的打击报复,因为这些移民当中,百分之六十都是富户。

明代人谢肇淛的《滇略》一书,就对此有过记载:“高皇帝既定滇中,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故其人土著甚少,寄籍者多。衣冠、礼法、语言、习尚,大率类建业……”可见在传说中,沈万三只是这些富豪们的一个影子而已。

沈万三作为一个毫无身份地位,靠自己双手白手起家的平民财神,被杜撰到这样的故事中,无疑表露了明朝人当时对朱元璋的极大不满,从故事中的沈万三就可以看到当时明朝富豪们的悲惨命运。

而对于这些历史,当时的记载却语焉不详:“当是时,浙东、西巨室故家,多以罪倾其宗。”一句话便将受到牵连的富户打发了,而沈家也正是在这样的不公正待遇下,走向穷途末路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即便沈万山活到明朝,也是难逃一死,因为朱元璋对于明朝帝国的设计蓝图中,是不允许富人们存身的。这个贫农出身,苦了半辈子的农民皇帝认为富人们会损害他的统治,妨碍他对帝国的掌控。所以,沈万三的败亡探秘到最后,揭晓出来的不过是皇权制度下的“潜规则”罢了。

将孟子逐出孔庙,朱元璋怎么想的

明太祖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翻看《孟子》时,突然大发雷霆。紧接着,他命令人将孟子逐出孔庙,不得配享,并狠狠地说上一句:“(诸大臣)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接到这个圣旨,满朝文武皆惊恐不知所措。

朱元璋对《论语》爱不释手,十分敬佩孔子。而孟子是发挥孔子仁义思想的“亚圣”,为什么他如此讨厌孟子呢?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朱元璋的个人经历致使他对文人十分反感。

朱元璋出身贫寒,放羊、做和尚、当小军官、成大将领……一步一步,终于一朝国家在手,走向权力的巅峰。他深知自己是武夫,没有学识,若要统一文人的思想,巩固统治地位,就需从文化方面下手。但他天生对文人、文化有一种抵触情绪,从骨子里看不起儒生。如他命令“有司造成均,凡士人肄习案座,皆以独木为之”,人问其故,朱元璋回答说:“秀才顽,使之坚厚,毋败吾案。”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在朱元璋眼中没地位可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使朱元璋感到如芒刺在背。

众所周知,孟子有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人民的地位、国家的利益高过君王。君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理应为人民服务,为江山社稷着想。

与孔子提倡的“仁”相比,孟子所说的“仁”,主要是对“民”来说的。孟子阐述,如果天子想得到天下,保有四海,就必须施行仁政,爱护人民。不要把人民厌恶的东西强加给他们。正所谓“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阐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也就是说,在孟子心中,君臣关系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天子权威。而是认为谁能保护人民,谁就一定能称王。如果谁残害百姓,谁就是孤家寡人。这种人不配得到天下,即使得到天下,也应该被打倒。推翻这样的天子统治,不是犯上作乱的弑君行为,正如周武王“诛一夫纣”推翻殷纣王的统治一样,是为民除害。可见,孟子不主张天下百姓效忠于一人。

孟子的“民本”思想完全从平民的角度告诉国君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大大触怒了本是一个流氓无赖,后来却坐拥江山的朱元璋,再加上他由于自身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想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于是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但是孟子毕竟是“亚圣”,是儒生们心中的圣人,岂容他人玷污,即使是皇帝也不可以。于是他们使了一个心眼,第二天就对朱元璋说,他们夜观天象,发现文星暗淡、天象有异。皇帝都是迷信天命的,得罪了上天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朱元璋于是马上想到大概是因为孟子的缘故,无可奈何之下又恢复了他的牌位,但是他搞起了另一手:删书。他命人把孟子的书删掉了三分之一左右,可视之为“思想的腰斩”,其手段不可谓不狠。

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明朝时期,“马六甲”作为一个王国而存在,现在则属于马来西亚。这里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它拥有一条著名的海道——马六甲海峡,它是连通东方与西方的海上要塞。如今的马六甲,仍能看到郑和当年下西洋的痕迹,那里有郑和当年所乘宝船的复制品,有悬挂着中文招牌的店面,有各种各样的玉器、字画和木雕工艺品在出售,还有长长的中国街,以及祠堂这一在中国已经很难觅其踪影的古老建筑。据说,这里居住的华人正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留下来的一些船员,他们在此开枝散叶,虽然一代代的后人都没有回过家乡,却能用纯正的汉语说自己是中国人。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最辉煌的事迹。明成祖下令远航这一举动更是被后世称颂。不过,我们可以考察当时明史中对航海政策的描述,就知道明代海禁甚严。那么明成祖为何要派遣郑和七次到西洋巡游呢?有人考证说,成祖此举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尸体一直没有被找到,所以有人推测他应是南下或者流亡海外。由于建文帝不但得到中土百姓的爱戴,更得到了中国周边国家的认可,被视为中国之正统皇帝。因此朱棣登基以后,生怕民众说他乃乱臣贼子,所以他势必要找到建文帝,让后者给予自己名正言顺的皇帝资格,以便自己统治中土江山,同时与周边各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的这种说法还有待商榷,因为如果单纯是为了寻找退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没有必要吩咐郑和带着大量中土的特产和财物四处赠予东南亚、南亚国家。仔细研究明成祖的这一决定,就可以看出他的动机在于笼络这些周边国家,一方面令其了解到中国的国王已经易主;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中国的外交事业,与那些和明朝政府失去联系的海外诸国重新建交。不过,建交目的只是其一,明成祖真正想制造的是“万国顺服”的国际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