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演好升职记,职业规划是前提(第2/13页)

尽管赵光义登基的合法合理性一直备受质疑,但他在治国上倒是很好地继承了赵匡胤的治国理念和措施,并且继续深化。比如,赵光义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他登基之后第一次科举就比赵匡胤时代取士最多的一次人数还多两倍,为宋朝之后的社会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

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21年之后,59岁的赵光义驾崩。宋朝的开创局面结束了,守成时代到来了。

第三任:宋真宗 赵恒

宋真宗,赵恒,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29岁即帝。

您一定注意到了,这下是儿子继位了。“金匮之盟”给了赵光义上台的法礼借口,也为赵光义把皇位传给儿子设置了障碍。可是在赵光义还活着的时代,“金匮之盟”继承人名单里的人都死了,把皇位传给儿子,自然顺理成章了。

本来,按规矩也轮不上赵恒做继承人,他不是长子,也不是皇后所生。赵光义的长子得了疯病,次子暴死,排行老三的赵恒在赵光义死前二年,被立为太子。

宋真宗刚当上皇帝那会儿,的确是位勤于政事的君主。他免除了五代以来民间的欠税,把全国分成15路,各路行政长官轮流进京汇报工作。宋真宗依此对他们进行考核奖惩。但是与太祖、太宗这两位马上皇帝相比,宋真宗从小生活在宫中,养尊处优,性格比较懦弱,缺乏进取心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和辽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

宋太宗在位时,曾经率兵北伐辽国,但因为急功近利,大败而归,太宗甚至在战事中还失踪过。自此以后,宋朝对辽国就从主动进攻退到被动防御。而辽国却步步紧逼,屡屡侵犯宋朝国土。到了真宗执政,辽国更是得寸进尺,在宋朝边境烧杀抢掠。对边境的宋朝居民来说辽国就是灾难的代言人。

您穿越到宋朝,或许会不服,辽国就那么厉害?咱们宋朝就这么窝囊?其实宋朝倒也不是打不过辽国,关键是最高统治者真宗皇帝都不愿也不敢打仗,您让宋朝军民怎么办?

当时的宰相寇准就看清了这一点,也摸准了真宗的脾气。真宗登基的第8年,辽国的萧太后和皇帝亲自率兵南侵时,寇准故意把前线每天的战报扣下,几天后积累成一堆拿给真宗看,真宗被吓得心惊肉跳。寇准问真宗:“您是想尽快解决呢,还是慢慢耗着?”真宗当然想尽快解决。寇准说:“只要您御驾亲征,很快就能搞定。”真宗真不愿意去,可这宋朝毕竟是他的江山,只能勉为其难地出发了。边境的将士们看到皇帝亲自来了,士气大振。在寇准的指挥下,辽兵腹背受敌,宋军一时间取得了极大的优势。按说事情好办了吧,至少可以把辽军痛揍一顿,让他们长点记性,以后不敢轻易来犯。可宋真宗自己不争气。辽军一看形势不对啊,原来宋朝不是不能打啊,于是派人来讲和。优柔寡断又怕事儿的真宗正中下怀,赶紧答应了。双方几番交涉,在澶渊郡签订了所谓的和平条约——澶渊之盟。

您看看条约的内容,就知道在优势之下宋朝是多么有辱国威,辽国在劣势之下占了多大的便宜。条约规定:宋朝每年输给辽国绢20万匹,银10万两;两国结为兄弟之国,互不侵犯。虽然澶渊之盟维持了两国之间100余年的基本和平,可是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它确实是懦弱的宋真宗人生最大的败笔。

您可能会遗憾,这真宗要是像他老爸太宗那样性格狠点多好啊!所以您瞧,再怎么优越的家庭环境,如果不能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迎接点挑战,等他长大了,极有可能就是不思进取的人。

宋真宗最终执政26年,于55岁驾崩。

第四任:宋仁宗 赵祯

宋仁宗,赵祯,宋真宗的第六个儿子,13岁即位。

您听说过“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吧,这里面的太子,指的就是宋仁宗。故事里,宋真宗的两个妃子刘妃和李妃同时怀孕,刘妃为了争宠,就用剥了皮的狸猫偷换了李妃生下的儿子。刘妃因为生子,升级做了皇后,但她的儿子早早夭折,而且当年她下令处死的李妃的儿子并没有死,最后还当了皇帝,就是仁宗。调查此案并且让真相付出水面的,正是名流千古的包拯包大人。

“狸猫换太子”只是个传说,史实是宋真宗先后有5个儿子,但都夭折了。不能生育的刘皇后经过真宗的默许,将李妃刚出生的儿子据为己有,并且在仁宗登基后,垂帘听政了11年,仁宗才开始亲政。

宋仁宗的“仁”的确名副其实。您可能会哂笑,这牵强附会了吧?其实不然,像“太祖”“太宗”“仁宗”这些光荣称号,是皇帝的庙号,他活着的时候是没有这种称号的,是在他们死了以后,朝廷根据他们一生的品行追封的。在宋仁宗之前的所有帝王,都没有冠以“仁”字为庙号的。“仁”,是对宋仁宗一生高度的概括。关于这方面的史实您确实需要了解一下。假设您穿越去做皇帝,宋仁宗应该是您最好的榜样。

仁宗有一次吃饭的时候,牙齿被一粒沙子硌得生疼。他赶紧吩咐边上的侍女:“你们千万别声张啊,要是传出去,今天做饭的人可就要判刑了。”还有一次,仁宗在外散步,不时回头看看随从,也没说什么。回到宫里,他着急地对嫔妃说道:“赶紧拿水来,渴死了。”嫔妃就问:“您怎么不向随从要水喝呢?”仁宗回答:“我回头看几次了,没见他们带着水壶,也没敢问,一问,他们必定要受重罚了。”

您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所谓九五之尊的皇帝,被细致得无以复加地伺候惯了,对待下人能做到像仁宗这样吗?不容易吧?

对待下人都能这样,那仁宗对待大臣呢?拿那位包拯包青天来说吧,他可不是一般的耿直,给仁宗皇帝提意见的时候,能把唾沫星子喷到皇上脸上。如果他要处罚和仁宗沾亲带故的官员,也是不依不饶,一点不给仁宗面子。可仁宗呢,照样重用他。可以这样说,包青天就是政治清明的产物。要是遇见一个混蛋皇帝,包青天早向阎王爷报到去了。即使一般的看着还行的皇帝,也绝对做不到仁宗这样的涵养。

仁宗皇帝宽厚仁慈,诚心纳谏,礼贤下士。所以如果您穿越到他那个年代,您会有幸认识名垂千古的一些人物,比如执法如山的包拯,实施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发起古文运动的欧阳修等等。仁宗年间,可谓人才济济,如过江之鲫。因为仁宗的“仁”,因为仁宗的知人善任,这些人才都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想不好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