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演好升职记,职业规划是前提(第3/13页)

仁宗皇帝在位期间,国家太平安定,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社会昌盛,是宋朝的一个顶峰时期。“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这些安置救济穷人的地方,也是从仁宗那时候开始设置的,仁宗体恤百姓,心怀天下的风范也可见一斑。另外,仁宗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发行,这是经济贸易繁荣、信用体系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仁宗皇帝论能力,没有宋太祖的雄才大略;论学问,没有后来的宋徽宗多才多艺;但论到生前死后的名声,那绝对是宋朝18位皇帝中最好的。

仁宗在位41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君主。您一定替当时的宋朝人感到庆幸。仁宗在54岁时驾崩,整个宋朝就像失去父亲一样。大臣们哭;京城里的商贩也不做生意了,哭;哪怕是乞丐和不懂事的小孩,也一边烧着纸钱一边哭。消息传到辽国,辽国的百姓也哭。辽国皇帝抓着使者的手号啕不已,给仁宗皇帝建了一座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历代的辽国国君,甚至把仁宗的画像如自己的祖宗一样供奉。

这下,您明白仁宗的“仁”有多值了吧?

第五任:宋英宗 赵曙

宋英宗,赵曙,宋太宗赵光义的重孙,宋仁宗赵祯的堂兄赵允让的第13个儿子,32岁即位。

赵曙只是宋仁宗的堂侄,本来无缘皇位。说起赵曙即位,还颇为曲折迂回。因为仁宗的前两个儿子早夭,赵曙幼年就被接入皇宫,过继给仁宗,作为未来皇帝的培养对象。过了4年,仁宗的第3个儿子出生了,赵曙只好出宫回家了。奈何仁宗的这个儿子也没躲过早夭的命运。虽然仁宗后来还有孩子,但却是女孩。在包拯等大臣的干预下,仁宗才下定决心立赵曙为太子。

您觉得赵曙不是皇子,却当上了皇帝,实属幸运吧?可人家赵曙觉得这事儿挺尴尬的,还不愿意当呢。万一仁宗皇帝再生一个儿子,再来回这么折腾一次,有意思吗?所以,当被立为太子的诏命传达给赵曙时,他当即称病推辞,后来又把奏疏上了十多遍。仁宗没有同意,命大臣给赵曙反复做思想工作,赵曙才答应下来。不过他在入宫之前对家人说:“把家看好了,如果皇上有了儿子,我就回来。”

英宗赵曙虽然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但品性到颇有仁宗的宽厚仁慈之风。他衣食住行节俭朴素,像个书生一样。他去见老师时,要穿上朝服,说:“您是我老师,不敢不以礼相见。”

英宗极为推崇孝道。仁宗还没去世时,他一天两遍去请安问候,也经常尽服侍之道。当了皇帝以后,他还对儿子赵顼,也就是后来的宋神宗说:“按照国家的旧制度,士大夫的儿子有娶皇帝女儿的,公主们都因皇家身份而避开公婆的尊长地位,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怎么能因为富贵的缘故,而违背一般的人伦长幼之序呢?可以下诏有关部门改掉这个规矩。”

英宗的孝顺,有时也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比如,仁宗去世后,他想服丧3年,由大臣打理朝政,结果因大臣反对才作罢。再比如,因为自己生父的名分追封问题,导致了长达一年半的大臣之间的论战,也造成和听政的曹太后之间的重重矛盾。

和仁宗皇帝一样,英宗也非常爱惜重视人才。他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消除积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官员冗多的现象。英宗尤其重视文化建设。他给司马光修著《资治通鉴》提供了优厚的物质和人才条件。司马光为了报答英宗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花在《资治通鉴》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上。英宗还发现了苏轼的才华,加以栽培,可以说是后来成为大器的苏轼的伯乐。

英宗因体弱多病,在位仅仅4年,于36岁英年早逝。

第六任:宋神宗 赵顼

宋神宗,赵顼,宋英宗长子,20岁即位。

提到宋神宗,只要您中学历史课稍微用一点点心,就一定会想到另外一个名字:王安石。是的,宋神宗、王安石、变法,这是宋神宗在位期间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

宋神宗年幼时就很好学,怀有富国强兵的理想抱负。他继位之时,宋朝的统治差不多快100年了,先祖们创业时制定的国策开始显露弊端,官僚机构臃肿,军费开支庞大,财政吃紧,老百姓的日子也没以前好过了,地方上出现了农民起义,而北方的辽国和西夏虎视眈眈,每年还得给它们进贡财物,可谓内忧外患。

您会说,宋神宗可真够不幸的,接手了这么一个烂摊子。其实也没那么烂,毕竟有了100年的基业,宋朝的底子还在那里。只是宋神宗敏感地察觉到危机的存在,而他又是一个胸怀抱负的人,所以他对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下定决心要进行变法。

在任何一个时代,变法变革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宋神宗有这样的勇气,但他还缺一个得力的助手来帮他实现自己的强国梦想。这时,王安石浮出水面了。

王安石的才能很早就展现出来了。别人几次推荐他到京城皇帝身边工作,他都拒绝了,而是在地方上埋头苦干了20多年。他对宋朝社会存在的弊端有着切身体会。宋神宗认定王安石是自己助手的不二人选。所以他力排众议,任命王安石为相,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变法运动。

假设您就是宋神宗,您的雄心勃勃刺激着您勇往直前。当您遇见前所未有的阻碍时,心里一定不痛快:“朕这不都是为了国家好吗?”可有人不这么认为啊,而且有这样的想法的还大有人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倒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时候宋朝的官员还没那么狭隘和自私。他们就是认为,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有什么不好?就是要改变,也得慢慢来,陛下和王安石,你们太激进了。官员们的反对声音,宋神宗还好对付,谁反对,谁下课。可是家里的人反对,就没那么好消化了。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表示一致反对,这里面有她们的利益牵扯,天天闹腾。神宗实在受不了,只好在王安石当了四年宰相后牺牲了他,让王安石去当地方官。这是第一次罢相。

差不多一年之后,神宗重新任用王安石做宰相,继续变法事业。从第一次罢相后,反对派的声势大涨,他们也继续他们的反变法事业。结果一年后,神宗不得不第二次免去王安石的宰相职务,以缓解反对派带来的压力。

您可能会觉得,宋神宗怎么这么摇摆不定啊?这是事实,可成天为变法与否吵架也不是个事儿吧?咱们现在想想,宋神宗罢免王安石,也许是智慧的表现。因为王安石离开后,变法事业并未停止,当初制定的变法方案只有少部分稍作调整或废弃。宋神宗也向反对派发火:“你们别再闹啊,别以为我不会对你们出狠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