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丝绸对罗马帝国的影响和后来的发展(527—565 A.D.)(第2/2页)

锡兰又称塞伦底布或塔普洛巴纳,由两个敌对的君主分治:其中一位据有山地、大象和晶莹剔透的红宝石;另一位享有更为实际的财富,国内的特产、国外的贸易和宽阔的海港特林奎马尔[128],成为东方和西方船队的集散中心。这个人情味浓厚的岛屿,离两端的国家航程大致相等(有人已经计算过),中国的丝商把买来的沉香、丁香、豆蔻和紫檀木装在船上,与波斯湾的居民维持自由而且利润很高的商业活动。波斯国王的臣民颂扬他的权势和伟大,认为已经没有可与之匹敌的对手。有名罗马人单纯以旅客的身份,乘坐埃塞俄比亚人的船只到过锡兰,他拿出阿纳斯塔修斯的金币,与波斯人不起眼的铜钱做比较,驳斥他们那种狂妄无知。[129]

丝成为不可或缺的商品,波斯人控制着陆地和海洋,主要的供应来源被他们垄断,查士丁尼对此非常忧心,臣民的财富不断流入一个充满敌意而又崇拜偶像的国家。埃及的贸易和红海的航运随着繁荣的帝国走向衰败,同样遭遇没落的命运。一个积极进取的政府应该恢复这些地区的贸易和航运,除此之外罗马人的船只还要可以航行到锡兰、马六甲甚或中国的港口,去购买所需的生丝和织物。查士丁尼采取了一个更温和的计划,请求同是基督徒的盟友埃塞俄比亚人给予协助。他们新近获得了航海的技术、贸易精神和阿杜利斯海港[130],这个地方是一位希腊征服者最值得炫耀的战利品。埃塞俄比亚人沿着非洲的海岸深入赤道地区,搜寻黄金、翡翠和香料,但是他们很明智地放弃了这一实力悬殊的竞争,因为波斯人靠近印度市场,与他们相争,必然会受到挫败。

皇帝为此感到失望,直到后来发生了一起出乎意料的事件,他的愿望才获得满足。福音的教诲已经传到印度,一位主教在马拉巴尔的胡椒海岸领导圣托马斯的基督徒,锡兰也建立了一座教堂,传教士追随贸易的足迹到达亚洲的尽头。两个波斯僧侣长期居住在中国,或许是皇家的都城南京,这里的君王信奉外国的宗教[131],事实上他接见过锡兰岛派遣的使节。波斯的僧侣在虔诚传教时,见到中国人的普通服装都是丝织品,感到非常惊奇,还看见成千上万在饲养的蚕(不论是在树林还是家庭里),从前这是皇后的工作。[132]他们很快了解,要想运走生长期短促的昆虫,是不切实际毫无用处的事,但是蚕卵可以孵出很多后代,容易保存,也能在遥远的地区培育。对于波斯的僧侣来说,爱国心比不上宗教或利益的吸引力。他们经过长途的跋涉,抵达君士坦丁堡,将计划详尽报告给皇帝,获得查士丁尼的首肯,被给予丰盛的赏赐和优渥的许诺作为鼓励。然而就君王御用的历史学家看来,高加索山下的一场战役,比起传教士经商的辛劳,更值得详细报道。

他们在进入中国以后,欺骗怀着猜忌之心的民族,把蚕卵藏在中间挖空的手杖中,然后带着来自东方的战利品光荣归来。经由他们的指导,蚕卵在适当的季节,用堆肥产生人工的热量来孵化,拿桑叶来饲养,使它们不仅能够在异国的气候里生长,还能结出蚕茧,留下足够数量的蚕蛾来繁殖推广,然后种植更多的桑树饲养更多的蚕,供应大量生产丝织品的需要。借由经验和研究可以不断改进这项新兴产业,等到下一代皇帝在位的时候,粟特的使臣承认,罗马人在养蚕和产丝这方面的技术,已经不亚于原来的中国人。我看见这些质地雅致的奢侈品,并不是毫不动心,但是难免会感觉遗憾,要是传进蚕丝的人能带来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的印刷术,那么米南德的喜剧和李维记述完整罗马历史的史书,就可以因第6世纪的版本而得以永存。扩大的世界观有助于思维科学的发展,但是基督教的地理学完全依据《圣经》的文字,有的地方难免断章取义,因此只有不信神的头脑才会去研究自然的科学。正统基督教的信念把人类可以居住的世界限定在一个温带地区之内,地球是一个椭圆形的表面,长度是400天的旅程,而宽度是200天,四周被海洋包围,上面覆盖透明晶体的苍穹。[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