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庆阳与凤翔:一般攻守两种结局(第2/5页)

78

金兴旺与周焕商量:“贺宗哲这小子看来是豁上了血本,如此急攻而不计后果,这是欺负我们呀!料想我等援兵不到凤翔,必然不敢出战。咱们不妨偏偏不让他称心如意,明天来个出其不意杀出城外,或许能煞煞鞑子兵的锐气!”

周焕点头首肯,自愿率一军出城北;金兴旺自领一军出城西,计议妥当之后,又担心元兵趁机竖云梯爬城,索性又使出了一手罕见的守城绝招:城头准备了大量绳索,每根绳索缒兵一人,等元兵依赖“龟笆”贴近城墙之时,飞将军从天而降,与一心只等着爬云梯的鞑子兵来个突然贴身肉搏!

第二天,两人分兵杀出西、北二门,数量虽然不多,但的确出乎贺宗哲意料,尤其是准备爬城的士兵,当然不能把战马带在身边,猝不及防之际,没能形成像样抵抗,再加上城墙上缒下的“飞兵”,更是大大出乎贺宗哲所能想象!于是元兵纷纷溃退,凤翔城被攻局势才见稍缓。

金兴旺与周焕出击得胜回到城头,张目远望,却突然有些吃惊地发现:那贺宗哲当难道是徒有虚名,一战小小失利,竟然就此丧胆?只见元兵纷纷拔寨撤营,卷起帐篷退军而去,这是准备走人了?

明军将士顿时兴奋,几乎全体请战:出城追击!不能让鞑子兵这么顺当溜走!

金兴旺与周焕也跃跃欲试,谁知那个过路“客将”百户王辂却挺身而出反对:“鞑子们并未大败,却突然退军而走,其中必然有诈!这是在伏兵诱我出击也。”

金兴旺与周焕也不禁犹豫,将信将疑之间不能决断出击与否,总不能被一个小小百户这么一吓唬,就放弃掩杀战机吧?斟酌再三,终于决定:别管谁的官大了,还是谁的意见稳妥听谁的。

传令:不准出击,加强城防!

但是,俗话说“袖子里有只胳膊”,这是大实话,但总要伸手摸一摸才能心里踏实,两人还是派出了少量游骑出城追踪元军。

当然,目的不是掩杀败军了,而是侦察元兵退军真伪。

结果,游骑们几乎飞马驰回报告:“禀将军,我等出城五里即遇到大队元兵伏击,幸亏将军提前嘱咐标下小心,才没被鞑子们围住!”

金兴旺与周焕对视一眼,不由相互递了个眼色:好险呀!

这还有啥说的?百户王辂立即被请到中军担任客座教授——参议军机!凤翔城能不能守住姑且不说,最起码大明朝又发现了一位将才!

原来,贺宗哲在突遭明军出城袭击后并未灰心,反而顺势来了个将计就计,下令全军撤退,而自己却亲率主力骑兵埋伏在了城西五里处,结果竟然白白折腾,不由怒了!

贺宗哲万万也不会料到,自己是栽到了一个小小明军百户手中。

心怒见于形,形怒化为军令!贺宗哲咬牙切齿下令道:“回军!给老子往死里打!各部不要再回报死了多少人,老子要的是凤翔城,不是伤亡数字!”

于是,凤翔城头的惨烈攻防战再次重启,明军人人感觉到,这鞑子们的回马枪来势更猛,蒙古兵几乎个个成了敢死队员,不计伤亡,不顾箭矢滚石檑木,一个个喝醉酒一般向城头死命攀爬!

不时有元兵爬过了城头,虽然被城头明军迅即捕杀,但是,这种情形越来越多,眼看凤翔城快要守不住了!

好不容易坚持到了傍晚,元军攻势稍缓,明军将士大多胆虚了,纷纷找到主将金兴旺建议:“现在唯有西门危机未减,北门已经不见元兵,我军何不趁机由北门突围退至西安府?”

金兴旺脸色一变,正要开口训斥,那“客座教授”王辂却再次挺身而出,神色凛然:“我们是大明军人!死生算什么?既然在此据守国家城池,便当与城共存亡!这正是以热血报国家之时!岂可随意去也?”

众人闻言不禁羞愧,立时个个决然回身抵抗,凤翔城头立时杀声更烈!不过,从这时起再没有突围建议呈上了。

贺宗哲眼见四面围攻不是办法,伤亡大小不说,关键是只见伤亡不见战果,随着夜幕降临,心中火气也就随着夜凉而凉,毕竟是历经百战拼杀出来的悍将,稍微冷静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不对:为将之道,哪能仅凭一时血勇?

重新扎营围城之后,贺宗哲经一夜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攻城“奇招”:何不顺势改为围困作战?如此之前的强攻也就成了佯攻,必然能给城内明军守将一个错觉,认为老子是强攻不成才被迫改为围困——也就像庆阳城下的徐达那般吧。

79

几乎所有的城池都一样:城外有护城河,这是因为人们在筑城时必然大量就近取土,所以也就在城外留下了一条人工河道,顺便也成了城池的绝佳屏障,要不,为什么在“城”的后面再加上一个“池”字组成“城池”一词?人们通常所说“城高池深”就是这种现象,筑城越高,当然所挖城壕越深。

不过,护城河中有没有水可不一定,没有活水的护城河,人们大多称为城墙壕,城墙壕内有没有水取决于季节天气,雨季自然成河,旱季也就只能是一道深壕沟了。

凤翔城外的护城河却是地道的护城河,这是因为凤翔城毗邻雍河,人们在筑城时与雍河挖通了,凤翔的护城河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有水河流。

一般来讲,这种有护城河水保护的城池最难攻克,因为首先解决的必须是渡河的问题,但是,这可不是在普通的河道架桥,上面有守军的檑木巨石加火箭伺候,别说架桥,就算是扎个木筏横渡也决不容易。

问题在于,就算是少量兵力渡过了护城河又能怎的?贺宗哲已经见到了强行渡河的后果:士兵们直接暴露于护城河与城墙之间狭地,头上啥东西都可能落下,挨打不能还手,架设云梯连块坚硬支点都不易找到。

所以,大多时候的攻城都是集中在城门附近,因为有城门必有吊桥,这里河道也因此最为狭窄,攻方只要精心准备,绑扎的云梯即能横架河上,数量多了呢?一道人工便桥也就迅速完工了。

这里有个进攻方“桥梁工程师”必须预先解决的问题:木梯若是长了,中间必然下垂,竹梯更甚,这就需要在河道中央有个支撑点,也就是普通河中叫做“桥墩”的那东西。

可是,城门楼上的守军是不会容忍进攻者在此处安然施工打桩的,这时的进攻方就要琢磨一些“奇招”了。

贺宗哲的“奇招”便极为简单实用:运土填河。

此招若用在一般无水城墙壕,确属并不出奇的招数:牛皮大盾加“龟笆”掩护着士兵接近城墙壕,然后把所带土包丢在干枯的城墙壕中就是,如此接连不断,敌军的城门前很快便一马平川,据说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南征孟获时便用过此招,甚至还聚土成山堆平了城墙,使自己的士兵一举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