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玄烨亲政,有人不服(第5/6页)

鳌拜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办一件正确的事情,谁都知道这是在和苏克萨哈过不去。无奈他手中拎着的那顶帽子太大,没有人能够驳回。不过,谁也不比谁傻多少。这种英雄欺人、霸王硬上弓的做法肯定是很令人讨厌。这大约是他后来被康熙皇帝拿下时,举朝欢庆的重要原因。

不久,前去办理圈换事宜的三位大员——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联名上书给皇帝,希望皇帝千万要自己拿主意,明确下令停止圈换。因为,这件事牵涉面实在太大,涉及了数十万人的生活和数百万亩土地,搞不好就会出乱子。随后,三人回到北京,并撤回办理此事的官员。

见此情形,鳌拜采用了极端强硬的措施:他下令逮捕上述三人,交刑部议罪,并判处死刑。罪名是:结党抗旨,违背祖制。

十三岁的康熙皇帝见事情越闹越大,连忙召集大家开会。会上,索尼、遏必隆同意鳌拜的处置,苏克萨哈默默无语。康熙觉得这三人罪不至死,这样的判决太重了。鳌拜没管那么多,散会之后,便下令将那三个倒霉的大员绞死了。在理论上讲,鳌拜做得还是没有错。因为,此时的皇帝尚未亲政。四个辅臣有三人同意,一人不表态,应该就可以决定了。而且,他定的罪名也可以成立:“不愿迁移,迟延藐旨”,“不照所委料理,妄行具奏”。此时,鳌拜的所作所为,和中国历史上那些权臣入人以罪的做法已经没有太大的不同了。

此时,玄烨已经十三岁。这件事情给他的刺激肯定是足够大,以至于四十年后忆起往事,他仍然愤愤不平,认为这是鳌拜等人制造的一起冤案,认为那三个人不但不应该处死,他们根本就没有罪。一般说来,在中国,若让皇帝受到这么大的刺激,大体上就可以预见到鳌拜未来的命运了。

康熙六年正月,玄烨虚岁十四,首席辅政大臣索尼领衔上奏,请求皇帝亲政。按照当时的习惯,十四岁已经是成年人。当年,先皇帝福临就是十四岁时亲政的。索尼老啦,更兼满身是病,看着鳌拜和苏克萨哈死掐,他是有心无力,只能用恳请皇帝亲政来表达自己对皇家的最后一点忠诚。当年六月,索尼病逝。

七月七日,皇帝举行亲政大典。按理说,皇帝已经亲政,辅政大臣便自然应该辞去辅政之任。谁知,当三位辅政大臣提出归政的请求后,孝庄太皇太后却表示不同意。她说皇帝到底年轻,经验不足,几位辅政还要继续辅佐,过一两年看看情形再说。这老太太心机太深,搞得所有人都一头雾水,不知道她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结果,这种做法事实上变成了苏克萨哈的催命符。

经过几年的明争暗斗,苏克萨哈可能是深切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滋味,真的觉出这辅政大臣的差事实在不好玩,尤其是和那鳌拜一起玩儿,真是一点儿都没有意思。因此,他可能是真心希望快点把这烫手的山芋扔出去。如今,孝庄老太太来了这么一手,大出苏克萨哈意料,他一下子乱了阵脚。几天之后,他单独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说是这两年身体越来越不好,无法继续给皇帝效力,实在是不可饶恕的罪行。现在,皇帝躬亲大政,乞求皇上让臣子我前去为先帝守陵,“以线余生,得以生全”。实际上,苏克萨哈的意思很清楚,就是以此逼鳌拜和自己一起解除辅政。他就差把这话明明白白说出来了。

万万没有想到,帝国官场上惯用的这种曲里拐弯的表达方式,居然把小皇帝蒙住了,形成了真正的鸡对鸭讲。他不明白,自己刚刚亲政,正是需要重臣扶上马送一程的时候,况且太皇太后也说过不许辅臣现在退出,这苏克萨哈偏偏此刻要去为先帝守陵,莫非是反对自己亲政不成?小皇帝很不高兴,立即给诸王贝勒大臣发下一道训谕,口气很不客气,曰:“不知苏克萨哈受到了什么逼迫?在这里怎么就活不下去?为什么守陵就是生路?会议具奏。”

鳌拜立即召集会议,结论是,苏克萨哈心怀怨恨,必须逮捕治罪。随后,列举了苏克萨哈不想归政给皇上的二十四款大罪,要求将他和他的大儿子凌迟处死,其余六个儿子、一个孙子、两个侄子、三个同族一并抄家处死。

看到这个报告,玄烨这才明白苏克萨哈说不出口的苦衷何在。于是,康熙批示说:“此议不妥,不许所请。”

清代官方史书记载说,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鳌拜捋胳膊卷袖子,在康熙皇帝面前大声吼叫,折腾了足足一天,把个小皇帝吓坏了,最后,除了将凌迟处死改成绞刑之外,其他所有的都照准。结果,苏克萨哈一家人稀里糊涂地走上了奈何桥。两年以后鳌拜被拿下,康熙立即给苏克萨哈一家人恢复名誉和原有官位,算是平反昭雪了。据说,苏克萨哈侥幸活下来了一个幼年的儿子,继承了这些名位,好歹算是没有断了香火。

康熙在七月七日举行亲政大典,苏克萨哈在七月十三日上疏皇帝请求为先帝守陵,当日,亲政六天的玄烨派侍卫米斯翰前去责问,七月十五日决定逮捕苏克萨哈等人,七月十七日公布了他的二十四款大罪,随后,便是皇帝被迫同意鳌拜的主张等等。从这些记载中,其实很容易发现一个蹊跷:那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孝庄太皇太后在干什么?

假如皇帝和太皇太后都不同意鳌拜这种做法的话,让人很难想象最后皇帝会被胁迫着同意了对一个帝国重臣如此残酷的处置。我们知道,此时,大清朝已经完成了将八旗制度与大明帝王政治制度完整结合的全过程,这种制度对于皇家权益的保证几乎是无懈可击的。两年后,皇家并没有调动军队,也没有大动干戈,只是轻喜剧或闹剧一般就拿下了鳌拜。因此,曾经有人推断,当时,在对苏克萨哈的处置中,可能隐藏着其他不可告人的重大隐情。这个隐情,可以解释为什么鳌拜被记载了那么多大不敬的不法情事,拿下后却被轻轻放过、后来又相继为他平反的原因。

事实上,鳌拜被大清朝官方史料描述得越嚣张跋扈,这样的结果也就越可疑。这种重重举起轻轻放下、雷声巨大雨点微微的情形,不符合帝国政治文化的内在逻辑。清代官方史书完全以皇家之是非为是非,在有新的证据发现之前,的确令人很难完全相信这种充满乖戾和诡异的大清官方解释。此后发生的事情很像是那些瞎编乱造的“戏说”情节。

从幼年开始,玄烨便每天下午练习骑射武功,到晚年,他曾经回忆过当时苦练杀敌本领的情形。苏克萨哈被处死以后,玄烨不动声色地召集了一批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青年侍卫,每天和他们在一起练习摔跤扑击等武艺。据说,有时鳌拜经过这里,看到这帮小青年练得热闹,还会忍不住技痒,下场指点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