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特权集团(第4/4页)

除了钢琴生产商的妻子海伦娜·贝希施泰因以外,对希特勒痴迷的女士中还有一位由迪特里希·埃卡特介绍的富有的夫人,名叫爱尔沙·布鲁克曼。她是保守派出版商胡戈·布鲁克曼的妻子,他们在慕尼黑市的纪念碑区拥有一座大型豪宅。爱尔沙·布鲁克曼贵为罗马尼亚公主,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沙龙女主人。若能收到请帖参加她主办的社交晚会,那就是跻身于慕尼黑社交界的象征。希特勒收到过许多这样的请帖,成为她所举办的社交聚会上的稀奇人物。贝希施泰因和布鲁克曼两位女士常常设法将丈夫的现金送给希特勒,有时甚至采取拐弯抹角的方式把财产转到希特勒的名下。一天夜晚在柏林的豪华住宅里,埃德温·贝希施泰因拒绝了希特勒在晚宴中提出的新的捐赠恳求。他说资金短缺。但是正当希特勒告辞时,贝希施泰因的太太赶忙把自己易于变换成现金的一些熠熠闪光的珠宝塞到希特勒手里。后来她又把自己收藏的一些昂贵绘画作品慷慨地赠给了希特勒。希特勒从未公开地与女士有染,直到生命的最后两天依然未婚,但是他对许多女士有着近乎神秘的吸引力。

1922年秋季,有关希特勒政变的传言已经在慕尼黑传得沸沸扬扬(整整一年后,希特勒果然采取了行动)。这次政变传言之所以扩散开来,其原因并非是希特勒本人发表了什么言论,或者采取了什么行动,而是由德国境外发生的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所引发。1922年10月,本尼托·墨索里尼及其法西斯政党突然发动据说是一开始便“向罗马进军”的政变,继而接管了意大利政府。历史学家指出,那次进军只是象征性的,并无多大实际意义,最后以协商接管政府而告终。但是大进军的神话及其生动情景已经深入人心,尤其在德国,深深影响了像希特勒那样的未来革命者。希特勒把墨索里尼的大胆行动视为“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他立即将进军罗马的概念转变成了德国版的向柏林进军。24希特勒梦想着把他身后在巴伐利亚的所有武装力量全都汇聚调动起来——强大的右翼准军事组织,国防军驻在巴伐利亚的一个师,再加上军事化的巴伐利亚警察力量,然后发动一场由慕尼黑向柏林的大进军,举行“全国起义”,夺取政权。他将领导一支军事力量和一场伟大的正义事业——他所向往的德国的“复兴”,直奔柏林城门,一路上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希特勒是一位坚定不移的一流宣传鼓动家和极其浪漫的人物。向柏林进军那电影画面般的生动情景强烈地影响并触动着上述两种本能品性。他不仅仅想要推翻魏玛共和国,而且还要大张旗鼓地取而代之——就像墨索里尼接管意大利政府那样。

希特勒也深受凯末尔·帕夏的影响(此人后来被称为土耳其国父)。当年凯末尔·帕夏从安卡拉外省基地成功发动政变,推翻了君士坦丁堡政府。希特勒在自己的政变企图中要把墨索里尼和帕夏的方法结合起来,在外省基地慕尼黑举行起义,主要行动目标直指柏林。

希特勒认为自己有理由对此番冒险出击计划感觉良好。就在墨索里尼大胆起事一周前,希特勒便已发动了一场厚颜无耻的侧翼行动。当时希特勒受邀率领一个小型代表团,以和平方式参加在巴伐利亚北部小城科堡举行的一次民族主义欢庆活动。但是,希特勒率领650名冲锋队员乘专列到达那里,基本上接管了科堡。他的武装部队猛烈袭击了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左派团体,第一次为希特勒赢得了使一座城市摆脱“红色恐怖的解放者”的名声。25那次亲身经历使希特勒忘乎所以,也使他的信心空前高涨。“从现在起,我要独自走自己的路。”26他这样振振有词地宣称道。

尽管希特勒没做任何准备,也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理由认为他随时要主动出击,但他已经明显开始认真考虑要举行包括进军柏林在内的暴动活动。271922年11月,希特勒在一次“讨论晚会”上对追随者们说:“墨索里尼向我们表明,在民族主义积极性的感染激励下,少数人也能干成大事。”此番言论足以使谣言四处扩散,而且随着1923年开始,巴伐利亚当局感到困惑。一旦灌输了进去,采取大胆行动这个念头便在希特勒的心头扎下了根。用一位对手的话说,就此变成了“无法改变的想法”。只要是希特勒心里所想的事情,几乎早晚都要付诸行动。

【注释】

[1] 或译“领袖原则”。——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