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圣经(第5/7页)

络绎不绝的来访客人(4月150位,5月154位,6月94位),以及祝福者们送来的礼品可以轻易地打断希特勒专心致志的写作过程,更不用说他在特殊监禁状态下所享有的舒适条件和结下的狱友情谊了。在前来看望帮助希特勒的来访客人中,有希特勒的姐夫雷欧·劳巴尔和他的漂亮女儿吉莉·劳巴尔。当年16岁的吉莉是希特勒同母异父的姐姐安吉拉所生的女儿,因此也是希特勒的外甥女。黑姆里希称,7月里有一次吉莉前来探望希特勒时,他看见希特勒“热烈地”亲吻着她的嘴。黑姆里希写道,吉莉是令希特勒曾经动情的唯一女性。39多年后,外界舆论认为希特勒爱上了吉莉。最终吉莉在扑朔迷离的情况下中枪死在她所居住的希特勒公寓内。死因被断定为自杀。

在思想文化方面,赫斯绝不仅仅是希特勒身边俯首帖耳的仆人。赫斯是豪斯霍费尔的得意门生。豪斯霍费尔原是巴伐利亚陆军将军,后来成为慕尼黑大学教授。他提出了非常复杂的民族主义与地缘政治学理论,能够理解者寥寥无几。“给简单易懂的地理学披上了神秘的政治外衣”,一位美国大学教授这样写道。40但是豪斯霍费尔理论最有名、最简单的核心概念却易于理解,即“生存空间”。尽管“生存空间”这个概念已被另一位德国政治地理学者弗雷德里希·拉策尔在早些年间也使用过,而且19世纪各个流派的理论家也讨论过,但始终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应用。

多年来希特勒一直鼓吹提倡的理念是:为了将来的生存,德国需要“土地与土壤”。1920年,他第一次在皇家啤酒馆发表演讲时所宣布的纳粹二十五点纲领(当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里即包含上述要求。正如希特勒不久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写的那样,德国几乎肯定要“牺牲俄国的利益”才能在地理上有新的收获,这几乎不是什么秘密。向东进军这个理念是德国一再重弹的老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600年前条顿骑士推行的德国对外扩张历史的怀旧复兴。不过希特勒从未使用过像“生存空间”这样动听简洁的概念。

希特勒通过赫斯的介绍同豪斯霍费尔见过面,但是他们从未真正取得相互信任。希特勒在青少年时就反感正规教育,成为军人后又认为经受一些艰难困苦,并在战争中磨炼几年,“抵得上30年大学教育”。41他从不掩饰对那些“大学牧师们”(他喜欢这样称呼大学教授)的轻蔑。而豪斯霍费尔则认为希特勒是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很少愿意直接同他打交道。赫斯曾经在写给普罗尔的书信中表示,“我认为他(指豪斯霍费尔)不喜欢保民官。”42当赫斯让他们二人在兰茨贝格监狱见面时,他们见面的时间都很短暂,而且赫斯一直陪伴左右。43但是后来在第三帝国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豪斯霍费尔却认为希特勒的对外扩张政策具科学合法性(战后他险些作为主要战犯受到起诉,后自杀身亡)。

1924年7月初,豪斯霍费尔热衷提倡的迷人词语“生存空间”突然间在兰茨贝格监狱被广泛谈论着,但是尚不能得到充分理解。在希特勒身边的追随者当中时常开展热烈讨论。“克里贝尔和其他几个人在花园里拿地缘政治词语‘生存空间’取笑我,”赫斯在信中对普罗尔这样写道,“我对他们说,‘生存空间’是或多或少范围明确的一个区域,具有各种生物形态和影响。但是克里贝尔说自己太笨,理解不了。……当那位将军(指豪斯霍费尔)星期二来到这里时,我请求他为我们写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义。”44据赫斯在信中披露,豪斯霍费尔最后给出的定义,几乎如同赫斯在信中说过的一样,也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装饰了一番。

但是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赫斯从中牵线搭桥,“生存空间”这个词语进入了希特勒充满标语口号意识的脑海,而且肯定像闪光灯一样在那里大放异彩。仅仅这一个词语便涵盖了长期以来他有关德国人口过剩、德国对外扩张以及俄国疆土等问题的全部思考内容。这个词语简直就是宣传鼓动家梦寐以求的金玉良言:含义积极,表述清晰不言自明,为未来明确指明了方向,比呆板的词语“土地与土壤”更有吸引力。在人口密集的德国,试问有谁不想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呢?同描述未来所拥有的土地的原有名称——“征服目标”相比,“生存空间”显然要高明得多。军事入侵被提升到自然法则的高度。希特勒也为自己的一个基本政策找到了光鲜亮丽的新名称。

希特勒开始不失时机地立刻用上了“生存空间”这个词语。7月里希特勒在撰写题目为《慕尼黑》的一章书稿时,为德国对外政策制定了“四条道路”,以解决德国每年净增人口90万,却无足够的土地养活国家快速增加的人口问题。有一次在研究一战前德国本应该采取何种殖民政策这样一个假定性问题时,希特勒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选择了在自己早期所写的文章以及发表的演讲中曾经暗示过的解决方案:从东方夺取大片土地。他声称,只有在俄国西部才能获得大量土地,因为那里人口稀少(希特勒断定,俄国的人均土地面积相当于德国人均土地面积的18倍)。45俄国西部后来被纳粹党称为无人空间。这种说法不足为信,但却同纳粹党所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极为契合,即德国人是一个缺乏生存空间的民族。因此答案显而易见:为德国人争取生存空间。这典型地反映出希特勒将事实过于简单化,以契合其理论的一贯做法。德国别无选择,只好去占领位于俄国边境与乌拉尔山脉之间广泛的半无人区,把德国的农业拓荒者迁到那里。那些倒霉绝望的俄国人由于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现代高效农业生产,只好沦为二等公民,或者成为农奴,或者被残酷的德国统治者,即新的优等民族斩尽杀绝。

这样一来,“生存空间”就成为希特勒书中一个很有影响的新概念,后来也成为支撑纳粹党领土野心与战争借口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由于受赫斯和豪斯霍费尔两个人的影响,希特勒在其扩张主义思想资源中又增加了一个既易于理解,又带有科学光彩和积极含义的新词语。在希特勒所写的18页纲要和此前完成的各个章节书稿当中从未出现过“生存空间”这个词语。但是从7月开始它却频繁地出现在希特勒的书稿中。46这在《我的奋斗》一书的写作以及希特勒未来理论的框架设置上都是一个新的转折点。

“生存空间”也成为希特勒必然推论的一个方便支点:没有生存空间的民族,不是真正“创造文化的民族”(这是希特勒喜欢用来称呼他所认可的那些民族的惯用词语)。雅利安人,特别是德国人是创造文化的民族。犹太人当然不是。他们只是“附着其民族肌体上的”寄生虫。希特勒认为,他们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没有生存空间。他无视历史事实,声称犹太人从来没有建立过自己的国家。他将犹太人贬斥为流浪者,“一直为他们的种族寻找新的滋养”。47犹太人定居后建立起了国中之国。由于他们生活在世界各地,所以他们没有任何界限明确的生存空间。希特勒在书中写道,即使是游牧民族“也有用自己的畜群确立的界限分明的生存空间,这一点不同于定居的农民”。希特勒声称,雅利安人“可能一开始还是游牧民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