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大风歌(三十一)太上皇帝(第3/3页)

画外音:

汉高帝六年,刘邦给父亲上了一个“太上皇”的尊号,在王立群先生看来,这个尊号给后世带来的影响非常之大,太上皇甚至成为了一种制度。从这之后历史上又出现过很多的太上皇,但是这些太上皇大都和刘邦父亲这个太上皇情况不同,那么同样是太上皇,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中国历史上又出现过哪些类型的太上皇呢?

王立群:

大体上有六种情况,第一种是为了身后,提前退位,比如说在五胡十六国大乱的时候,后凉太祖叫吕光,吕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就是他做皇帝的时候得了病,他的嫡子要继位,但是他那个嫡子是个性格非常弱的人,掌控不了局势。他的庶长子和他的次子老二都很厉害,既有能力又有野心,但是他又不能立他们,立他们就坏了规矩了,还要传位给自己的嫡子。他怎么办呢?他提前退位,然后让自己的儿子掌管朝政他来辅佐。临死之前,他特意把他的庶长子,他的嫡子,还有他的次子叫到一块儿,三兄弟叫到一块儿,他交代了一番话,他说我死以后,你们两个如果能辅佐已经当皇帝的这个儿子,整个天下就会太平,如果你们兄弟相残咱们家就完了,他这两个儿子都表示不敢背叛。结果吕光一死,他的庶长子和他嫡子起来造反,把这个他立的嫡子给逼死了,然后庶长子继位。停了不久,他的庶长子的堂兄,就是吕光的弟弟的儿子,堂兄弟又起来把他的庶长子给杀了,结果整个大乱了,最后这国家就灭了,这是一种,为了身后提前退位的。

第二种太上皇呢,属于年老有病,无法履政,就是年纪大了,没有办法行使权力了。这个最典型的就是唐顺宗,唐顺宗即位以后,即位的时候他就有病,所以唐顺宗即位的第二年就立了广陵王作为太子,后来又传位给广陵王,广陵王就是后来的唐宪宗,唐宪宗即位以后,就尊唐顺宗为太上皇。最后唐顺宗死得很早,46岁就死了,那就是当皇帝的时候就有病,没有办法只好传位给别人了,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情况形势所迫,不得不交权,这里最典型的就是唐高宗李渊,这个事情大家非常熟悉,李渊是武德元年代隋做了皇帝,只做了九年,到了武德九年六月份,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了太子还有李元吉,最后逼得他父亲在九月传位给他,这个就是形势所迫,不得不把皇位给交出去,然后自己做太上皇。

第四种情况,是他人擅立,只能默认,很有名的是唐玄宗,唐玄宗是因为安史之乱跑到四川去避难,在马嵬结果死了杨贵妃,紧跟着太子李亨被老百姓留下来了,其实李亨也想脱离唐玄宗,唐玄宗走了太子李亨留下来,在大臣们的拥立之下在灵武即位,就是唐肃宗。唐肃宗一继位后,尊他父亲为太上皇,唐玄宗这个太上皇也是未经他允许,他儿子就当了皇帝了,你说他有什么办法,没有办法。

第五种情况太上皇是,退居二线,掌握实权,这个例子中间最典型的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继位的时候据说他曾经发过一个誓,因为在他前面康熙在位61年,所以他说不敢破祖上的规矩,我假如能够做60年皇上我就传位。果然乾隆挺能活,活到85岁的时候已经在位60年了,他就宣布退下来做太上皇,然后立了嘉庆。但是嘉庆立了以后,权力还在他手里边,他叫训政,一直到嘉庆四年他才死,实际上他那个太上皇是掌握实权的太上皇。

刘邦搞了个太上皇制度以后,在中国历史上太上皇的情况非常复杂,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这么复杂呢?我把它分了六种,其中第六种没有详细讲,就是淡薄政务,诚心内禅,不愿意管事了。真心愿意把皇位交出去的很少,绝大多数是迫不得已,要么是有病,要么是别人擅立了没有办法。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皇权太诱惑人了,所以你看乾隆当了太上皇还攥着实权,一直攥到死。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没有愿意享清福的,所有的皇帝都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因为诱惑。这一集我们讲了太上皇,实际上就是讲刘邦和他父亲的关系,上一集我们讲刘姓封王,讲的是刘邦和他的兄弟、儿子、侄子的关系,所以这两集涉及到刘姓皇族内部的许多关系。总而言之,刘邦当了皇帝以后采取了很多稳定政局的办法,保持稳定也是大局啊,你看他封29个列侯,他封了四个同姓王,他又封太上皇,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调整关系,稳定政局。那大家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刘邦做了这么多事,政局稳定了吗?天下安定了吗?不好讲,怎么不好讲呢?请看下集《白登之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