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汉儒评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完成了他人生的谢幕。但是,这位皇帝大人却是一个盖棺而难以定论的皇帝。从他死后不久的汉初开始,直至今天,对他的评价一直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前人有定性的明君、暴君说,有定量的功过说(合有功有过、功过不相掩、功大于过、过大于功、功过三七开或四六开等)。我想,我们评价秦始皇,还是回归历史,看一看历代王朝对秦始皇评价的演变及其原因,这样做也许对我们今天理性评价秦始皇更有益。

秦始皇当年自称始皇帝时,大言不惭地说,从他开始,以下各代皇帝依次是二世、三世直至万世,这等于断定大秦帝国一定可以万岁万岁万万岁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秦始皇刚死了一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反秦起义,这场起义迅速蔓延,整个大秦帝国立即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仅仅三年,大秦帝国就像911恐怖袭击中的世贸大厦一样在这场大火中轰然坍塌。目睹这一场景的汉初政治家、思想家内心都极为震撼!他们都在思考、议论着一个重大问题:一个成功兼并六国的强大帝国为什么短短十五年就荡然无存了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看汉代学者如何评论秦始皇,必须把西汉文帝时期洛阳才子贾谊和他的代表作《过秦论》当作重点。顺便说一句,“过秦论”即论述大秦帝国的过失,将此三字倒过来读为“论秦过”正好。

为什么我们回顾两汉四百年的儒家评秦独独要把贾谊和他的《过秦论》作为重点呢?

理由有三点:

第一,《过秦论》是《史记》的有机组成部分。《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结尾全文转引了贾谊的《过秦论》(《史记》引一位非传主文章的做法极为罕见)。因此,我们读《史记》,讲秦皇,绝对不能不提《秦始皇本纪》中的贾谊名文《过秦论》。司马迁把这篇文章全文摘引在《秦始皇本纪》的后面,就是想借贾谊表达他对秦始皇的评价,这也说明司马迁对贾谊的看法是认同的,司马迁和贾谊对秦始皇的评判是大体一致的。

第二,《过秦论》是经典名作。自《史记》全文引述之后,中国历代文章总集无不将此文列为经典范文。从南朝萧统《文选》,到晚清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再到今天的各种选本、中学语文课本,都将此文列入。所以,贾谊的《过秦论》,尤其是萧统《文选》所选的《过秦论》上篇是传诵千古的经典之作。

第三,代表性强。贾谊《过秦论》的观点集中代表了汉儒评论秦始皇的主要观点,这是司马迁把此文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之后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回顾历代对秦始皇的评价时必须面对的事实。读了贾谊的《过秦论》,整个汉儒评秦我们就一目了然了。

那么,贾谊是何许人呢?

贾谊(前201-前169),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因为曾担任过长沙王太傅,世称贾太傅,又称贾长沙。贾谊少年时受洛阳郡守吴公赏识,成为吴公的得意门生。吴公是秦丞相李斯的学生,学问极好。汉文帝继位后,吴公因为政绩突出被调至中央政府任廷尉(最高司法官)。吴公到中央政府任职后,向汉文帝举荐了十八岁的青年才俊贾谊。于是,贾谊被召至朝中任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的迅速升迁引起了当年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集团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诋毁贾谊。在当年追随其父打江山的元老重臣“老干部”与贾谊为代表的少年才俊“新干部”的对抗中,汉文帝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前者,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远离了京城。后来贾谊又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身亡,贾谊异常自责,三十三岁郁闷而死。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贾谊和屈原合传为《屈原贾生列传》,可见司马迁也是很推重贾谊的。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辞赋家,《过秦论》是他政治散文的代表作。

《过秦论》明确指出了大秦帝国速亡的四大原因:第一,三主失误;第二,大臣失语;第三,不施仁义;第四,民心尽失。

先谈第一点:三主失误。贾谊说: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贾谊第一次明确提出,大秦帝国的速亡,三代国君都有责任。秦始皇对大秦帝国的灭亡首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秦始皇的过失是“足己不问”。

“足己”就以己为足,自以为是,“遂过而不变”是坚持错误不知悔改。秦二世的罪责是“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秦二世延续了秦始皇的错误,且变本加厉,使大秦帝国的暴政苛法更为严酷。秦王子婴是“孤立无亲,危弱无辅”。子婴临危受命,无力回天。

第二点:大臣失语。

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帝国的上层政权中不是没有深谋远虑的智者,也不是没有能够匡正秦始皇过失的大臣,只是忠臣们已经患了集体失语症(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第三点:不施仁义。

贾谊在《过秦论》中非常肯定地谈到了大秦帝国灭亡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他从儒家立场出发,点到了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一个死穴。

贾谊非常明确地指出:秦国在兼并天下之时表现得非常强大,在取得天下之后不施仁义,攻取天下与掌管天下之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以大秦帝国由强大而变得非常脆弱!仁义之政是谓德政。秦始皇不行仁政是大秦帝国的一大失策。

第四点:民心尽失!

《过秦论》通过秦取天下时的强大与失天下时的弱小相对比,发现秦失天下的症结在于人心尽失。由于秦的暴政苛法,“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天下百姓人人自危,所以,陈胜一呼,万夫响应。如果民心稳定,“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

贾谊对大秦帝国速亡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呢?

第一,关于“三主失误”。贾谊认为秦始皇对大秦帝国的速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秦二世是沿袭秦始皇的错误不加悔改,秦王子婴是孤立无奈。

应当说,这个分析是恰当的。

我们看看掌权时间: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从二十二岁亲政到五十岁病故,实际执政长达二十八年;秦二世在位仅仅三年;秦王子婴继位仅四十六天。单单从时间上看,对于大秦帝国的速亡,秦始皇绝对难辞其咎。秦二世在位虽只有三年,但是,这三年大秦帝国政治极度混乱,加速了大秦帝国的灭亡。到秦王子婴继位,秦始皇的儿女全部被杀,重臣能臣全部被剪灭,秦国无人可用,无兵可用。唯一可以支撑残局的章邯也在此前被秦二世逼降项羽。所以,真正失误的只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秦王子婴只是无力挽狂澜于既倒。因此,贾谊对秦始皇、秦二世的问责是有道理的。对子婴,贾谊并未苛责,看法也极有见地。由于秦始皇负有主要责任,所以,讨论大秦帝国的速亡实际上就是对秦始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