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3/18页)

林则徐早已经意识到,禁烟必须以武力作为后盾,面对敌人的种种挑衅,他坚持认为不必空谈抗议或驱逐,唯有严阵以待,坚决予以还击。在林则徐看来,战争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对接下来可能要发生的战争的态度是:不怕战争,但绝不打无把握之仗。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林则徐在禁烟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加强战备,在他下令包围外国商馆的同时,开始调集战船,整顿水师,增设炮台,演练枪炮,等等,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战争。而且林则徐相比他同时代的官员,具备一定的民众视野,他打破那些官老爷“防民甚于防寇”的痼疾,利用民众的热情和力量,以弥补清军长期以来因为羸弱所造成的防务单薄。

为了加强防务,他告示沿海居民“群相集议,购买器械,集合丁壮,以便自卫”,鼓励民众与士兵一起奋勇杀敌,提出一旦发现英夷上岸,人人均可奋力诛之,不论军民,能杀夷人者,均按所献夷人首级给予重赏。

林则徐对英国人不会善罢甘休的预感还是十分准确的,也进行了相应的准备,因此当英国人的军舰来到广东开始动用武力时,广东首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前哨战的胜利。

然而打赢战争并非一人一地就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不否认林则徐对于英国人即将动用武力有准确的预测和充分的准备,当然这是建立在他到了广东与英国人一番较量后所产生的深刻认识之上的。而那些身在遥远的京城包括道光皇帝在内的高层决策者,并不具备林则徐这样的敏锐洞察力。从相关的资料上看,道光皇帝和他的大臣们显然缺乏应对战争的准备。

费正清先生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当时道光皇帝指示林则徐说:“鸦片必须清源,而边衅也不容轻启。”透过这个指示明显可以看出道光皇帝想利用心理手段,发动一场道德劝诫运动来禁绝鸦片,因此在这种认知基础之上,对禁烟在英国人当中会引起何种反应,英国人会不会以此为借口对中国动用武力,从来就没有成为道光皇帝考虑的中心问题。甚至在英国人借口鸦片问题,进行调兵遣将的时候,道光皇帝还认为这不过是英国人在“嘘声恫吓”的无能表现,因此既没有和大臣们商议对策,更没有坐出相应的备战部署。

如果从道光皇帝的个人角度来评价他的这种应对,只能说他对英国人即将动武的认识非常模糊,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于英国人来华的目的产生了错误判断。他认为他们只是为了要求通商做买卖,谋取经济利益,最多是多要些银子罢了。事实上,正是这种闭塞和无知,使道光皇帝与发展中的现实严重脱离。然而我们无法理解的是,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什么连我们现在的中学生都可以看清的问题,他却看不清呢?想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更早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清太祖努尔哈赤崛起于东北,创建八旗制度,做到了“人皆为兵,不啻举国皆兵”,大清铁骑驰骋萨尔浒,曾经震动整个北方。皇太极继承余烈甚至超过前辈,征服了蒙古和关外地区。以摄政王身份执政多年的多尔衮,促成了入关后大清第一代皇帝顺治的一统天下。后来康熙更是战功赫赫,平定三藩以安定南方,又剿灭郑氏,控制东南沿海重要战略据点台湾;两次雅克萨之战击败了北方沙俄,进而打消其对我国东北的觊觎;三次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并派兵入藏巩固了西南、西北边陲。雍正皇帝即位后,帝国再次展示武功,平定青海和硕特贵族叛乱,成功反击了准噶尔贵族的第二次叛乱,再次震慑沙俄的野心,划定了中俄边界。乾隆时代,大清的武功达到鼎盛,他在位的六十多年里,不断地南征北战,四处用兵,号称“十全武功”,自诩“十全老人”,这种显赫的武功在历史上印下了“有清以武功定天下”的结论。

从努尔哈赤一直到乾隆甚至是嘉庆时代,大清帝国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这种显赫的武功不仅为帝国带来无上的荣耀,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让帝国高层的统治者们产生一种自大的心态。在鸦片战争之前,帝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始终带着这种自大的心态,甚至有一种主观上的臆断,那就是大清国力强盛,在战争中占有优势,善于使外来民族开化,自身有着大黄、茶叶、瓷器等夷人没有却又不可或缺的商品,因此可以使外国人接受臣属的地位。

这种臆断从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访问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表现得尤为明显,逐渐成为帝国高层们处理对外关系时的直接依据。到鸦片战争之前,大清帝国历史上的“武功盛世”依旧陶醉着后继者们,令他们不时地去追忆那过去的辉煌伟业。

然而从今日的中国版图来看,当年大清帝国将近二百年的武功盛世,征战范围基本上都是在本国之内,唯一与外国人交手的记录也只有沙俄,因此大清帝国的武功盛世绝大部分只能说是内战内行而已。

时过境迁,大清帝国18世纪晚期的鼎盛,恰恰是走向衰败的开始,在嘉庆中期时,帝国已经变成一个内壳中空的“巨人”,这种衰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出来。康乾盛世急转直下,而且面对世界大势的快速变化,关在封闭天地中的继承者,虽然还在依靠祖宗们的荫福而自豪,却已失去了祖辈们的雄才大略、气魄和品质。

我们不能否认道光是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本人也厉行节俭,勤于政务,可是他的这种理想仅仅局限于大清帝国内部,还是一种建立在做好守成之主的理念之上。面对外部世界的巨大变化,道光皇帝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继承者,不可避免地也继承了先辈们那种自大、高傲的心理状态。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道光皇帝对英国人动用武力的反应是麻木不仁,无疑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

在道光皇帝“边衅不容轻启”的理念支配下,当时除了林则徐在广东积极备战之外,整个大清帝国嗅不到一丝战争即将临近的味道。林则徐多次提醒皇帝陛下,希望广东能够得到朝廷的支援,然而除了几道勉励做好广东防务的诏书之外,林则徐什么也没有得到。

3. 战争的序幕

为了巩固虎门销烟的成果,进一步杜绝鸦片的输入,林则徐要求来广州的外国商人保证未来在对华贸易中永不夹带鸦片并签具甘结,如有违反货尽没收,人即正法。当然林则徐并不是那种极端的人,他还是将正当贸易与鸦片走私严格区别开来,以今日的视角来看,这是捍卫国家主权的正当自卫措施,而且林则徐的规定也得到了包括英国在内的一部分守法商人的理解与支持,纷纷签字具结进口贸易。据统计,虎门销烟后到鸦片战争正式打响之前,进口的外国商船共有六十二艘,总贸易额达到二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