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

1. 激战厦门

英国政府对义律这一年多来在中国的表现并不满意—义律这一年多虽然为英国在华赚取了不少利益,但赚取得还不够。

下一步的剧情大家都猜到了,英国人用璞鼎查替换义律,担任对华事务总督。

璞鼎查,十二岁即入海军,1806年随英国海军到达印度,同时升任小队长,曾参与英国海外殖民活动四十年,愚弄印度土著王,扩大英国人在印度的权力,后来在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中晋封男爵,是一个极其狡猾的政客。他因为富有经营亚洲事务的经验,而受到巴麦尊的赏识,进而取代了义律成为对华事务的全权代表。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六日(1841年6月5日),璞鼎查到达澳门,立刻通知清政府广东当局,宣布自己取代了义律,并发布纲要一份,声明如果清政府不派全权代表接受纲要上所列的全部条款,他就会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同时拒绝同奕山派来的代表进行谈判。

璞鼎查的态度摆明了是要扩大对华战争,而且没等奕山有所反应,他就于七月五日(8月21日)率领三十五艘军舰,海陆军三千五百人,开始了英军的第二次北上。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九日(1841年8月25日),英国军舰突然侵入厦门。当时驻守厦门的是闽浙总督颜伯焘。早在琦善对英求和时,颜伯焘就十分憎恨这种摇尾乞怜的做法,力主抵抗英军的入侵。在调任闽浙总督之后,他意识到英国人可能会来到厦门,于是积极进行备战。他将自己的驻地移驻到厦门前线,大量制造战船,并从国外购买船只五十余艘,又招募上千名兵勇,同时修筑三个坚固的堡垒,以加强厦门海岸的整体防务能力。当时的英军海军将领巴尔克到达厦门后,发现这三个堡垒非常坚固,即使是英军威力极大的火炮也打不透。

除此之外,颜伯焘在厦门外围的大担、小担、吾屿、青屿四个小岛增设炮台,在白石头、安海、水操台等地外围,增设二百七十门大炮。由白石头至沙尾坡一带建造高一丈、厚八尺、长五百丈的石墙,每五丈之间留有一个炮洞,以防止英军登陆。鼓浪屿作为咽喉要地,也设置了数座坚固的石砌炮台,安设了七十六门大炮,并环以沙墩炮台,以加强主攻炮台的防御能力。

应该说,经过颜伯焘的努力,厦门的防务得到了增强。但从中英军事实力对比角度来看,厦门的防御能力还有着严重的薄弱之处。更重要的是,颜伯焘虽然有抗英的决心,但是自身缺少军事经验。

厦门城坐落在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后面,以清军当时的军事实力,比较现实的战法是以此为依托重兵防守。然而颜伯焘却并未作此想,而是主张主动进攻出洋御敌。

当英军舰队驶抵厦门后,立即向厦门清军发出限期交出厦门的通牒。颜伯焘得到消息后,立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他自己和道员刘耀春驻守白石头一带,并传令对岸的屿仔尾、中路的鼓浪屿做好进攻准备,和自己三路夹击英军战舰。

次日清晨,英军见清军对前一天的通牒没有任何回应,开始用火炮猛烈地轰击各炮台,于是继《广州和约》签订后,中英休战的局面彻底结束,双方再次开战。

面对英军的炮火,清军奋力反击。按照颜伯焘事先的安排,白石头、屿仔尾、鼓浪屿三处炮台合力轰击英军战舰。最初取得了一定效果,迫使英军两艘战舰因为中弹而退出战斗。不过英军很快改变战术,采取集中一点的办法,用七八艘舰船上的二三百门大炮轰击一个炮台,另外派小船引渡陆军分路登岸,意图进行前后夹击,逐个击破清军的三个进攻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军火炮的劣势逐渐显露出来,毕竟自己的铁炮不如英军的铜炮轻便,火力也不密集。清军就这样与英军相持到下午三时,鼓浪屿首先被攻陷。英军攻击另外两个炮台时,虽然清军顽强抵抗,但因为英军枪炮凶猛,最终也跟着陷落。

英军占据厦门周围岛屿的炮台后,立即扭转清军设在炮台上的大炮,反过来轰击厦门。厦门官署及街道皆被焚毁。颜伯焘眼见自己苦心经营的防线瞬间崩塌,心中颇为愤恨,无奈之下只得带领清军退守石寨,进而又退守同安。

厦门之战再次以清军战败而告终。这是英国政府决定扩大侵华战争的第一仗,对于璞鼎查而言算是首秀成功。但英国政府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进攻福建地区,而是北上向清政府施压,让其接受他们提出的全部条件。

英国政府十分清楚,战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了让自己接下来和清政府的谈判处于有利位置。七月二十日(9月5日),英军决定撤出厦门,仅留六只舰船、四百名士兵驻守,其余舰船继续北上。

七天后,道光皇帝接到了厦门遭受攻击的消息,下诏:

该夷如此猖獗,实堪痛恨。厦门为闽省锁钥,岂可令该夷日久占据?着颜伯焘督同窦振彪、普陀保,趁此未及安定之时,设法克复……勿再迟误。至闽安协所辖五虎门,为省垣咽喉,尤当严密分兵防守,不可大意。该夷伎俩,原只恃船坚炮利,习惯风涛。今该逆登陆占据炮台,是防之之术,必应水陆交严,方不致仓卒失事。

英人现已占据厦门,难保不乘风北驶,扰及沿海各省。

道光皇帝显然找到了厦门之战清军战败的原因,而且预测到了英国人可能会继续北进。因此,他不仅征调了两千名江西士兵奔赴福建救援,同时还诏令沿海各省督抚加紧备战。

道光皇帝甚至还想到,如果英国人北上侵犯京畿重地,必须全力阻击。他诏令衲尔经额赶赴天津进行防堵,并叮嘱,如果英国舰船来袭,万不可仓促迎战,要在险要地方设伏,或采取夹攻战术。为了弥补天津沿海一带兵力薄弱的缺陷,他还指示衲尔经额可以在北塘及沿海各地组织团练。

指示地方的防务工作如此具体,可以看出道光皇帝从先前几次同英国人的较量中,明白对方并非只是善于海战,因此他主张要“水陆交严”,在陆上阻止英军更加重要。坦白地讲,在当时整个清政府对英国人的认识依旧模糊的情况下,道光皇帝能意识到这一点,说明他对英国人的了解逐渐从感性走向了理性。

2. 台湾退敌

在道光皇帝指示厦门地方如何加强防务的时候,英军于七月二十一日(9月6日)开始北上,并兵分两路计划进攻台湾,以及重新攻占定海。

从决定对华动武的那天开始,英国人就有进攻台湾的计划。早在道光二十年六月十八日(1840年7月16日),一艘双桅英国舰船就由西向东向鹿耳门外马鬃隙深水外洋游弋,开始侦察台湾的动向。当时驻守台湾的清军发现后,为了截断其前往嘉、彰地区的去路,主动出击,自北而南奋力堵截,最终英国舰船不得不开炮掩护自己撤退,一路向北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