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立宪改革的起点:慈禧亲自提拔袁世凯(第2/7页)

当然,从整个事情的过程也可以看出,李鸿章和老袁之间也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权走茶凉,翻脸比翻书还快也是官场上常见的现象,只不过老袁准确地预判了官场权力走向,相信李大人也是会理解的,只是有些怄气。果然,在成为小站练兵统领之后,老袁又把原来的翁同龢等人给无情地抛弃了,新投靠在了荣禄的门下。此时的荣禄已经是领班军机大臣,深得慈禧的信任,正在西安陪在慈禧身边,一旦李鸿章去世,荣禄自然会支持老袁接班。李鸿章也明白这一点,于是在去世之前,李大人只好请动与他同在京城的北洋集团的老朋友庆亲王奕劻出面,奕劻在京城亲自表明了他并不支持袁世凯的态度,也算是为李鸿章中意的周馥铺路了。

等李鸿章一去世,接班人之争就达到了高潮。按照惯例,李鸿章应该有一份“遗折”的,也就是死前的最后一折,但李鸿章生前并没有来得及写这份折子,只是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天(11月8日),才由心腹幕僚于式枚根据李鸿章生前的意思代为写好,然后上奏此时正在回京路上的慈禧,关于这份“遗折”,各种说法就冒出来了。

有一种说法是,折子中明确地推荐了老袁接班,并且还有一句很有分量的话:“环顾宇内人才,无有出袁世凯之右者”。可是,我们在这份遗折里并不能找到这句话,白纸黑字,没有就是没有,甚至连袁世凯的名字都没有提到。那么,是不是这份遗折还夹着一份机密的附片,这句话就出自附片中,被慈禧“留中不发”,导致我们现在无法在历史档案中查到这一句话了?

其实,不要说凭着李鸿章生前对周馥的安排他不会推荐老袁,即使真的有这样一个推荐老袁的附片,慈禧也没有任何理由和必要留中。李鸿章是11月7日去世的,慈禧当天就接到了电报,并在当天就终止了李鸿章去世前做出的周馥代理直隶总督的安排,正式任命袁世凯为署理(代理)直隶总督,而收到于式枚代笔的遗折是11月8日之后了,在慈禧已经任命老袁的情况下,如果李大人在生前也有推荐老袁的意思,这不正代表君臣一心吗,慈禧有什么需要特别将这样的“附片”保密的呢?另一方面,在于式枚发出这份遗折之前,他也已经在北京看到慈禧对袁世凯的任命,老袁成为接班人已经成为大家都知道的既定事实,如果再写关于老袁的推荐语,按照官场上的理解,这并不能表明李大人“和朝廷一心”,而是李鸿章北洋集团的后人在借机向袁世凯“献媚”,让李鸿章显得“掉价”,于式枚实在是没有必要多此一举的。

问题来了,既然李鸿章在生前其实已经选中周馥作为接班人,他为何不亲自写个遗折呢?明确推荐一下周馥岂不是更好?

答案是:这不是更好,而是不能,即使他是李鸿章。

朝廷的大臣几乎月月都要写折子,事情紧急的时候天天都要写,一直写到死,平生千折万折,遗折为最后一折,俗话说得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考虑了大半辈子的“领导会怎么想”,似乎可以借着快死的这个机会考虑一下“自己怎么想”,猛着胆子说点儿心里话了。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将死之言比平时要考虑得更多,这不仅只是关系到你死后荣誉的追认、谥号的档次、葬礼的规格、哪种级别的领导来出席你的葬礼以及身后人的待遇等等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你死了,你自己就没有挽回的余地,说老袁翻脸不认人?那是整个官场都翻脸不认人!

要知道在遗折里指名道姓地推荐一个接班人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的,如果没推荐准,无疑就会有损李大人死后的声誉和清白,让李鸿章连死了都下不了台,其实也就是让慈禧和朝廷下不了台,让人觉得朝廷对一个刚死的大臣也没人情味,最终损害的还是李大人身后人这一方;而如果碰巧推荐准了,就又多少有以“尸谏”来要挟朝廷的味道,要知道天威难测也是朝廷要追求的正常现象,总之,朝廷里的有些事情,可做不可说,对于推荐周馥接班,李鸿章已经做了,就不需要在遗折里去说了,考虑到北洋集团方方面面的利益,把这个问题在纸面上回避就是最佳选择。

位极人臣的李鸿章,就是这样在死前用行动微弱地表达了一下他的愿望,而慈禧在第一时间否定了他的遗愿,然后给了李鸿章一个无比体面的谥号——文忠。李鸿章时代就算已经结束了,其实李鸿章和慈禧的关系一直还算不错,如果不是“非常之时”,他的遗愿慈禧还是要照顾一下的,至少也不会第一时间就否定——哪怕是先让周馥出任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过段时间再把他调走,也算是给了李鸿章一个面子嘛。慈禧并没有这么做,因为此时正是她的“非常之时”,最终决定这个接班人的人选的,不是李鸿章、奕劻,也不是荣禄,而是她自己。

慈禧的考虑

当时传言,慈禧决定谁来接李大人的班,其实连她自己说了也不算,是洋人说了算。这个说法表面上是有道理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直以来都是直接与洋人打交道,慈禧必须照顾一下八国联军的态度,她还没有回到京城,那帮大爷是得罪不起的,不过八国联军那边的意见慈禧早就了解清楚了,那就是:他们也挺乱啊。

俄、法是一直支持他们的“老朋友”李鸿章这边的,而这两国的利益相反国英、美、日就支持袁世凯。由于山东是德国的地盘,德国人也不希望老袁出任直隶总督,但他们担心的只是袁世凯调走之后,再没人能够镇得住山东,又闹起义和团事件,所以实际上他们是支持老袁接李鸿章班的,只是又加上了一个建议:如果朝廷要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就应该把山东也划给袁世凯兼管,改称直东总督。老袁听闻后,惊奇地表示“那怎么可以!”,然后派人把德国人的这个态度“无意中”报告给了荣禄,荣禄大惊失色,小袁你这野心也太大了啊,不仅想成为李鸿章接班人,原来的地盘也不想放过。于是荣禄不得不亲自出面阻止这个传言,让洋人明白这绝无可能,荣禄还忍不住感叹了一句:我死之后,只怕没人可以制得住袁世凯!

这是一个插曲,不过这也说明在这件事情上洋人那边也复杂得很,也没有一个一致的意见,慈禧选周馥也好,选袁世凯也好,都不会遭到洋人的集体支持或抵制,朝野间流传的“洋人做主”并不真实,一切都要靠慈禧自己拿主意。

而生前的李大人不知道的是,为慈禧签订完《辛丑条约》,让慈禧有了回宫的条件之后,他的使命其实就已经完成了,即使他不死,又多活几年,慈禧也会把他从直隶总督的位子上调走,给李大人安排一个新的工作,而让袁世凯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