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失去控制的权力天平(第2/3页)

可对于那些反武派人士来说,他们憋屈太久了,好容易逮着一个死的许敬宗,恨不得扒皮拆骨。他们认为“缪”这个谥号都是看在武后的面子上赏给他的,不然阿猫阿狗都有可能。

高宗一看这样下去无法收场,于是要求朝中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参与,集思广益,往好的方面考虑。鼓捣半天,觉得这世界上的美好词汇,与许敬宗的光辉形象都相去甚远。

最后来了个折中,“既过能改曰恭。请谥曰恭”。其实“恭”号也是一个贬义的,《谥法》说“既过能改曰恭”。实际上朝臣中给许敬宗送个“恭”号,也只承认他效忠武后而已,为他提“恭”谥号的是礼部尚书杨思敬。

唐朝虽然是个相对开放的时代,可是儒家传统、男权观念和王朝正朔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在许敬宗等少数由武则天培植的大臣一死,便无人敢替武则天说话了,因为朝中官员毕竟是正统思想官员占绝对优势。虽然多数也不敢说武则天的坏话,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也就无人为她冲锋陷阵了。

无论怎样,许敬宗都是朝廷重臣,高宗让朝臣们都要参加他的追悼会,哭不出来也要来装装样子。许敬宗就这样在猫哭耗子的悲鸣声中下葬了,一切看上去都结束了。

2

第二年,高宗突然颁布诏令,称许敬宗修缮充实的史料很多地方就是胡编乱造,漏洞百出。高宗只好命史官重新修改,而这次负责修史的专员正是李义府的死对头——刘仁轨。

现在的刘仁轨可不是当初那个屡遭李义府陷害,即使对方已经被贬流放,自己又立有大功,仍然不敢返回长安的胆小鬼。刘仁轨这时候已经官拜宰相,六七十岁的老人家还屡屡奉诏出征。老头子大器晚成,扛着枪出来就是将,扶着墙出去就是相。

武后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现在的情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李义府和许敬宗的先后离世,让她在权力天平上暂时失去了控制。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把祖宗挨个封了个遍,然后自称天皇,武则天为天后。

武天后乐得合不拢嘴,看来高宗皇帝对自己还真不错,很随便就把自己搞成天字号的人物。

武天后还没来得及把露出的八颗牙笑容收回去。谁知道高宗又抡起一板砖迎面拍了过来,这是一块名牌板砖,名曰长孙无忌。

高宗皇帝在一次吃饱饭撑得打嗝的时候,想起了死去的舅舅长孙无忌。他重新翻阅了这起案子的卷宗。翻阅过后,他指出,这个案子疑点颇多。他强调,必须为长孙无忌翻案。

高宗开始张罗着为舅舅长孙无忌平反。舅舅啊,当年你死得有点冤。当时我政治上不成熟,做得有点绝。他下诏恢复长孙无忌的爵位;然后迁坟,陪葬昭陵;接着找来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承袭赵国公的爵位。这是刘仁轨封诏修史的第二年。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初春,彗星再度出现于长安城西北方的天空中,随后太阳突然变成了黄褐色。皇宫内院一时被各种谣传和猜测搅得人心惶惶。一环扣着一环,高宗一连串的凌厉攻势让武则天喘不过气。她打了辞职报告,高宗没批。

武天后一时陷入了手下无人可用的困境,她对自己的未来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她必须掌握政权,常委班子中(宰相中)一定要有她的人,必要时时立挺她。

第二,她必须掌握军权,枪杆子里出政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而现实情况是,她真的就要无路可走了。这年三月,武天后决定离开都城长安,移往洛阳的合璧宫。

当时的领导班子以宰相刘仁轨为首,另外几位宰相戴至德、张文瓘是太子的铁杆粉丝,郝处俊是忠诚的反武派战士。扳着手指头算算,想找个人帮帮自己都成了梦想。在武天后掌握实权的情形下,宰相们胆敢在高宗面前提出反对意见,以前根本不可能发生。随着反武派势力的逐渐抬头,武天后不得不有所考虑。

武则天是个政治敏感性极强的人,她不会在反武派官员的攻击之下乱了方寸。自己颁发的十二条革新政策,事实上就是向贵族的保守势力发起挑战,也是先发制人的策略。

武天后颁发的十二条革新政策,又名建言十二事。十二件事,事事关乎社稷。

一是劝农桑,轻徭薄赋。保护农民种田积极性,不要动不动就抛荒;

二是免京师附近百姓租税徭役。之所以免,是因为这些百姓为了国家的大工程大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

三是停止用兵,德化天下。打群架太野蛮,雷老虎的以德服人,值得提倡;

四是一律禁绝浮华淫巧。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廉洁自律从我做起;

五是停止大兴土木,节省开支,要把国家的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浪费可耻;

六是广开言路,有意见只管提,有想法只管讲,当然听不听是另外一回事;

七是杜绝谗言。那些背后捅人刀子,告黑状的事少做;

八是王公以下学习老子《道德经》。王公以上个个是道德模范,就不用学了;

九是父在母亡,为母守孝三年。尊重女性,从为自己老娘守孝开始;

十是奖励有功,无论是博士、勇士、壮士还是烈士,国家都给抚恤金,都给奖学金;

十一是京官八品以上增加俸禄。公务员涨工资,京官首当其冲;

十二是任官长久,才高职低者超级晋升。组织部门一定要选好人用好人,提拔干部要不看背景,不唯学历,不问出身。这十二条以高宗的名义发布诏令,即日生效。

这建言十二事的提出,证明了武天后政治手段的高明,她花大价钱养起来的北门学士,终于派上用场。类似这种材料文献,其实并没有多少过人之处。武天后炮制这份材料的目的只有一个——收买人心。

在此之前,武天后就已经预感到可能会发生这种事。上官仪事件就是一次响亮的警钟,音犹在耳,她又怎能忘记?她开始为自己上位大造舆论声势,召集一些才资俊秀的硕学鸿儒。

会叫唤的狗好找,但是做到绝对的忠诚却不是容易事。

要成大事,必须要有一帮属于自己的人。如果这时候强行在宰相中安插人手,难度不小。

但她很快就为自己找到了蹊径——编纂书籍。别忘了武则天当年也算是知识女性。索性就打着文学的旗帜,培养一帮学士作为自己的忠诚粉丝,从他们中间发现好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