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陆军的训练与教育

1935年,军政部长何应钦前往华北校阅河北、山东、山西各省的部队,其后又视察步、骑、炮、工、辎各兵科学校,以及航空学校、防空学校、电雷学校、宪兵团、教导总队等,结果发现“有一部分的部队和学校,对于军队教育的目的,还没有充分明了。譬如我到各省去检阅时,希望看一看班、排、连的战斗教练,射击演习,以及士兵的战斗动作。但是各部队所给我看的,大半是制式教练和操演大刀、拳术等等。及叫他们演习战斗教练,实施射击演习和班以下的各种小动作,可以说十分之七八都很生疏,甚至有完全不懂的,足见他们官长和士兵平日都疏怱了军队教育之目的。”[1]

抗战前,军队教育仅注重讲堂及操场制式教育,学校教育也是以教程为主,偏重理论,对于连以下的小动作及典范令,一向不甚重视。抗战初期,国军战略即决定以持久抗战为原则,但因战术和战斗技术太差,加以步、炮不协同,陆、空不联络,致使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这种缺失,明显的是由于过去教育没有注意所致。[2]

抗战时期,国军的军事教育与训练,即是在这种基线上开始的。军队以战斗为主,而战斗以获胜为目的,然而如何才可以获胜,则在综合有形、无形上的各种战斗要素,而善加发挥。所谓有形、无形各种战斗要素,原包括编制、装备、训练与运用四项,四者之优劣既分,则敌我的胜负自判。但四者之中,又以训练为基础,因为训练不良,则编制虽佳,必然使用不灵;装备虽良,也难发挥威力;战略、战术运用虽当,而执行者不能符合指挥官的意图,终必影响整个战局。因此研究军队的教育和训练,实为了解其战力的首要工作。

关于此一问题,近人仅作过初步的研究,[3]所用资料主要为何应钦所著《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一书。本章拟探讨抗战时期陆军的教育与训练,检讨其所面临的困难,并对其成效加以评估。由于篇幅的限制,本章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军官养成教育、召集教育及部队训练,至于精神教育和深造教育均不在讨论之列。

本章所用资料,主要为抗战时期的军方出版品和档案、军界人士的言论和回忆录,并辅以外国档案和回忆录。以上各类史料主要藏于“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及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