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国军的参谋人员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张作霖因急要声援卢永祥,即在热河、冀东一带向直军发动攻势,9月13日京奉线交通断绝,15日张作霖自任镇威军总司令,分兵六路,前锋进迫热河朝阳,俘虏了直军千人,直奉二次战争开始。吴佩孚奉曹锟电召,于17日至北京,即于国务院四照堂召集会议,会商作战计划。当晚应邀参加的人员,包括他的参谋长、总参议、陆军总长、海军总长、航空署长、代理国务总理,以及派有任务的高级将领等人。四照堂四面均为玻璃窗,电灯明如白昼,厅中置一长条桌,拥拥挤挤,坐满六十余人。大家坐了许久,才见得吴佩孚走到堂中。吴口传命令,念道:“奉张大逆不道,杀我人民,夺我土地,侵我主权,藐我武功。”还有什么“大张挞伐,除此元凶”之类。念到中间,电灯忽然熄灭,半晌才复明亮。王怀庆和冯玉祥坐在一处,只见王附着冯的耳朵低声笑道:“不吉!不吉!这是不吉之兆!”冯笑而不言。此时,吴佩孚已念至命令的正文,第一路任务如何,第二路如何,援军各路又如何。命令下完,吴即站起来说:“没有了罢?我们就这么办罢。”此时海军总长连忙站起来说道:“报告总司令!命令上没有提到海军,我们的舰队怎么办?”吴答道:“哦!哦!海军没有提,在命令上添一条罢。你们自由巡弋,以防意外。”航空署长又起来道:“还有我们空军呢,怎么办?”吴又哦哦连声,说:“也添上一条,你们随时准备,相机出击。”又有张家口骑兵将领起立请令,吴答:“在古北口外活动。”接着兵站负责者等人员也起立请令,吴搔了搔头,不耐烦地说道:“这样尽着往下添,还成个命令吗?你们不能等着以后再商量吗?今天就是这样了,散了吧!散了吧!”大家才一哄地散了。[1]

以上这段记载,根据的是身历其境的冯玉祥所作的回忆。冯日后背离吴自立门户,对吴自是多加丑化:由于事隔多年的关系,也不免有些错误,[2]但是仍然真实、生动地描述了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军作战计划制定的过程。此次战争范围之大和动员人数之多,均为前所未有。[3]吴佩孚出身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测绘科,早期在吉林从军有年,熟悉东北的山川形势和各军略要地,[4]在北洋将领中以干练著称,但是在其部队中,参谋制度仍未扮演应有的角色,而此时距清末西方的参谋制度输入中国,[5]已有二十余年之久。

事实上,近代中国的军事参谋系统,一直要到抗战期间才逐渐建立,发挥应有的功能。1938年元月,国民政府修正公布《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规定由委员长统率全国陆、海、空军,参谋总长为委员长的幕僚长,辖军令部、军政部、军训部、政治部、军法执行总监部、航空委员会、铨叙厅、军事参议院等部门。[6]军令部对全国参谋人员,力求提高素质,并自1943年元月起,组织国军参谋团,以奠定参谋系统的基础。

本章即拟根据海峡两岸所收藏的国军档案、战时军方出版品,以及回忆录等资料,对抗战期间国军的参谋制度实施的成效,及其所面对的困难,作一全面性的探讨,并与德、美两国的情况略加比较,借以明了其特色。抗战时期的国军,虽然包括陆、海、空军,但是由于海、空军参谋的人数和重要性均无法和陆军相比,因此本章不予讨论;抗战后期国军部分机构及部队的参谋组织所受美国的影响,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无法在本章中讨论;至于共军的参谋制度,笔者以其性质特殊,和其他一般国军的参谋制度有极大的不同,因此也不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