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雄起(第2/3页)

为了对抗强敌,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大敌当前,只有“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形势逼人,另类朱聿键力挽狂澜,顺应时代潮流,确立了“联寇抗清”的总策略。

第二,党争是亡国祸首,不消除党争,就不可能夺取胜利。

史学家普遍认为,明朝之亡,亡于党争,其实朱聿键早就看到了这一点。

面对天下的乱局,崇祯时期的“北漂”,弘光时期的“南混”,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只顾一己私利,不识大局。这些人在朝堂上你争我夺,极大地消耗了政权的能量。

这些人要么贪污腐化、飞扬跋扈胡作为(阉党、马阮集团),要么自视清高、眼高手低嘴过瘾(东林党)。无论哪一类,本质上都是结党营私,置政权最大利益于不顾,“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将国家拖入绝境。

即位伊始,朱聿键便开始着手整顿吏治、消除党争。在官员的任用上,朱聿键摈除门户之见,提出了“用舍公明”的方针,广泛搜罗人才。他任命三十多人为内阁大学士,一举打破明朝自开国以来最庞大内阁的记录。

朱聿键爱才、惜才,对一切不屈服于清廷的人,不管他过去做过什么、能力水平如何,朱聿键都敞开大门吸纳,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马士英。

当时,鲁监国是东林党掌权,马士英混不下去,因为跟郑芝龙是好友,就准备投靠福州政权。朱聿键相当欢迎,但遭到东林党人的激烈反对。为了不犯众怒,朱聿键只能妥协,马士英未能入闽,被责令在江浙一带“图功自赎”,但确实体现出朱聿键的“用舍公明”。

在监国时期,朱聿键亲自撰写三篇《便览》,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执政理念,其中有一句写道:“盖国家之治,必文武和于上,始民兵和于下。不然,立败之道也。”这显然是针对祸国殃民的党争有感而发。

在吏治方面,朱聿键不仅向党争开战,还大力惩治贪腐,严格执行“小贪必杖,大贪必杀”的规定,有效地缓和了官民之间的矛盾。

除了对外策略调整、对内整顿吏治之外,隆武皇帝朱聿键最突出的功绩,还在于妥善地解决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此问题没有先例可循,崇祯、弘光两朝基本上都没有遇到,但隆武政权必须直面,如果继续回避或者维持现状,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个问题就是:怎样对待和处理在清军的威逼下已经剃发的百姓?

当时,很多百姓从“敌占区”一路南逃,其中有没剃头的,也有被剃头的。事情本身并不奇怪,清军带着砍刀来,要么剃头,要么砍头,只能选一样,能跑的早跑了(没剃头的那部分),跑不了又活下来的,当然只能秃着前顶。

对被剃头的人,怎么处理?二选一:A.不杀;B.杀。

选A?剃头者就是归附清朝的叛徒,叛徒比敌人还要可恨。对于这些“贪生怕死之徒”,怎么能够宽容?要按照崇祯的性格,不灭你九族就算客气的了。实际上,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的军队最开始对这些被剃头者都是一杀了之。

选B?百姓也是被逼的,既然选择南逃,说明心理上是抵制清政权的。如果大开杀戒,无异于滥杀无辜,政治上将造成极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归附自己的人不问青红皂白地滥杀,等于是把这些力量推向自己的敌人。

杀也不妥,不杀也不妥,这个问题确实相当棘手。

显然,朱聿键选择了A。实事求是地说,做出这个决定,是要承担极大风险的,对“贪生怕死之徒”网开一面,至少得给个说法吧?参考一下古往今来对己方战俘的处理,便能深刻领会这种思想的强大惯性。

另类朱聿键的高明就在这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新难题,朱聿键给出了一个新提法:“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因此“兵行所至,不可妄杀”。

——什么是水平?这就是水平!归类于“难民”,所有难题得以完美破解!

“无发为难民”,短短五个字,如同一道光芒,划过历史长空里的漫漫黑夜,给人信心,给人希望,这就是人性的光芒!

我深信,另类朱聿键若是生在太平之年,必是一位治世明君,只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假如。

挖墙脚

尽管隆武皇帝朱聿键有逆势崛起的雄心壮志,但或许是因为常年蹲在大狱,他对江湖的险恶明显认识和准备不足。很快,残酷的现实如一盆冰水,将他浇得寒彻心骨。

朱聿键想有所作为,但总是不乏有人跟他叫板。一个血统疏远,还蹲过大狱的人居然做了皇帝,当然会有一些人不服气。

前面提到过,浙江政权的监国朱以海就是其中之一。

在督师张国维的竭力坚持下,朱以海重登监国之位,实际上就是不承认隆武政权的领导,紧挨着的浙、闽两地转入“面和心不和”的对峙状态。

由于浙江没气力,福建没兵力,两方虽然相互不买账,所幸没有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但是没有武装冲突并不等于没有冲突,武的搞不起来,就从文的下手。

名花虽有主,我来松松土,隆武、鲁监国开始互相挖墙脚。

在浙江政权中,有一部分人赞成与福州政权联合(“右派”),隆武皇帝就派人加紧笼络。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朱聿键派都御史陆清源携十万白银前往浙江,名为“犒师”,实际上是“拉拢腐蚀”朱以海手下的“右派”。结果,“右派”没拉上几个,陆清源却被“左派”的人给剁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鲁监国也在打朱聿键手下的主意。四月,朱以海派遣左军都督裘兆锦、行人林必达前往福建“访问”,他们担负着一个秘密使命——拉拢郑芝龙。

朱以海这招棋下得相当狠!郑芝龙掌握着福建的绝大部分军队,一旦他被拉拢,相当于给朱聿键来了一个釜底抽薪。

不过,朱聿键很快就发现这两人不对劲,老是到郑芝龙的府邸晃荡。经过一番打探,朱聿键怒了,竟然敢在老子眼皮子底下耍花招!没得说,打入大牢!

朱以海不死心,又派郑芝龙的好友——总兵陈谦前往福建。陈谦留了个心眼,差人先去探一下郑芝龙的口风。郑芝龙给陈谦的回答是:“吾在,无妨也。”

得到郑芝龙的保证,陈谦大着胆子来到福建。没想到,郑芝龙的口头保证根本不管用。陈谦见到朱聿键,递上朱以海的书信,朱聿键才看了三个字,就气得七窍生烟,当即将陈谦投入大狱。

哪三个字这么厉害?——“皇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