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惊变(第3/6页)

马蛟麟气得直撞墙,对方可是上万人马啊!老子要的是援兵,不是心理医生!生气归生气,但马蛟麟明白罗绣锦也没办法,他跟佟养和一样,“光杆司令”一个。

大敌当前,援军又不靠谱,马蛟麟决定“自救”。他曾经在何腾蛟的麾下效力,对何腾蛟部队的“作战风格”非常了解,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处乱,处处乱”。只要攻其一处得手,何腾蛟的大军必然阵脚自乱、全线溃败!

章旷的军队还没到,马蛟麟与副将李显功便率领骑兵主动出击。其实,马蛟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他只有几百骑兵,要想把上万人的军队冲散,只有看运气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死马当做活马医吧!

在章旷的“配合”下,马蛟麟成了医活死马的“神医”。章旷、王进才在陆路遭到“马神医”骑兵的袭击,未明敌情便仓皇撤回湘阴。“马神医”乘胜追杀五十里,又将王允成的舟师击溃。

章旷如此不经打,不是出卖堵胤锡吗?所幸堵胤锡、马进忠进抵嘉鱼后,探知章旷的军队溃败,果断后撤,方才避免孤军深入,保存了实力。

马蛟麟“撞大运”的几百骑兵,竟然让第二次合击武昌的作战计划彻底破产,简直太富有戏剧性了!对于风雨飘摇的南明政权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悲剧,而更大的悲剧很快就会到来。

何腾蛟在谋划第二次武昌战役时,并不知道清廷也在酝酿针对湖南的大动作。博洛平定浙江后,多尔衮决定“提速”,加快统一的步伐,作为华南门户的湖南自然首当其冲。

由于豪格、吴三桂正率大军在陕西作战,准备入川剿灭张献忠,清廷于八月十五日委任恭顺王孔有德为征南大将军,率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并配属佟养和率领的舟师,挥师南下,直取湖南。

接到诏令,孔有德等人一溜烟跑回了东北,因为他们的军队还在辽东。这么一来一去地折腾,“三王”的军队耽搁了近半年,于永历元年(1647年)二月初抵达岳州,准备发起“湖南战役”。

“三王”的军队来得比较慢,但进攻速度相当惊人。

二月十六日,“三王”大军从陆路南下,佟养和率舟师走水路进击,南明守军顿作鸟兽散。十八日,清军进抵湘阴,章旷逃往长沙。何腾蛟急调马进忠、王允成部向长沙靠拢,但援军尚未抵达,清军已经兵临城下。

何腾蛟的部队不算少,但大部分是就地收编的山匪(如黄朝宣部)。所谓山匪,就是有肉吃的时候疯抢,要拼命的时候狂闪。眼看形势不对,山匪们哪里有兴趣跟着何腾蛟送死。黄朝宣龟缩在攸县老巢,看长沙的热闹。

长沙危在旦夕,何腾蛟、章旷在王进才部的护送下向南逃窜,于三月中旬抵达衡山,又在云南将领赵印选、胡一清的护送下逃往衡州。

二月二十五日,清军占领长沙,孔有德随即在各方向重新部署,扩大战果。

长沙以西,由怀顺王耿仲明率军进攻常德,堵胤锡率领的马进忠、王允才部不是清军的对手。为了避敌锋芒、保存有生力量,堵胤锡率部向西转移至九溪卫(今湖南慈利附近),七月再退往永定卫(今湖南张家界)。

长沙以南,由智顺王尚可喜率领,目标是黄朝宣驻扎的攸县。大军压境,何腾蛟选择逃窜,堵胤锡选择转移,黄朝宣选择了第三条道路——投降。

黄朝宣的投降并不是无条件的,确切地说,是“接受招安”。黄朝宣的一厢情愿,倒搞得尚可喜云里雾里:我没说要招安你啊?

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尚可喜搞明白了,原来对方是想比较体面地投降。尚可喜更不答应了:弄死你比弄死一只蚂蚁还容易,谁不知道你山匪一个,换主子比换老婆还快,谁稀罕你投降?

最后,投降的事情没谈成,黄朝宣赶紧逃往衡州,攸县也失守了。

长沙以东,董英驻守在浏阳,这一路轮到孔有德亲自上。不过,孔有德没有尚可喜这么“矫情”,主动派人招抚董英。董英见大势已去,于三月初七向清军投降。

常德、浏阳、攸县先后失守,省会长沙的外围残余势力基本扫清,“三王”军队继续向南进发。

四月十四日,衡州失守,何腾蛟、章旷继续跑路,逃往永州、东安一带,黄朝宣没跑,直接向清军无条件投降了。

投降之后,黄朝宣本想谋个一官半职,继续在湖南为虎作伥,但他在湖南的名声实在太臭,孔有德可不想惹一身骚。

从山匪到官军,黄朝宣四处欺压百姓、胡作非为。引用一句教科书上的套话:恶贯满盈的黄朝宣,双手沾满了湖南人民的鲜血。

孔有德早就想除掉这颗“有奶便是娘”的“定时炸弹”,既然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杀了还能得民心,何乐而不为?

据说,黄朝宣被清军处死的那一天,衡州城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百姓们欢天喜地,跟过大年似的。虽说黄朝宣的死印证了“善恶到头终有报”的老话,但此情此景,着实令人心情有些沉重,不知应该拍手称快,还是扼腕叹息。

“三王”大军占领湘南重镇衡州,杀了黄朝宣,却没有挥师南下扩大战果,而是驻扎在长沙、衡州一线休整,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从衡州到朱由榔所在的武冈,南明的军队只有刘承胤部。何腾蛟都打不赢“三王”,更别说小小的刘承胤了。如果“三王”乘胜南下,即使腿长鼻子灵的朱由榔开溜了,清军也能顺势拿下永州、桂林、梧州,将永历政权逼入西南死角。

孔有德在关键的时刻踩了刹车,并非惧怕不值一提的刘承胤和瞿式耜,而是这群东北兵将遭遇一个更加强劲的敌人——南方的酷暑!

晕倒!

没错,中暑了是会晕倒的,甚至还会死人!特别是习惯了呵气成霜、流泪成冰的北方人,南方夹杂着湿气的酷暑比任何敌人都要可怕。

这种“湿热”,中医称为“瘴气”。“瘴气”资源极其丰富的两广历来被称为“瘴乡”,所以一直都是纯天然的流放之地。凡是流放到这里的人,过上一个夏天,一旦中暑就能死掉一半。(南州水土温暑,加有瘴气,致死者十必四五。)

对于当时的北方人而言,“谈瘴色变”绝不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不敢冒险的孔有德跟朱由榔约定:秋高气爽之日,便是我们相见之时!

浪迹武冈遇“屌丝”

该说说朱由榔了,不知他在武冈(奉天府)过得可好。

永历政权“搬家”到武冈之后,“东道主”刘承胤确实挺够意思的。朱由榔有吃有喝,还不用干活,因为“政事皆决于承胤矣”。对于“南混”而言,没活干是领导的“特殊关照”;对于朱由榔而言,没活干却不是什么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