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兴(第2/7页)

巡抚、巡按联名上奏弹劾提督、总兵,更何况受弹劾的还是“降将”,金声桓、王得仁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咱哥俩肯定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如果多尔衮心情好一点,两人最多就是逮往北京,要么吃牢饭,要么做“北漂”。如果赶上多尔衮正在抑郁,麻烦可就大了,说不定脑袋当场搬家。

与其受制于人,不如奋起反击!清廷的最终裁决尚未到达,金声桓、王得仁决定先发制人,于永历二年(1648年)正月二十七日率部斩杀江西巡抚章于天、江西巡按董学成、江西布政使迟变龙、湖东道成大业,正式宣布“易帜”。

江西变天了,一场足以扭转天下局势的大地震爆发,拉开了南明“中兴”的序幕!

起义后,金声桓力邀赋闲在故里的东林党元老姜曰广出山,主持大局。由于不知隆武政权消息,刚开始还奉隆武为正朔,后来得到消息,方才改奉永历为正朔,并派人乔装前往广西,向永历朝廷报告情况。

南昌高举义旗,吉安、饶州(今江西波阳)、袁州等府纷纷响应。二月,王得仁率部进抵九江,九江总兵冷允登开城迎接,九江知府吴士奇也归附了起义军。至此,除了南赣巡抚刘武元、南赣总兵胡有升、副将杨遇明等据守赣州、南安两府,参将康时升据守广昌府外,江西其余府县像变魔术一样,奇迹般地回到了南明的怀抱。

上一次将江西“变色”用了五个月,这一次“变天”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金声桓堪称“速度体”。不过,此时的金声桓必须考虑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接下来,该怎么办?

事实证明,“革命”成功之后选择走哪条路,不见得比“革命”本身容易。起义成功的金声桓还没有心思欢呼胜利,因为他面临着五种选择,简而言之就是“东西南北中”:

东——进取福建、浙江,接应郑成功、鲁监国等部;

西——收复湖南,向永历朝廷靠拢;

南——拔除盘踞在赣南的“钉子户”,伺机入粤剿灭李成栋;

北——从九江出发,顺江进取南京;

中——蹲在家里,什么也不干。

我们先结合当时的形势,通过排除法替金声桓分析一下。

“西方案”应当最先被排除掉,其一,地皮不熟、后勤补给困难的金声桓未必是“三王”的对手;其二,湖南是何腾蛟的地盘,即便能打胜,账也不好算。

“东方案”也不靠谱,福建、浙江早就被“浙系”、“闽系”、“地方系”搅成了一团浆糊,如果再加一个“赣系”,就算是祖冲之、刘徽灵魂附体,恐怕也扯不清这笔烂账。

“中方案”相当于等着挨揍,不符合金声桓的性格。如果想挨揍,早就等着多尔衮下诏令拿自己开刀了,何必等到现在?

“南方案”似乎也不妥,先不说易守难攻的赣州能否顺利拿下,即便占领赣州,筋疲力尽的金声桓未必是李成栋的对手。想指望广西的永历军队配合,抄李成栋的后路?没睡醒吧?

“北方案”更扯,拿着一口奶锅,就敢烙大煎饼?不过仔细琢磨琢磨,也不是没有创造奇迹的可能。

其一,清军此时主要在湖南、福建用兵,从没有想到江西会有麻烦,因此长江沿线防守极其薄弱,能否凑出一万人还要打个问号。除了留守江西以外,金声桓还能派出多少人呢?保守估计,二十万!

其二,金声桓在江西搞大动作,上游的湖北和下游的安徽响应相当积极,抗清义师活动频繁。

其三,极具政治意义的南京一旦被攻破,南明的感召力将呈指数级增长,江南的形势极有可能发生逆转,大量的降清军队纷纷倒戈并非痴人说梦。

总之,“北方案”的风险低于“西方案”和“南方案”,高于“东方案”和“中方案”,但预期收益与其他方案根本就不在一个数量级,当是“风险投资”的首选方案!

幕僚胡澹虽然不懂什么“风投”,但同样看到了夺取南京对于扭转江南局势的重要意义,极力向九江的王得仁建议顺江而下,直逼南京。胡澹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战术:“以清兵旗号服色顺流而下,谎称章于天求救者。”

王得仁认为比较靠谱,一面派人前往南昌请示金声桓,一面派兵攻打上游的蕲州,为顺江而下做准备。虽然蕲州不克,但王得仁的部队已经控制了九江上游的黄梅、广济(今湖北武穴),令自顾不暇的湖北清军不敢贸然进犯。在九江下游,安徽的太湖、宿松、潜山、英山(今属湖北)等地义师活动频繁,可以沿路为金声桓的大军提供作战支援、地形向导和后勤补充。

天赐良机,准备开始!

没文化,真可怕

就在踌躇满志的王得仁准备出征之时,突然接到南昌传来的消息——“北方案”被金声桓否决!

王得仁囧了:什么情况?

如此大好机会,为什么金声桓选择放弃呢?

或许只有一种解释:没文化,真可怕!

南昌举事时,江西掌印都司柳同春下落不明,估计是潜逃到南京“报案”去了。既然清军已得知江西的情况,想穿着清军制服浑水摸鱼已然是不可能了。当然,这只是战术上的因素,手握二十万大军,穿着明军的制服强攻也未为不可。

真正让金声桓决定放弃的,是战略上的考虑。不是他自己的考虑,而是部将黄人龙的考虑。黄人龙认为,只要大军从江西走出去,无论攻上游的武昌,还是攻下游的南京,都是死路一条,因为赣州还在清军的手里。

赣州有这么重要吗?不是重要,而是相当重要!

黄人龙讲了一个典故: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造反,时任汀赣巡抚的王守仁只用了四十三天便平息叛乱!

金声桓大惊失色,原来“速度体”并非自己独创!

王守仁当年能如此速度地平乱,天造地设的因素很多,如果只准用一句话来归纳,那就是——因为王守仁是明朝第一牛人!

黄人龙却不是这么总结的,他的归纳也是一句话——因为王守仁占着赣州!

这话要是传出去,再多的牙科医生都供不应求,因为天下人的大牙都笑掉了。但如果只是为了忽悠金声桓这个大老粗,倒也足够了!

这正验证了那句话: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金声桓不仅没文化,而且把记忆掉了一地。当年他投靠清军,江西变色,赣州依然在明军的手里,据守赣州的万元吉还是比较牛哄哄的人物,却没能把南昌怎么样,最后自己被灭了。就从这一事实来说,黄人龙的结论极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