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危局(第2/4页)

如果对《水浒传》比较熟悉,下面这段可以跳过。如果不怎么熟悉,请接着往下看。

当张名振提议迎接鲁监国上岛时,黄斌卿跟“白衣秀士”王伦一样,编出一大堆借口,说自己奉隆武为正朔、舟山“地窄粮寡”,等等等等。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你们还是另寻别处吧,小弟这里庙太小,难容各位大佛。(《水浒传》中的王伦对晁盖等人说:“感蒙众豪杰到此聚义,只恨敝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

张名振怒了:扯什么淡,不就是多你黄斌卿一个吗?

九月,朱以海、张名振决定诉诸武力,并策反了黄斌卿手下相当不得志的部将王朝先。在王朝先的配合下,黄斌卿及其铁杆亲信全部被秘密剿灭,“浙系”完全控制舟山。

至此,舟山成了“浙系”的抗清中心。

打内战,反饥饿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百姓曾喊出了“反内战、反饥饿”的口号。对于郑成功而言,这个提法显然是不现实的,要反饥饿,就必须打内战!

为什么?

粮食要么在清军手里,要么在南明军手里,你觉得郑成功打得过谁?

永历二年(1648年)八月起,广东揭阳爆发了一场历时半年的内战。内战的双方,一边是率船队买粮“反饥饿”的郑鸿逵水师,一边是驻守潮州的李成栋部将郝尚久。

一个买粮,一个守城,既然李成栋已经“易帜”,郑成功也奉永历正朔,为什么还能打将起来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其一,潮州是传统产粮区,这让致力于“反饥饿”的“闽系”军队垂涎三尺。

其二,“闽系”与李成栋的成见极深。

“闽系”将领随郑芝龙降清后,都归属李成栋的领导。昨天还在战场与李成栋厮杀,今天就成了他的部属,因此饱受李成栋及其亲信的刁难甚至暗算。即便是广东“易帜”,李成栋态度依旧,原“闽系”将领纷纷回到福建投奔郑成功(施琅也在其中)。

郑鸿逵来到“老冤家”的地盘上买粮,明码实价、童叟无欺,郝尚久偏偏从中作梗。刚开始就把粮食当成切糕卖,郑鸿逵当然不干。后来不管老郑怎么开价,郝尚久就是两个字:不卖!再多说两个字:滚蛋!

买不来粮食就得挨饿,没饭吃的人什么事儿干不出来?郑鸿逵就跟郝尚久杠上了:不卖是吧?爷还不买了,直接改抢!

就这样,双方从八月打到十二月,谁也没占谁多少便宜。十二月十七日,郑成功亲率主力开赴潮州,以“征粮”为名在潮州外围大肆抢掠。郝尚久率军“自卫”,郑成功随即宣布“郝虏助逆”,开始大打出手,先后占领海阳(今广东潮安)、揭阳、潮阳、惠来、普宁等地,将郝尚久围困在潮州城内。

由于“浙系”、“闽系”内讧不断,陈泰、陈锦对福建的进剿十分顺利。仅仅一年的时间,“浙系”、“地方系”占领的福建各地便纷纷沦陷。

永历三年(1649年)三月,陈泰奉命率军北上回京,福建又成为“半真空”状态。

九月,清军千总王起俸因对上司——云霄营副将张国柱不满,前往铜山向郑成功投诚。次月,郑成功趁机杀到云霄港,击杀张国柱,俘获姚国泰,攻占云霄。

随后,郑成功派出一部兵力扼守盘陀岭,率主力围攻诏安。漳州总兵王邦俊率军救援,于十月二十八日攻下盘陀岭,郑成功被迫取消攻城计划。

尽管未能趁机扩大战果,但王起俸投诚、姚国泰被俘,郑成功已经赚大了!

打仗,重要的不是一城一地,而是人才!

郑成功跟清军较量,最大的优势是有强大的水师,最大的劣势是缺乏骑兵部队,因此每次都能从容退往海上,但陆战方面总是吃大亏。为了能够长期坚持,郑成功急切地需要一支骑兵,而王起俸、姚国泰恰恰就是杰出的骑兵将领!

随后的几年里,王起俸、姚国泰帮助郑成功训练出了一支战斗力十分强悍的骑兵部队,让清廷感到越来越难对付。

后院起火

此时的多尔衮还考虑不到那么远,他也没有精力去预测几年之后到底会发生什么。

对于多尔衮而言,永历二年(1648年)是极不容易的一年,金声桓、李成栋突然“易帜”改变了南方的力量对比,给清廷带来了诸多麻烦。好在南明各派势力不太给力,除了暂时失去广东以外,清廷并没有太大损失。

时间进入永历三年(1649年),多尔衮发现真正的危局与考验才刚刚到来。他坐在紫禁城里心急火燎,急得脚下生疮、嘴上起泡;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多尔衮到底在急什么?

这里面还涉及另外一个疑问。

济尔哈朗大军收复湖南全境,并打开了广西的北大门,可迅速挥师南下,荡平两广。陈泰大军也平定了福建,可以直入广东,配合济尔哈朗的作战行动,对永历政权构成两面夹击之势,完全能够置朱由榔于死地,最起码也能把朱由榔打成海漂。

但是,两支大军先后接到多尔衮的命令,放弃战机撤回北京,让永历政权得以苟延残喘。这么好的机会,多尔衮为什么选择放弃?

直觉告诉我们,多尔衮的后院起火了!

纵观整个南明时代,能把清廷打急眼的南明将领有两个人,多尔衮在有生之年只遇上了一个。正是这个人在多尔衮的后院点了一把火,而且这把火越烧越旺,初来乍到的清廷倏忽之间成了“铁板烧”。

点火之人,名叫姜瓖。烧起来的后院,是距离北京不远的山西。

姜瓖,陕西延川人,前明大同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投降大顺军,五月李自成溃败,姜瓖杀守将张天琳后归附清军。

姜瓖刚刚归附清军时,将清军“报君父之仇”的宣传信以为真,擅自拥立代王后裔朱鼎珊,遭到多尔衮的严厉痛斥。七月十五日,姜瓖上疏“引咎辞职”,由于正值清军初入中原、笼络人心之际,多尔衮采取了宽宥、怀柔的政策。

背负这个“前科”在身,姜瓖在十月被调遣跟随阿济格西征时,表现得相当卖力,希望能够挽回影响。但是,次年七月被召回北京后,姜瓖又受到刚林等人的百般责难,被扣上“拥立前明宗室”的帽子,俨然是一出卸磨杀驴、秋后算账的把戏,好在多尔衮又没有深究。

刚林唱白脸,多尔衮便唱红脸,姜瓖被搞得心惊胆战,一方面对清廷言听计从,一方面又保持高度警惕。

永历元年(1647年)三月,清廷向“投诚”的前明将领发了一道谕令:“派亲子一人入朝侍卫,以习满洲礼仪,察试才能,授以任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多尔衮这是想通过扣留人质来驾驭这些政治立场不坚定的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