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危局(第4/4页)

多尔衮第二次亲征历时两个月,战果并不明显,于八月匆忙返回北京。天下未定,主少国疑,朝中不能没有拿主意的人,多尔衮实在是身不由己。

真正对山西战局起到扭转作用的,是接替耿焞担任宣大总督的佟养量。

佟养量被多尔衮从山东调了过来,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便是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活动的刘迁义师。

佟养量的这一招确实相当狠!

代州在大同的南面,中间隔着应州、山阴。多尔衮第一次亲征时,代州与大同的联系被切断。但是,对于围困大同的阿济格而言,代州的刘迁仍然是躲在自己背后的威胁。背着一颗“定时炸弹”,阿济格难以对大同的姜瓖放开手脚。万一刘迁在背后捅上一刀,跟姜瓖一起南北夹击,自己就真成对方嘴里的“三明治”了。

佟养量清剿刘迁部,义师寡不敌众,退往五台山区,又遭到清军的穷追猛打,被彻底剿灭。

阿济格没有了后顾之忧,对大同的攻势日益迅猛。另外,大同被死死围困了几个月,已经是“兵民饥饿,死亡殆尽,余兵无几”,形势对孤军奋战的姜瓖越来越不利。

每到严峻的时刻,总是不乏贪生怕死之徒。眼看大同的形势愈加危急,姜瓖手下的总兵杨振威决定叛变,并暗中与城外的清军接洽投降。

八月二十八日,杨振威暗杀姜瓖,举城叛变,再次上演了“堡垒从内部攻破”的惨剧。据说,大同不战而降之后,多尔衮曾咬牙切齿地下了一道谕令:将大同的城墙削去五尺!——他也不想想,以后就是自己守城等别人攻了,这不是帮敌人的忙吗?

或许,生死事小,面子事大,愤怒往往令人丧失理智!

愤也泄了,墙也削了,山西还得接着打。

不过,随着大同沦陷、姜瓖殉国,山西的形势发生了逆转。由于各地义师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很容易被各路清军分割包围,清军的进剿行动明显轻松许多。

大同失守前后,各部清军捷报频传。满达海剿灭宁武总兵刘伟部,攻陷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州朔城区)。博洛先后夺取平遥、辽州(今山西左权)、榆社等地。孟乔芳率领的陕西军队会同户部侍郎额色进剿白璋义师,攻克蒲州、临晋、河津、解州、猗氏(今山西临猗)等地。

进入九月,清军的攻势更加迅猛。博洛部与满达海部合攻姜建勋义师,于九月十四日攻陷汾州,太谷、沁州、潞安(今山西长治)相继失守。同月,陕西军队也在晋西南剿灭韩昭宣义师,夺取运城。

十一月,博洛率部取得“泽州大捷”,陈社、何守忠等义师将领被擒杀,泽州失守。李建泰见大势已去,在太平县(今襄汾县汾城镇)向清军投降,后被处死。

山西的局面基本平定,阿济格、博洛、尼堪等率满军回京,吴三桂、孟乔芳、佟养量等分别在陕西、山西境内收拾残局。

十二月,吴三桂在陕西榆林剿灭了刘登楼部,分兵渡河进入山西。义师总兵贺国柱投降,并充当内应,义师总督万练自尽。随着最后一支成建制的义师被消灭,轰轰烈烈的山西大起义也宣告失败。

山西大起义,绝对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抗争!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局,多尔衮如临深渊、胆战心惊。遗憾的是,由于义师缺乏联系与后援,又没有广阔的地盘周旋,起义必然归于失败,清廷危局终将得以化解。但是,惨烈的失败,掩盖不了正义的光芒!

现实不禁令人疑惑:

南方,地盘不小、军队不少,为什么清军能够欢声笑语、传檄而定?

山西,地盘不大、军队不多,为什么清军如此凌乱抓狂、倾巢出动?

原因或许很多很复杂,但我只想说——姜瓖,历史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