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攻新罗盖苏文失道 征高丽李世民出策(第2/2页)

李世民宣布召开会议,研究一下高丽问题,与会者积极发言,针对到底可不可以出师展开讨论。首先提出忧虑的是谏议大夫、书法家褚遂良同志。

褚遂良说:“陛下征讨辽东固然是好,可是,万一第一次没能攻下来,就得班师再攻,再攻,安危可就不可捉摸了!”

话音刚落,李勣立刻反驳,“臣有意见!臣认为不是这样,陛下想想,之前薛延陀寇边,陛下想要追击,被魏徵苦谏劝阻。以前要是打了,就能打得他们片甲不留。陛下看看现在,他们屡屡滋事,至今为恨!”

李勣的话触痛了李世民敏感的神经,他点头道:“是啊,朕就是因为有一点的忧虑,不能顾全大局,才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事有凑巧,新罗派出的第二、第三拨告急的使者先后来到长安,连哭带闹,让李世民很快作出了出兵的决策。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日,李世民下令,让吴船四百艘从水路运粮先走,诏令营州都督张俭征集幽州、营州士兵以及契丹、奚、靺鞨等一起出兵。

大军马上就要集合完毕,盖苏文被吓倒了。

他包好几箱金银珠宝,派来高丽使者,不远千里地来到了长安。高丽使者以死相邀,非逼着李世民收下贿赂,李世民说军队都出动了,贿赂什么的不要。这下,盖苏文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淡定。为了能让李世民收回成命,他竟将高丽朝内的五十个高官送到长安,让他们为李世民站岗。

高丽来的大臣为盖苏文求情,原本不打算为难他们的李世民震怒异常。他指着他们的鼻子骂道:“你们是高武(荣留王)的亲信,不伏节死义,现在倒还替着贼子求情!全都给我滚!”

五十人被侍卫叉了下去,关进大牢。

战前要开动员大会。

李世民把动员大会的地址选在了太极宫,他立于大殿之上,用激昂的语气向集合在此处的长安父老宣布:

“辽东本就是我中华故土,贼人莫离支,弑君杀主,天理难容,朕要亲征讨伐!”

人群一下爆出猛烈的喝彩声,李世民却还安慰大家道:“即便这场战争有多么正义,也不能代表可以不顾任何人的牺牲。朕与诸位父老约定,乡亲父老之中,有子孙随我出征者,朝廷定会予以厚待。诸位回家,一定要安心休养,待我王师凯旋之日!”

李世民的决策让群臣大吃一惊。

出征高丽是必须的,但没人同意皇帝御驾亲征。

为此,群臣纷纷进言。大家说出三样李世民不可亲征的理由,这三条理由,说到底是李世民不能跟高丽一般见识的意思:

一曰去本逐末,二曰舍高取下,三曰释近求远。

一个边陲小国,用得着天子亲自出马吗?这是几乎所有文臣的看法。

然而,一个想要创立不朽功绩的帝王,你是无法拦住的。李世民身居朝廷,不亲自出战已经有二十年,对任何曾经是战神一样的人物来说,一直就这样下去,的确让人难以接受。盖苏文攻打新罗,对唐朝来说,是个灭掉高丽的好机会。在世间舆论没有任何反对的情况下,这就是一场正义的出兵。

它既能灭掉来自东部的威胁,又能满足自己的雄心壮志,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李世民对群臣说:

“盖苏文弑君屠臣,一国之人都在伸长了脖子等着去救,你们想过没有,我不去救,谁去救?”

从长安到平壤,经营州由陆路往高丽,共有四千多里地;经东莱(山东半岛)往高丽,陆路二千五百里,水路七百里。

这次,李世民调集富庶地区仓廪粮草,先行运到了战场。他选择了两个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点作为屯粮之处——营州和古大人城。

营州,今辽宁朝阳,以东是渊盖苏文镇守的要地;

古大人城,今山东龙口,与高丽隔海相望。

不知道这两地的同志,可以去夜市卖地图的妇女那里买一张中国地图,当然也可以光看不买。因为大致看一下就知道,这两地乃是攻打高丽的跳板,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就这样被存储在了陆路进军的终点。接下来,便是听从李世民的安排,耐心等待军队的到来,再作打算。

唐军的规划很快就出来了,分水陆两道,具体安排如下:

平壤道

行军大总管:张亮。

行军副总管:常何、左难当。

行军分总管:冉仁德、刘英行、张文干、庞孝泰、程名振。

平壤道任务:募集长江、东吴、京师、东京兵马,打造吴船五百艘,泛海趋平壤。

辽东道

行军大总管:李勣。

行军副总管:李道宗。

行军分总管:张士贵、张俭、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弥射、姜德本、曲智盛、吴黑闼。

辽东道任务:率领铁骑,直逼辽东。

两大道出兵之前,张俭率领的试探部队就先跟辽东的高丽军队掐了起来。

这是一场十分滑稽的战斗,以张俭不战而退告终。

起先,为了配合张俭同志,让他能安心渡过辽河,李世民派了一名优秀的画家、工艺美术家、建筑学家,先给先锋军制造四百艘战船。工艺美术家名叫阎立德,他是画家阎立本的哥哥。战船修造得顺顺当当,宏伟的大船按时交付,阎立德也给工匠发足了工资,没有拖欠尾款的情况。

另外,战船设备一流,有很好的作战能力。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