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复望蜀(第3/9页)

那时的人,普遍迷信谶书,读了公孙述的传单,宁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于是人心动摇,真觉得公孙述就是真命天子,进而便怀疑起刘秀来,以为刘秀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拳头大一些的军阀。

刘秀见了公孙述的传单,一身冷汗。这哪里是传单,分明是公孙述向他下的战书。

想当初,刘秀部下诸将先后数次劝他称帝,都被他拒绝,直到强华向他献上谶书《赤伏符》,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卯金修德为天子”,他这才欣然同意称帝。可以说,谶书的预言,便是他帝位合法性的根基。

而如今,公孙述引用谶书,对他发起了最为强烈的指控,指出他所依赖的《赤伏符》完全错误,从而彻底否认了他称帝的合法性。在真正的战场上,刘秀可以一再退让,乃至于屡吃败仗,这都没关系,但在现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却绝对不能输,也根本输不起,一旦他输了,那就证明他只是一个赝品皇帝,从而招致天下人的怀疑和抛弃。

兵马尚未正式交锋,而在他和公孙述之间,势必先有一场论战。

放在现在,这事很简单,两人直接上电视,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公开辩论一场,谁对谁错,立见分晓。而在当时,刘秀却只能鸿雁传书,对公孙述一条条进行反驳:

“废昌帝,立公孙。”说的是霍光废昌邑王,立汉宣帝。所谓公孙,是指汉宣帝刘病己,和你没有丝毫关系(汉昭帝元凤三年,上林苑中一棵枯死倒地的大柳树,忽然有一天自己站起,复活过来,重新长出叶子。虫子吃其树叶,在树叶上吃出五个空心字——“公孙病己立”。宣帝名病己,称皇孙,其后果然继昭帝之后称帝)。

“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说的是黄帝,黄帝号轩辕,姓公孙,同样跟你没有任何关系。

“西太守,乙卯金。”说的是高祖刘邦,指高祖于乙未年登基称帝。

谶书说:“汉家九百二十岁,以蒙孙亡,受以丞相,其名当涂高。”你是当涂高吗?既然不是,你凭什么代汉?而且汉朝有九百二十年的运数,现在才过了二百余年,还将有七百年的江山,你就且等着吧!

你又拿掌纹说事,谁不知道那是你自己刻出来的?王莽伪造符命,你也跟着他造假,学什么不好,你偏要学王莽,你难道没看见王莽的下场?

你不是我的贼臣乱子,只是你身边的人希求富贵,这才蛊惑你称帝,所以我并不怪你。你已经上了年纪,来日无多,妻子又弱小,要早作决断,迷途知返,以免日后追悔莫及。天下神器,不可力争,你可得仔细想想清楚。

书末,刘秀大笔一挥,署名“公孙皇帝”。又将此书抄录数百千份,传播于国中,以辟谣言,正视听。

刘秀和公孙述的这一场辩论,在今天看来,或许颇为可笑,所谓的谶书,大抵是一种封建迷信,不足为训,而这两个人却一本正经地奉为真理,各自在谶书中熟练地寻章摘句,力求驳倒对方,占据道德和舆论的制高点,从而证明自己比对方更加根正苗红,更加有资格代表天意。

在当时全民狂热地迷信谶书的社会大环境之下,这场辩论无疑是极其严肃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感觉其可笑之时,却又不免觉得凄凉。我们往往并不能真的以史为鉴,相似的一幕仍会重复上演,究其原因,或许迷信的对象已然不同,而迷信本身却并未从本质上改变。

公孙述接到刘秀之书,无心作答,只是黯然神伤,他知道,他又输了一仗。

No.4 择帅

刘秀称帝之时,年仅三十岁,如饥似渴。公孙述称帝之时,却是年近花甲,日之将暮。人一旦上了年纪,心态难免保守,在几次军事尝试均告失败之后,公孙述很快便萧条下来,少不入川,老不离蜀,既然去日无多,不如索性偏安蜀地,享受天子之乐。

公孙述谙熟皇室制度,称帝之后,出入法驾,鸾旗旄骑,陈置陛戟,皇帝派头十足。然而办起事来,却依然是一副做清水县县长时的小吏嘴脸,察于细节,苛刻深究,擅用诛杀。又性喜折腾,动辄便给郡县和官职胡乱改名,废铜钱,铸铁钱,货币不行,百姓苦之。

公孙述立两个儿子为王,食犍为、广汉各数县。群臣上谏阻止,道:“成败尚未可知,戎士暴露而先王爱子,示无大志也!”公孙述不听。朝中大权,也都掌握在公孙述家族手中,外姓不得重用,由此大臣皆怨。

公孙述做了九年的安乐天子,到了建武九年,隗嚣败亡,公孙述这才如梦方醒,寒意陡起。不知不觉之间,他竟然已经成了刘秀在这世上唯一的敌人。和刘秀争夺天下已经不现实,他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公孙述于是拜隗嚣降将王元为将军,与领军环安拒守河池,防守关中方向的进攻。又命翼江王田戎、大司徒任满、南郡太守程汎率数万人下江关,攻拔夷道、夷陵,据守荆门、虎牙,防止汉军从水路入蜀。

而在刘秀这边,隗嚣一死,便迅速开始了进攻蜀国的部署。

关中大军,以来歙为主帅,冯异、祭遵、耿弇、盖延、马成、刘尚等人为辅。

刘秀任命来歙为主帅,显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关中战区,名将荟萃,堪称全明星阵容。尤其是冯异、祭遵、耿弇、盖延四人,此前都是威震一方的帅才——冯异为关中战区主帅,剿灭赤眉军,平定三辅;祭遵为河北战区主帅,讨灭彭宠;耿弇为青徐战区主帅,讨灭张步;盖延为东方战区主帅,讨灭刘永。

以前敌人多,冯异等人都有机会独当一面,现在敌人只剩下一个公孙述,所谓僧多粥少,大家只能挤在一块扎堆。

文人相轻,武将亦然。冯异四人当中,每个人都有资格担任主帅,这也就意味着,不管刘秀选谁担任主帅,其余三人都未必肯服。

要想镇住这些桀骜不驯的将领,保证大军不起内讧,指挥如意,除了刘秀亲自督阵之外,数来数去,也就只有来歙最为适合。

和诸将相比,来歙投奔刘秀的时间相对要晚了许多,但却隐然有后来居上之势,尤其是略阳一战,来歙以两千壮士毁掉了隗嚣的整条陇山防线,立下平陇之战的头功,诸将无不心服口服。况且,来歙又是刘秀的亲表兄,平时连刘秀都敬他三分,以来歙为关中主帅,诸将自然无话可讲。

来歙就任主帅之后,一面继续清剿隗嚣余党,拜马援为陇西太守,安抚陇西、天水二郡,以解除日后伐蜀的后顾之忧;一面增选兵马,储积资粮,在汧县积谷六万斛,进讨金城羌族,又斩首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