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炮制忽里台

蒙哥虽然并非强健如牛,但是他不乐宴饮,不溺女色,亦不好侈靡,对后妃和亲信也以节俭戒之。忽必烈没想到蒙哥会在行军途中病逝,他一时间不知该如何是好。

但是,在最初的震惊之后,他接着便有一种看到了大海般自由舒展的感觉,从蒙哥的枷锁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感觉。

当然,现在不能将这种心情表现在脸上,现在的燃眉之急,是要作出决断:是渡过淮河继续杀敌,还是率兵马撤回哈剌和林。忽必烈认识到自己站在了一个重要的三岔口。他想来想去,都得不出一个较好的结论,于是召集谋士诸将,征求他们的意见。

这是一次决定忽必烈命运的重要会议,历史上称之为“班师之议”。

郝经首先发言:“我们应该立即撤退。蒙哥可汗驾崩,现在的燃眉之急是在即将召开的忽里台上选出新可汗。如果缺席忽里台,则意味着主动放弃汗位继承权。殿下作为先可汗的长弟,应立即放弃这里的一切,回哈剌和林,主持可汗大丧,召开忽里台。”

郝经的建议触及了问题的核心。

蒙哥有阿速台和玉龙答失等四个儿子,但是他们都只二十几岁,过于年轻。连续四代可汗即位时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在忽里台上,这四位皇子不会得到支持。

人们的目光,聚焦在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三人身上,旭烈兀远在他乡,且正在作战中,无法回来。而且,他也无心争夺汗位。因此,汗位继承人的争夺最终就成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二人之间的斗争。

现在坐镇本国的阿里不哥处于优势。或许,阿里不哥会主持蒙哥的大丧。忽必烈必须尽快回哈剌和林,争取忽里台的支持。这就是郝经的意思。与会的大多数人也都支持郝经。

忽必烈点头,然后将目光转向谋士巴特尔。

“到这个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我们率大军千辛万苦来到这里。敌军就在淮河对面,我们士气高涨,如果在这个时候撤退,无异于尿尿尿到一半。关于新汗的选举,我们没有必要着急。继续攻打南宋,才是继承祖汗的遗志,符合袓汗的遗训。”

听了巴特尔的话,人们开始纷纷议论。

正如巴特尔所说,当年蒙哥正式即位的时候,贵由已经去世三年有余,贵由即位时,窝阔台已经去世五年。窝阔台即位的时候,有两年多的时间汗位一直空缺。

为了攻打南宋,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军做了大量的准备,冒着巨大的危险,在山东和严忠济进行了数次会谈之后终于得到了他的支持。如果现在带兵撤退,将会前功尽弃。

而且,即便现在急着回去,也无法动摇阿里不哥在本国的优势地位,忽必烈在忽里台上并无明显优势。

虽说忽里台本是公平的,但也受实力的影响。没有军事力量将会怎么样,一度被剥夺了权力的忽必烈比谁都清楚。因此,不如在此保障自己的实力,继续攻打南宋,才算是继承祖父的遗志,给族人留下好印象。

军权即权力。谁拥有军权,谁就在忽里台上拥有发言权和主导权。蒙哥之所以能够继承汗位,就是以拖雷家和拔都家的军事实力为基础的。这是最好的实证。

聪明的忽必烈马上明白了巴特尔的用意。

“如果现在撤兵,就会让兀良哈台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我们绝对不能这么做。郝经的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是我们不能不顾大义。按照之前的作战计划,进攻鄂州。”

于是,方针最终确定了。

现在撤兵,阿里不哥手中掌握霸权,忽必烈没多大希望。这真是一次决定命运的决断。

对于忽必烈的这个英勇决断,宋子贞以及严忠济的幕僚都非常感佩,也让蒙古人和南宋军队感到非常惊冴,众人都以为,忽必烈肯定会撤军。

南宋的水军原本想等忽必烈率军撤退的时候,乘势追击,一举将其歼灭,但没想到忽必烈非但没有撤军,反而一举渡过了淮河,其势难以阻挡。原本不习水性的蒙古军轻易渡过淮河,南宋军的士气大大受损。

鄂州的守将是南宋重臣贾似道。虽然他奉理宗之命守城,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要为南宋卖命。

贾似道在没有理宗同意的情況下,便跟忽必烈提出了议和,企图卖国求荣。

“如果贵军停战,宋天子愿意臣服大蒙古。”

忽必烈见贾似道前来求和,不禁将他耻笑一番,拒绝了。但是,忽必烈的亲信郝经却建议道:“我们再攻打鄂州也没有什么意义。继承先帝的遗志扩充了兵力,因此没有必要继续攻打鄂州了。阿里不哥在哈剌和林独掌政权,已经开始大肆活动,以便在忽里台上取得汗位。殿下您是亲王之首,理应尽快回蒙古,就任监国,掌握忽里台的主动权。”

忽必烈听取了他的建议。他虽然不想回哈剌和林,但继续攻打鄂州的确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于是,贾似道的议和请求便成了一个很好的台阶。但是,忽必烈不能让对方看出自己的本意,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议和条件。

除了宋天子需向蒙古可汗称臣之外,还要向蒙古进献二十万两银子和二十万匹绢,并以长江作为蒙宋国界。贾似道答应了所有条件,签订了停战协议。

蒙古军回头渡过长江的时候,由于贾似道的命令传达不及时,遭到了—部分宋军的攻击。

蒙古军的损失并不严重,但是贾似道听说了这个消息,却添油加醋地将所谓的战果报告给了理宗。

宋军连战连败,此时并不知道停战协定内情的南宋朝廷还以为是贾似道击退了蒙古军。贾似道一举成为南宋的英雄。他以此掌控了南宋朝廷的实权。

而忽必烈在撒军之后,排挤了阿里不哥,成为蒙古的可汗。因此可以说,鄂州一战,使蒙宋两国政权更替,改变了世界。

这次南征只不过进行了几次小打小闹的战斗就结束了,但是其结果给忽必烈以及整个蒙古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奉成吉思汗之命坐镇中原的木华黎家,五部之中唯一可以跟木华黎家比肩的弘吉剌驸马家,还有塔察儿率领的三王家,都加入了忽必烈的阵营。

木华黎家现在的当家人是忽必烈的肱骨之臣巴特尔的外甥,而忽必烈的妻子察必的娘家是弘吉剌部,弘吉剌部现在的当家人就是察必的哥哥。察必的姐姐帖木仑则是巴特尔的妻子。他们以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血缘关系紧密连接在一起,成为忽必烈的忠实后援。

这三大势力加入忽必烈的阵营之后,一直在观形势而动的蒙古各势力都争先恐后地投奔忽必烈。

五部的第一大势力木华黎家和第二大势力弘吉剌部都加入了忽必烈的阵营,其他三部也都紧随其后,跟随了忽必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