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泰山:走向历史之巅

其实也怪不得玄宗会大力提拔张说,因为他这个人确实有才。

张说开元九年年底回朝,第二年就在军事上推行了两项重大改革,这两项改革最终都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第三年上半年,又在文化建设、政治宣传方面开创了崭新局面,下半年,又对宰相制度进行了改革;第四年,又“首建封禅之议”,并且积极筹划,一手操办,终于在次年成功举行了泰山封禅。

在有唐一代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上,张说的上述举措几乎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在他的首倡和筹划下,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举行的泰山封禅,更是大唐全盛时代来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下面,就让我们近距离地看一看,作为一个文武兼济的全能型宰相,张说是如何从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帮玄宗打造一个巍巍煌煌的太平盛世的……

由于张说在边疆任职多年,对帝国的边防事务了如指掌,对其中存在的积弊更是洞若观火,所以他复相之后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对冗员充斥的边防部队实施了大规模裁员,让裁撤下来的这些人员全部返乡务农。

此次裁军人数说出来令人咋舌——足足有二十多万!

当时唐朝的边防军总数不过六十几万,这一裁等于裁掉了三分之一。乍一看,这对于一个边境线漫长、强敌环伺、边患频仍的帝国而言,实在是有点伤筋动骨的危险。自从高宗末年,武曌当政以来,帝国在军事上就频频失利,几乎同时遭到来自各个方向的军事威胁。西线有吐蕃王国的强势崛起,北方有东突厥第二汗国的死灰复燃和急速扩张,东北有奚和契丹的叛乱,在西域又与西突厥反复争夺,连年征战……尽管到了开元时代,大唐帝国与各条战线上的对手们基本上都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但是强敌环伺、边患频仍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因此,当张说向玄宗提出这项裁军建议的时候,玄宗心里顿时充满了疑虑。

二十多万?

一下子裁这么多人,是不是有点伤筋动骨了?

然而,在张说看来,这二十多万边防戍卒既非筋,也非骨,只能说是一堆可有可无的烂肉。

为什么这么说?

张说向玄宗道出了实情。他说:“陛下,臣久在疆场,十分清楚边防军的情况。那么多边防戍卒,其实并不都是在捍卫边疆的,而是将帅们用以自保的私人武装和任意驱使的工具罢了。而且,兵贵精不贵多,真的要御敌制胜,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与其白白浪费这些劳动力,妨碍农业生产,还不如让他们回家种田。陛下如果不放心,臣愿意以阖家一百多口人作担保!”(《旧唐书·张说传》)

玄宗经过慎重考虑,最后还是同意了张说的裁军计划。

就这样,张说这个“朝廷大手笔”振臂一挥,二十多万人就卸甲归田了。

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这二十多万青壮劳力返乡务农,无疑可以成为农业生产的一支生力军。所以,尽管裁军举措表面上是属于国防政策,但实际上所产生的有利影响却是体现在经济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说新官上任烧的这第一把火,其实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开元时代的经济发展,影响殊为深远。

紧继裁军行动之后,张说在军事上推行的第二项根本性的改革就是——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府兵制起源于西魏,完善于北周,是宇文泰创立的一项“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兵役制度,被隋、唐沿用,至玄宗开元年间,这项制度已经实行了一百七十余年。按府兵制规定,凡二十至六十岁的农民,平时在家务农,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战时奉调出征,每年还须轮番宿卫京师,并轮流到边疆镇戍。

显而易见,府兵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国家不用养兵,可以省却一大笔国防开支。但是,最大的弊端也在这里。按规定,府兵出征时的武器、装备、粮食、日常用品等等,一切均需自备。这固然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可对于个人却是一种难以承受的重负。为国家卖命打仗,还要花自己的钱,这在今天的人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可在当时却是天经地义的。

唐朝初年,国力强盛,社会稳定,制度比较健全,府兵虽然负担重,但他们可以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分配到足够的农田,本人还可免除租赋徭役,而且无论是出征还是宿卫,都有严格的制度保障,兵役一结束便可回家务农,因此经济相对比较优裕。然而,到了高宗末年和武曌时代,豪强兼并之风大起,均田制逐渐破坏,府兵很难分配到足额的田产,加之国家连年征战,府兵家属承担的租赋徭役日重,而府兵出征戍边的时间又严重逾期,往往是壮年应征而白首未归,导致家中田地经年抛荒,府兵及其家属普遍陷入贫困,甚至濒临破产边缘。

在此情况下,无论是在役的府兵还是即将服役的适龄青年,要想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的唯一办法,就只有一个字——逃!

只有带上妻儿老小,逃离他们的户籍所在地,跑到别的地方垦殖开荒,他们才能活命。就算日子依然困窘,但至少不会战死,不会饿死,而且一家人还可以在一起,不用承受生离死别之痛。

从武周时代起,户口逃亡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府兵制渐趋衰败。及至玄宗开元初年,逃亡人口有增无减,府兵制更是名存实亡,根本抽调不出足够的兵力来宿卫京师。(《资治通鉴》卷二一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说向玄宗提出了改革兵役制度的建议。他采取的办法是:面向全国的所有青壮年公开招募,不问背景,不问资历,不追查过去,并提供优厚待遇。张说相信,只要采取这种新的兵役制度,已经逃亡的府兵必定会争先恐后地前来应征。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九月,玄宗采纳了张说的建议,开始实行募兵制。果然不出张说所料,短短旬日之间,朝廷便招募了足足十三万精兵。

至此,已经在西魏、北周、隋、唐四朝实行了一百七十余年的府兵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被募兵制所取代。

“兵农之分,从此始矣”。(《资治通鉴》卷二一二)

张说的这项改革,不仅使国家的兵源得以恢复,使军队实现了职业化,大幅提高了兵员的专业素质,而且彻底消除了老百姓的兵役负担,让大量的青壮劳力回到了田间地头,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繁荣。因此,此举跟裁军一样,其意义绝不仅限于军事领域,而是一项于国于民都有极大利益的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