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铁算盘(第2/8页)

长官不动脑,当兵的只有白牺牲。对天镇,东条都没有发动步兵的正面冲锋,光机炮轰击,一个团就去了大半,这仗如何打法。

一线官兵焦急万分,前后十八份紧急战况报告送到指挥部,可是李服膺始终拿不出任何良策,只是和一群参谋整天在防空洞里躲飞机,到最后,就索性在一片惊恐和混乱中传令撤兵。

撤令一下,前线杀红眼的将士无不顿足捶胸,甚至痛哭失声,迟迟不愿奉令撤离,因为连最基层的士兵都知道,这意味着前面的牺牲都付诸东流,大家白干了。

李服膺不管不顾地撤军,还连累了其他人。

汤恩伯的十三军在南口之战中损失惨重,奉令撤入平汉线休整,但是阎锡山觉得汤恩伯比较能打,硬把他个人给截留下来,邀其参与指挥“大同会战”。

汤恩伯本不欲留,可是又不好意思拒绝,毕竟,在南口最危急的时候,人家老阎也很仗义地派陈长捷去帮过忙,欠的人情总是要还的。

那就留下来吧。

然而,还没等他进入状态,李服膺一撤,东条兵团轰的一声掩杀过来,从天镇方向冒出来的日军到处都是,汤恩伯顾此失彼,当头就吃了一闷棍。

南口失守,但好歹是打到不能打了,这才几天工夫,便落得这个惨样,汤恩伯着实经受不起,见到阎锡山后抱头痛哭,说我对不起我的官兵,一天之后,即辞别离开。

由于天镇失守,“大同会战”落得个鸡飞蛋打的结局。9月13日,大同失陷,之后没几天,整个晋北都丢得一干二净。闻此消息,全国舆论不是哗然,而是沸然了。

李服膺和晋军的无能,让东条捡了个大便宜。10月14日,他又趁傅作义参加太原会战,绥远防备空虚而一举占领了归绥(呼和浩特)和包头,从而控制了整个内蒙古。因为这一系列战功,他受到了参谋本部的嘉许,并被授予二级勋章,成为他后来晋升陆相,并亲自组阁的重要资本。

刘峙打了败仗,蒋介石可以让他下课,对阎锡山他却不能。

山西不归南京政府直辖,那是人家的地盘,蒋介石想来想去不放心,决定找个能说会道的去给阎老西敲敲边鼓。

找到的这个人是黄绍竑,时任军委会作战部部长。

 

东条兵团进入包头

9月20日,黄绍竑到达太原。

这时候他才知道,原来阎锡山不在太原,已经上前线了。

前线者,雁门关是也。

雁门关离日军占领的大同不到三百里,算是最前沿阵地了,可知军情之紧迫。

黄绍竑又急忙赶到雁门关,并见到了阎锡山。

阎锡山很清楚,倘若大同不丢,黄绍竑就不会以“作战部部长”之尊,这么风风火火地赶来山西前线。

果然,黄部长就是来传达老蒋的旨意的。

“蒋委员长”说了,山西山多,不比华北平原,此处易守难攻,而且晋绥军又一向以善守著称,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山西给守住,不让日军轻易南下。

老阎竖着耳朵听得很仔细。

山西可守,晋军善守,我自己难道还不知道,能守会不守吗?到现在还要扯这些,所有症结不过还是一个大同。

听完旨意,老阎当着身边一干谋臣,脸不变色心不跳地来了一句:大同的撤守,不是给日军打退的,那是战略需要,我自动放弃的!

对这一说法,黄绍竑倒是早有所料,但老阎下面的表态多少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老阎说,他要挥泪斩马谡,枪毙李服膺,这叫“非大赏不能奖有功,非大罚不能惩有罪”。

锣鼓听声,说话听音,黄绍竑在这方面的能力素来很强,阎锡山能将自己的心腹大将斩首示众,也让他确定,山西抗战决心甚大!

危险的对手

 

决心是决心,现实是现实。山西本来还有一个晋北可为屏障,如今则只能退入内长城,以此为依托组织防守了。

除了东条之外,阎锡山这时又遇到了一个更危险的对手——板垣征四郎。

按照华北方面军的部署,板垣师团乃方面军直辖部队,其任务只是看守南口,而且因为组织保定会战,华北方面军进行了兵力大集中,板垣已经有一个旅团被抽往华北,所以他这时手里可控制的兵力其实只有半个师团。

可是板垣哪里肯安安静静地坐板凳,他要去进攻山西。

东条能拿下晋北,日本人已是津津乐道,说板垣要靠半个师团继续南下,去的地方还是最险的山西腹地,不光华北方面军,就连大本营都认为太过冒险,几乎等同于痴人说梦。

上头不同意,板垣就得想别的招。

早在九一八前后,他跟石原莞尔就成了一对好哥们儿,现在后者正在朝中做着大官,为什么不走这个路子?

板垣发了一份私人电报给石原,作战部部长便替他在参谋本部进行了一番鼓吹。

最后结果是:OK!

事实上,板垣对进攻太原可谓成竹在胸,而他的法宝还是跟南口战役时一样,即对当地地理非常熟悉。

天下人只知山西之险,却不知如何破险,某某却知道。

 

板垣进攻平型关,从侧背对晋绥军造成威胁

多年前,板垣便假借到五台山进香的机会,勘察好了进攻路线,如今只不过是照着那个路线重走一次罢了。

这个路线,因一座长城关口而闻名,它叫平型关。

9月21日,板垣师团突然攻向平型关,对晋绥军侧背造成很大威胁。

新点子

 

阎锡山督阵雁门关,防的是正面的东条兵团,没想到旁边又闪出一条会咬人的毒蛇,不由手忙脚乱。

还得算啊。

虽然“大同会战”失败了,但老阎并不认可那种自己只会算军事账的说法。

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巨头里面,若单比本本的话,自己这个绝对最亮——陆士第六期!

早在中原大战之前,我就领着晋绥军打过无数次仗,不然,如何能有今日之江湖地位,说山西人不会打仗,那真是扯淡。

当然,老阎也知道,人家说的不是以前,说的是现在,眼瞅着这几年晋军还真没打过什么漂亮仗,要是有,也都是由实际已分离出去的傅作义带着绥军干的。

剩下的确只有回忆。

老阎一个人托着腮帮子,盯着面前桌案上的地图,搜肠刮肚地回忆从前曾经打过的那些“漂亮仗”。

看到平型关,忽然就想到了。

十年前,第一次北伐。

那时正是北伐军风头正劲的时候,北洋的“常胜将军”吴佩孚垮了,孙传芳也跟着倒了大霉,老阎识时务者为俊杰,立刻在太原城头升起了青天白日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