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阿甘一样的人(第4/10页)

陈长捷不是瞎子聋子,他也并不是真的心坚如铁,不食人间烟火,只是试问,面对板垣这样的强敌,如果不拿出点非常手段,红沟能守得住吗?

大家都不肯来,背后的流言蜚语又这么多,陈长捷也倍感伤心和无奈,他转而向王靖国提出,要不你来干吧,我辞职。

听说陈长捷要辞职,王靖国又急了,他也就会“老成谋国”,哪有那个胆气上去“一将功成”。

他赶紧派人向卫立煌请示。卫立煌想了想,说这个好办,以后调到忻口去的部队,我都写清楚,专用于防守红沟,谅没人再敢不去了。

卫立煌的措施果然立竿见影,陈长捷达到目的,从此也不再提请辞的话了。

不过毕竟还有不甘心的,比如有个叫陈铁的将领。

陈铁原在左翼,调到陈长捷这里后,被作为预备队。

虽说是预备队,可是谁都明白,那也是迟早得进入“鬼门关”的。

陈铁出身于黄埔第一期,资格不算浅,他鼓足勇气去找陈长捷,说我不想当预备队。

陈长捷愣了一下,然后很快告诉他,不想当预备队也行,那你就直接上去守阵地吧。

听得这句话,陈铁的整个脑袋都要炸了。

我没来之前就听说了,红沟阵地上一个师防一天就不能再打了,我只有两个团,看这情况,最多也只能守一天。因此,我不同意这个方案!

陈长捷一瞪眼,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要怎么样,想避战吗?别以为我不敢执行军法。

陈铁涨红着脸,咬了咬牙,横竖都是一个死,我愿意主动进攻,去收复失地。

陈长捷同意了。

陈铁拂晓出击,从日军手里夺取了阵地,而他果然也很争气,在那块阵地上坚守不止一天,而是超过了十天。

为了固守红沟的山头阵地,陈长捷陆续调集部队达到一百个团,近十五万人,堪称北方最早的“百团大战”。最激烈的一天,竟有十一个团被打光的纪录!

杨虎城被迫出洋后,他的陕军(第十九路军)被改编成中央军系列,此时一部分也加入到红沟战场。

陕军里面有个娃娃连,顾名思义,连队里面全都是娃娃,当然他们不可能是那些家境殷实人家的孩子——但凡家里还能过得去,谁肯把自己年龄尚幼的小孩送去打仗。

这个娃娃连,实际是吸收流浪和穷苦儿童所组成的,算得上是个“三毛连”。

“三毛连”是为今后打仗储备兵员的,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放到第一线去。可是既然上来了,肯定也要让他们看一看战争场面,见识一下,所以指挥官就把这些三毛放在二线,让娃娃们只看不打。

然而战场上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由于友军部队被日军突破,一股鬼子竟然钻进了二线,“三毛连”的阵地变成了一线,而且由于距离较近,必须拼刺刀。

如果“三毛们”扭头就跑,谁也不能责怪他们,因为毕竟是一群孩子,从没有打过硬仗,可是这样一来,前面的部队就要被鬼子包抄了。

好一群陕西娃娃,像黄土高原一样的硬气,竟然死战不退。一个年幼的小兵,由于个小力弱,被一大个儿鬼子兵刺倒在地,临死之前,他人倒枪不倒,依然直通过去,愣是把冲过来的鬼子也挑了个透心凉。

结果,进入二线的日军没吓退“三毛连”,自己却被陕西娃娃兵给打垮了。

这是真正的大血战,即使你使用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这些词汇都没法形容它的惨烈。

陈长捷的一名参谋到前线联络,亲眼看到敌我阵地之间的一座山沟里,竟然已经被累叠的尸体完全铺满,景象异常阴森恐怖,真宛如人间地狱一般。

刚刚都还是活生生的人啊,即使是久经沙场的老兵,看到这一幕,也会禁不住两股战栗。

本来战场是要进行清理的,可是双方谁都不敢下去清理,都害怕一脚踏上去,自己也会很快成为其中的一员。

残酷的战争,把生命的价值高度贬低了,死去的人们,好像一脚踏上去就能踩死一堆的蚂蚁。

今日之红沟,已非生人境矣。

然而,即使置身这样的境地,也时见人的尊严在闪光。

一个连长在起身投弹时,一颗子弹从侧面射来,什么地方你不能射,偏射屁股,说都不好意思说,送下来抢救时,不管多疼,这个连长始终一声不吭。

一个排长挨了炸弹,下颌被炸碎了,他第一个反应不是包扎伤口,而是掏出身边的小镜子照了照自个儿。

一照,完了,好好一帅哥被整得不像个人样,以后还怎么讨媳妇。

死了算了,掏出手枪,乓的一声自我了结。

陈长捷亲自督阵的执法队,六亲不认,对谁都不买账,但只要见到绥军中一支佩有“黄王团”臂章的部队,即来去自由,从不过问。

这个团的自我要求,比陈长捷还要来得高,轻伤是绝不肯下火线的。他们到后方,除了裹伤再战,就是去取弹药。

阵地战

 

板垣在拿下南怀化,并导致中央区域军师旅长都相继阵亡后,尾巴本已翘上了天,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对于一举攻破红沟也信心满满。

可是当他的三叉戟再次搠过来的时候,却意外地与另一股强力相撞,嘭的一声就弹了出去。

陈长捷举的是金花大锤,给力得很,碰上金花锤,板垣的三叉戟不好使了。

战局僵持不要去说它,关键是这样大规模的血拼,可用之兵越来越少,已渐渐不敷使用。

好好的一把三叉戟,由于刃角磨得光溜溜,几乎变成了一根三叉棍。

板垣这下苦了,他不得不蹲下身子,像一休哥那样暂时“休息一下”。

我的步兵哗啦啦地全冲上去,不是半途被炮火掀翻,就是在阵地前被撂倒,主因还在于特种部队未能起到原先那种地毯覆盖式的掩护效果。

特种部队都不行,还有什么可以给步兵作掩护?

在当了半天一休哥后,叮一声,板垣终于想到了。

还有阵地啊。

阵地是固定的,死的,但是我为什么不试试把它从“死阵地”做成“活阵地”,然后与对方阵地“无缝对接”呢。

想到此处,板垣一拍大腿,有了。

按照板垣之计,日军继续往前冲锋,但奇怪的是,他们冲到离红沟阵地四五百米时就停下来,不冲了。

不冲,是为了就地扎营,修建工事。

这时板垣已经在后方重建了临时飞机场,虽然距离远了,但来前线跑个两趟问题还不是太大。

日机在上面一轰,炮兵就要赶紧隐蔽,难以再对前方进行集中轰击,趁这工夫,板垣就把工兵调上来,步兵工兵一道干挖战壕的苦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