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生潮落一代名臣踏上海岛(第2/4页)

但是,南宋方面这次小小的胜利,未能阻住金人的攻势。在被围困月余之后,濮州终于被攻陷。

高宗这时已全无章法,一面派兵增援形势吃紧的州县,一面慌忙把隆佑太后(即原元佑太后)送往杭州,自己也打算稍后就渡江,跑去杭州躲避。

到了十一月,金军又攻下一批城池,其中包括延安、开德、相州、德州和缁州等地。面对金人凶猛的攻势,高宗深感自己的兵卒根本打不了仗,急忙派魏行可赴金营谈判求和。

然而这个时候去求和,岂不是与虎谋皮?金人气焰正盛,哪里会理睬手下败将?到十二月,金军又连下东平、济南、大名、庆州、虢州等地,兵锋直逼扬州。

到此时南宋已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州县官员弃城而逃的甚多。济南知府刘豫等一批官员,更是主动献城投降。

最令人寒心的是,为了给金人消气,这年的十月,高宗又下令将李纲再次贬官。且不许在原来的鄂州居住,令移居澧州(今湖南澧县),以示惩罚。

十一月,金军进攻更急,对李纲的处罚又再次加重,改授单州团练使、移至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安置。

这一年,李纲四十六岁,陪伴他踏上漫漫长路的,唯有次子李宗之。万安军在海南岛的东南端,地理位置上距离今天的三亚市非常近。在那时,海南岛被人称为“海外”。在古人的概念中,那地方也许遥远得就如现代人心目中南太平洋上的一座小岛吧!

宋代贬臣处罚得较厉害的,一般是安置岭南。被贬至“海外”,可算是极致,仅仅比赐死好一些,毕竟留了一条命。

万安军,紧邻南海的连天碧波,再往南走,就是一望无际的辽阔南海。这里同样也可以称为“天涯海角”。

这是历史的又一个诡吊——李纲何罪,要被流放到这虫蛇遍地、满路荆棘的蛮荒之地来?是因为篡逆?是因为贪渎?是因为残民?是因为战败?都不是。就因为他忠诚地保卫了这个国家!

皇权制度的荒谬,无过于此!

“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俇攘。”不知李纲在南行的路上,路过粤北那些崎岖盘旋的山路时,内心是否会有这样的悲叹!

贬谪万安军的消息传来,李纲不等公文到达,便携次子提前上路。入粤以后,沿西江上溯,途经德庆,见到山河秀丽,不禁诗兴大发,于是登上白沙山,即兴赋诗,留下了《横翠亭》等题咏。其诗句云:“来值炎蒸日,翻惊风雨秋。登临望不极,暮角起城楼。”后人为纪念李纲,在白沙山上建起他的石像,并将他的诗词刻碑留念,至今犹存。行至雷州,听说海南那一带“地方不靖”,有兵乱,就在雷州滞留了约一年。在这里,李纲很偶然地遇见了一位老乡。

湛江的遂溪县,有一个“陷湖”,为火山口湖。湖畔的楞严寺里有个琮师和尚,与李纲恰好是同乡。琮师是个性情中人,闻听李纲被贬过此,便不避嫌疑,与之交往甚密。

李纲曾应琮师之约,去遂溪游览陷湖。据道光年间《遂溪县志》载:“建炎三年,丞相李纲谪雷,爱其景致,题‘湖光岩’三字与琮师,勒于石。”湖光岩自此得名,后来竟然成了粤西的名胜。这个石刻,就在楞严寺正殿的上方,至今保存完好。

这一年的滞留,李纲并没有荒废光阴,他先后写了《论语详说》十卷、《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除此而外,还写了一些诗。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州、雷州两府的地方志,就收有李纲在居留期间写的《天宁寺阁提花》与《赠琮师》。

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李纲和儿子渡海抵达琼州(今海南海口)。父子俩向人打听去万安军如何走,当地人告之:万安离此地还有五百里,是罕有的敝陋之地,那里根本找不到生活用品,走山路还会遭到抢劫。热心人建议他们:还是从文昌搭海船过去为妥,如果顺风,三天就可到。

李纲不禁愕然!他虽然当过宰相,但还是没想到自己的国家竟有如此遥远的国土。于是在琼州暂且找个了地方住下,准备择日上路。他命运中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就在此时发生了!在琼州待了才三天,大陆方面来人通报:李纲被皇上赦免,准予放还,居住在何处自便。

这次突如其来的赦免与高宗的某些思想转变有关。

就在这年初,宗辅、宗望派大将马五等率骑兵五千,奔袭扬州,一心要活捉高宗。高宗完全乱了阵脚,于二月初一下令官民自行逃避。又将皇子与六宫送至杭州。到初三日,金军离扬州仅百里,高宗惊得魂飞魄散,连黄、汪两人都来不及通告,就和杭州一个治安官员带领数人,身着甲胄,飞马出逃。一行人跑到瓜州,在江边抓到了一只小船,渡江跑到了镇江。

金将马五带兵进了扬州后,得知高宗已经逃过长江,便跟踪追至瓜州渡口,正碰上宋朝的太常少卿季陵。带队护送太庙的祖宗牌位过江。见金兵突至,季陵慌得打马便逃,连太祖赵匡胤的牌位也给弄丢了。

金兵如果再追,大宋很可能就会有第三个俘虏皇帝了。多亏宝应县(今属江苏)的官绅以山寨义军的名义,发动当地百姓起兵抗金,使占领扬州的金军深感不可久留,迅即回撤。高宗这才躲过了一劫。

这耻辱的一幕令高宗刻骨铭心。稳定以后,他不但加强了沿江防务,又下了罪己诏,大赦天下(唯李纲不赦)。此时,朝中舆论对黄、汪的卖国行为极为愤慨。高宗迫于舆论,只得罢免了黄潜善、汪伯彦的职务。

到了三月,高宗在杭州又经历了扈从军官苗傅、刘正彦的兵变,被叛兵们逼上了行宫的阁楼。在叛兵压力下,宣布退位,让三岁的儿子继位。动乱之中多亏隆佑太后从中巧妙斡旋,吕颐浩、张浚、韩世忠等将领发兵“勤王”,这才粉碎了兵变。

高宗还朝后,也许是痛定思痛,想起了李纲当政时虽然啰嗦,但总还不至于把国事搞得这么狼狈。于是良心发现,觉得把李纲贬到海外是太过分了一点儿,便下诏赦免。

这个迟来的赦免,使李纲这一路的折腾,更像是遭受了一次恶作剧式的惩罚。

这真是喜不得、悲不得,唯有慨叹而已!爷俩儿闻报后,并没有马上返回,而是在海南逗留了一个多月,择了个吉日,于当年十二月十六日渡海回大陆了。

之所以在海南停顿了一个月,也许是一路舟车劳顿,需要喘息几日;也许是李纲大人的士大夫气又发作了,要好好看看这海外奇景。李纲并不是个太沉郁的人,他常把贬谪当作漫游,尽量在路上陶怡性情。其游历诗中,既有杜诗的沉痛,也不乏李白诗赋的豪迈放达。查阅李纲的诗作,笔者发现,在粤西滞留的一年间,李纲的足迹曾到过桂林、阳朔、象州、修仁(今均属广西),也到过贵州。诗作中常有一些“赋诗曾送谪仙人,垂老翻游到海滨”、“路入春山春日长,穿林渡水意徜徉”、“光风苒苒吹香草,烟雨蒙蒙湿荔枝”之类轻快悠然的诗句。在修仁县,他饮了当地的茶,赞美不止,还曾做了《饮修仁茶》诗一首。至今,这首诗还令当地的茶商颜面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