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3/6页)

在中国,财富是通向高官和权力的必备之物,它能为你打开仕途之门,它能保护你免于受到损害,它能帮助你结党联盟,它是与人交往的润滑油。任何一个高级地方官员,如果不用大量金钱在京中结交当道,他很快就会失去靠山而丢官。在小说《太平天国纪事》中,有一段写到主人公——供职于常胜军的一个中国文人——对一些英国人描述他的曾祖父——一个大学士——退休时花了多少钱:

“向皇帝辞行的日期已经定下来了,要保证见到皇帝,他还不得不花钱开路。因为是大学士,他已经是在京城了,因此不必为进京花钱。但是他还得花好多钱,首先是皇城的门卫,其次是紫禁城的门卫,再次是御殿的侍卫们,打发了这些人之后,他还得打发宫廷内侍、内务府总管大臣、掌仪司郎中、传导官、总管太监等及其他一些人,这样他才能到达御前。”

“如果他拒绝这样做会怎么样呢?”伯吉斯先生问。

“那他就会因为没有觐见皇帝被指控目无君上、对君不忠,这样他就很可能被拿问审判,流放边疆,这是一种活着的死刑;同时他的家产会被悉数没收。

“我曾祖父花了二十五万多两银子才见到了皇帝。……他给皇帝和皇后送礼花的钱更多。”[40]

有报道说,1895年李鸿章被褫职奉命进京时,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政敌的伤害,被迫在朝廷大臣及其他各色人等中花了一笔800万两银子的巨款——相当于850万美元。[41]李鸿章得以坐镇直隶达25年之久,原因之一很可能是他定期向慈禧太后和其他朝廷大臣赠送厚礼。[42]这一现象如此普遍,已经成为官场活动的一部分,因而,在官方记载中,即使有,也很少提到它。然而,这一点从李鸿章的品性、其权位的取得和巩固、他用财富获取巨大政治权益的政治智慧、以及他视财富为向权力奋斗的基本工具等诸方面很容易推测出来。

据认识李鸿章的西方人士描述说,李鸿章的私人生活是很简朴的。他饮食简单,习性谨严。[43]他在给父亲及朋友们写的碑文中,以典型的儒家思想强调节俭的观念,因而在西方人士中,他是以贪婪吝啬而臭名昭著的。[44]尽管李鸿章否认这一指责[45],但是他显然不愿意轻易花钱,除非是花到有用的地方。

有钱就有权,正因为如此,李鸿章才对它孜孜以求。也是出于这同一个原因,他使用金钱时审慎小心,但是一旦需要,他也能慷慨大方。金钱使他通向朝廷的联络渠道畅通无阻,也使他得以聘用能干的幕友。他相信以名利相诱具有广泛的号召力,这是使人们将其精力贡献于某一特定目的的最佳刺激物。[46]他支付给幕友的薪金是多少从无知晓,但是其中许多人的确在他手下发了大财。不过,李鸿章得以身居高位、腰缠万贯并罗致幕友,却是依赖于三个支柱中的第三个,也就是最后一个,即他的体格和品质。

李鸿章品性的诸多方面中,最突出的乃是他对做官和获取名利的强烈愿望。这一愿望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但是对李鸿章而言,做官几乎就是为了做官,别无他意。

李鸿章20岁北上进京时,在下面这首诗中抒发了他的抱负,同时,也预言了他未来的生活道路: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丈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

笑指卢沟桥畔月,有人从此到瀛洲。[47]

在本诗首行中,李鸿章表示他年届20,已为成人,正在去碰运气。清代以前,外出旅行时随身带剑是很普遍的事情。第三行暗示他将成为一代硕儒,远迈前贤。第四行中用一“侯”字,意味着他想要竭力仿效汉代班超这样伟大的军事将领。班超在“三千里”外的边境上因抗击匈奴而被封为“侯”。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常常被比作“骥”,李鸿章也打算踵步前贤。卢沟桥即北京城外著名的马可·波罗桥(Marco Polo Bridge),许多名人曾从这里取道进京,取得了彪炳青史的功名,而这正是李鸿章的抱负所在。[48]

在写于同时的其他诗中,李鸿章更进一步抒发了他的宏伟抱负。他痛惜虚掷了20年光阴,无所事事,说为了有所作为,他必须离乡赴京,那里有许多著名学者,他可以跟着他们读书学习。[49]他将“功”、“名”二字作为奋斗目标[50],发誓要趁着年轻努力用功,以便能成为达官显贵。[51]纵观他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没能成为名儒之外,这些诗中表达的其他愿望几乎都实现了。

曾国藩评价李鸿章,说他是“拼命做官”[52]。这一评价的确是中肯的:从1862年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时起,到1901年他辞世时止,几近40年,除1882年因奔母丧离职数月外,他从没有离过职。即使在1895—1900年这一段声名狼藉的时期,他仍旧保留着几项官职,并期望有一天能东山再起。大多数中国官吏是逃避责任,而李鸿章却似乎是伸手包揽责任;他从不推卸令人棘手的任务,总是被寄望做创始性的工作。[53]他崇拜韩愈(768—824)[54],似乎也遵循着韩愈的训诫:面对政敌和公众的反对,要勇于斗争,决不后退。然而,韩愈为之奋斗的是捍卫儒学,他决不会赞成李鸿章几乎是为官位的盲目献身。[55]

李鸿章一生中,自始至终表现出非凡的精力和勇气。如果说道德文章是和曾国藩联系在一起的,那么身体活力则和李鸿章联系在一起。[56]他至少有六英尺高,抬首挺胸,比大多数中国人都高。他饱满的精神状态衬托着他高大的身躯,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有一种粗朴的肌体力量。[57]他举止庄严高贵,给人一种聪敏、机智、果决的印象。[58]1896年他环游世界,到达英国后,即使当时他已是73岁高龄,他那威严的仪表还是引得有人这样描绘他。

我从(下)议院往外走时,突然迎面遇上李鸿章,他正在被引进下院去听一个辩论。这是一个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陌生人,看上去身材异常高大,面容慈祥和善——蓝色官服雍容华丽,举手投足威严高贵,带着优雅的笑容欣赏着他所看到的一切。就外貌特征而言,很难想像有任何一个人能和李鸿章相比。这倒并不是因为他给人留下了功勋卓著、权势显赫的印象,而是他的风采传达出一种神仙般的自足、超脱而又对芸芸众生和蔼、慈悲的威严。[59]

与李鸿章良好身体素质的非凡表现相俱而来的是其敢想敢做和对健康身心的关心的非凡表现。在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期间,他以率部亲临前敌、冒雨出巡营垒而著称。[60]在其晚年,当他主和而不是主战的政策使他遭到举国反对时,他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因而决不畏缩,也不屈从人意稍做自责。[61]尽管他家资万贯,身居高位,但他并未纵情声色,而是过着一种有规律的、相当简朴的生活。[62]然而,直到晚年,年龄和阅历使他成熟起来时,他才深切认识到保养身体的重要,才开始关心起自己的身体来。在1873年写给湖北巡抚郭柏荫(远堂)的信中,李鸿章说:“年来已定,约子初就枕,少壮迟眠,积习已惯,往往伏枕至丑后始可熟睡,然闭目静息,精神较旺,其得力于箴规者多矣。”[63]李鸿章还反对吸食鸦片,并试图在其同僚中劝解他人勿吸鸦片。[64]他的养身之道是多读古人书,静思天下事。他建议朋僚们躬行此道,以得到心灵的宁静和处理公务的方法。[65]